..續本文上一頁,次是如來備示種種的感應。
當機請問的有叁個問題,如“無盡意菩薩”禀“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一、“雲何遊此娑婆世界”來的?二、“雲何而爲衆生”演“說”妙“法”?叁、“方便之力其事”又是怎樣?
觀世音爲什麼叫做觀世音,承蒙佛陀的慈悲,已爲我解釋清楚,可是從佛陀的介紹,知道觀音是極樂世界的一位大菩薩,但極樂世界離開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這麼遠,那末,觀音菩薩怎樣來到這個娑婆世界,進行遊化工作的?關于這點,還得請佛陀慈悲開示!
娑婆是印度話,即我們現在居住的世界,譯成中文,義爲堪忍。從衆生立場說:我們生存在這世界當中,可說無時不陷于苦痛深淵中,受重重痛苦之所包圍和襲擊,但無論遭受怎樣痛苦的逼迫,我們都能將之忍受下去。所以堪忍,是即堪能忍受現實世界所加于吾人肉體及心靈上的種種痛苦之謂。不但能忍受痛苦,且以痛苦爲快樂,因此,不想離開這個世界。從菩薩立場說:菩薩本可安住清淨國土中,享受種種自在安樂的,但爲救度世界的衆生,而來這個世界教化。在教化的過程中,雖然遇到很多怨嫉衆苦逼惱,雖然受到各式各樣的打擊,雖然度生是件艱辛的工作,但菩薩堪能忍受勞倦以及種種苦惱,所以名爲堪忍。
從極樂世界來此娑婆世界,是顯示觀世音菩薩的身輪。極樂世界的觀音,在此娑婆的遊化,以世俗的眼光看,當然是菩薩來到這個世界,但以佛法的觀點說,菩薩仍然安住在極樂世界,根本未曾稍動,是即所謂無來而來。這個道理很深刻,須舉譬喻以說明:安住極樂的觀音,如天上的月亮,應化娑婆以及十方世界的觀音,如水中之月,天上之月只有一個,從來沒有到地上來,但地球上有水的地方,即有月亮的顯現,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正是指此。菩薩雖在極樂從未離開,但什麼地方衆生機緣成熟,菩薩即現身到什麼地方去度化,雖十方世界都可能有觀音菩薩,但菩薩仍在阿彌陀佛的左右,輔助阿彌陀佛度化衆生。所謂不動本際來遊娑婆及十方世界,是爲菩薩的身輪不思議化。
來此娑婆世界爲衆生說法,是顯示觀音菩薩的口輪。菩薩既來此世界遊化,當然要爲衆生說種種法門,因而一般以爲菩薩的確在說法,其實是無說而說的。要知諸法實相真理,是離言說相的,不可用言語表達的,如本經說的“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正是顯示這一意趣。但爲教化衆生,如果一句不說,衆生怎能體會真理?爲了適應衆生的需要,于無言說中而說大小、權實、偏圓、頓漸的各種不同法門,使衆生因言說而契入于實相真理。雖說種種不同的法門,但實無有所說,無說而說,是爲菩薩的口輪不思議化。
說法而用種種不同的方便,是顯示觀音菩薩的意輪。說法度生,不是容易的事,一定要有方便,如果沒有適當的方便善巧,那就很難進行度化的工作。方便,用現在的話說,是適應的意思。度生不能呆板板的,這樣就是這樣,一定要能適應時代,適應環境,適應衆生的根性,然後淮行教化,就可事半功倍。因時代環境不同,衆生根性不同,如不運用方便隨機應變,遇緣示現,因材施教,那衆生就不易被感化。當你去度生時,須看當時的實際情形,覺得用怎樣的方法爲便利,就用怎樣的方法而爲衆生說法教化,是爲菩薩的意輪不思議化。
身口意叁者,在衆生位上,叫做叁業,因從這叁者的活動中,造作種種或善或惡的有漏業;可是在佛果位及菩薩位,稱爲叁輪,因爲以此叁者度生,能夠摧毀衆生心中的煩惱,使衆生離苦得樂,超凡入聖。但當佛菩薩運用這叁輪時,其所表現的偉大功用,不是我們凡夫心思口議得到的,所以稱爲叁輪不思議化。
觀音菩薩以各種不同的身份,遊化無量無邊的世界,上面雖已說過不少,現在不妨再舉一個實例,以證明菩薩的確在此世間廣度衆生。
過去我國貴州省修文縣地方,有個白山洞,不斷有水銀從洞中流出,于是鄉間就常有人,聚集在山洞的地方,采取水銀出售。因采水銀者日多,爲了工作方便起見,就在山洞附近建立屋宇,成了家庭,居住下來,無形中成了一座數百戶人家的小村莊。過了若幹年,因水銀流出太多,致山上土石松弛,隨時有崩塌可能,但采水銀的村人,一點都不知道。假若山崩,整個村莊將被壓倒,數百戶人亦將慘死。觀音菩薩慈悲,爲了救濟他們,即示現一美女,在山洞前的溪水中裸浴。古時風氣不開,一美女在裸浴,自然就轟動了整個村莊,數百戶的人家,不論男女老幼,都很好奇的立刻出來去看。正當全村的人來看這事時,忽然一陣天崩地裂的響聲,大家回頭一看,整個村莊已被埋在亂石中,大家正幸得以逃命,再回過頭來一看,溪中裸浴的美女,早已不見蹤影!當知這就是觀音菩薩示現度生的一種方法。山崩時,村中有一男子,正在屋中睡覺,未能及時逃出,于是被壓在山石的空隙處,雖然轉動不得,沒有辦法出來,但也沒有壓死,欠了感到饑餓,即虔念觀音聖號,忽見一只白老鼠,眼如電光一樣的,照在一塊石頭上,石上現有普門品字,白鼠並舐食石上的字,被壓住的男子,亦照樣的舐字,就不覺得饑餓,如是在不見天日的石縫中,度過了將近叁年。一天,有人上山采藥,聞有人呻吟聲,尋聲找去,見一人被困壓在石縫中,探詢之下,始知爲叁年前山崩時被壓在此,再問何以不會餓死,告以每天舐字療饑,現在石頭上還有兩叁行字沒有舐完,細看之下,赫然是普門品的字句。當知白老鼠以及石上所現的普門品,都是觀音菩薩示現來救護的。所以觀音菩薩的慈悲,真可說是無刹不現身。
丙二 如來備示感應
丁一 廣顯應化諸國
戊一 明應顯化
己一 能應叁聖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
當機既然請問,佛陀自爲解答,所以“佛”又“告”訴“無盡意菩薩”說:“善男子”!你要知道觀音菩薩的遊化方便嗎?好,現在就來爲你一一說明。
“若有”這麼一個“國土”的“衆生”:國土,佛法說爲依報;衆生,佛法說爲正報。依報爲正報所依之處,如人類的生命是正報,人類所住的地球就是依報。正報,是指正式感受苦樂果報的生命體。不過真實說來,依正二報之間,有著相互密切的關系:正報,假定不依國土等的依報則無所住;依報,假定不依生命體的正報則無所顯。生命體的正報,如果是有福的,依報中的出産,自然是豐富的;設若正報沒有福德,所感得的依報,也就異常惡劣,所享受的也就感到缺乏。
正報,佛法說有十法界的差別,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衆生,各有他的依報,所以依報國土,亦有種種差別,大體說來,不出四土:一、五乘共土,這是共世間的,有凡夫亦有聖人,天臺將這說爲凡聖同居土。如這娑婆世界,雖是現實世間有漏衆生所居住的,但亦有大悲觀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願地藏等的諸大菩薩遊化其間,所以稱爲凡聖同居土。二、叁乘共土,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說的國土,天臺將這說爲方便有余土。如二乘聖人所居的世界,雖說是清淨莊嚴的,但所斷的煩惱和所了的生死,都還只是一半,沒有得到究竟,還有殘余的惑苦存在,只不過是屬方便道而已,所以叫做方便有余土。叁、大乘不共土,這是唯獨大乘所有的,不特不共于凡夫,亦複不共于二乘,天臺稱爲實報莊嚴土。“爲破無明的菩薩所居,以真實因,感真實果,以真實緣,感真實報,色心依正,非常莊嚴妙好。因爲菩薩是大道心衆生,發廣大心,度脫衆生,積功累德,種大福業,所以得自在無礙。小能化大,一能化多,正能作依,依能作正,所謂一毛端能現寶王刹海,一微塵裏轉大*輪,毛吞巨海,芥納須彌,色心圓融,依正無礙。這皆菩薩因中行六度萬行種種功德的所莊嚴,所以叫實報莊嚴土”。四、佛果不共土,唯佛與佛所住的國土,不特不共于凡夫二乘,亦不共于發心的菩薩,天臺稱爲常寂光淨土。“佛是無上衆生,因佛究竟生死,無過其上的,故曰無上。寂,是不生不滅湛寂常恒的大寂滅海,解脫德。光,是靈明洞照的大光明藏,般若德。常,即寂光不二,亘古亘今的法身德。所言寂光土,即是叁德秘藏。到此才是究竟的土,土即身,身即土,依正融通,身土不二,只是一道清淨法界藏心”,所以稱爲常寂光淨土。簡單的說,依報包括四土,正報含有十法界的衆生。
除了最高無上的佛,不需要示現救度,其他高低不等的衆生,都需要予以救度,但因衆生的根性,有各式各樣不同,菩薩就得示現不同的身分去適應他。如有國土的衆生,示現菩薩身或聲聞身等都不能教化他,唯有“應以佛身得度者”,才能接受你的感化,在這樣的情形下,“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佛身而爲說法”以度化之,使他聽到成佛的法門,就肯認真的用功修行,斷除所應斷的煩惱,而獲得身心的真正解脫。
在此,或者有人産生這樣的疑問:既稱觀音爲菩薩,菩薩怎能示現佛身?這可從兩方面來解釋:上面曾經一再講過,現在的觀音菩薩是示現的,實際他于過去生中,老早就已成佛,名爲正法明如來,既然如此,現在示現佛身,不過示其本來面目而已,怎麼不能示現佛身?另一種說法,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就可分身作佛。如初地菩薩,能分身百界作佛,二地菩薩,能分身千界作佛。觀音是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其能示現種種不同佛身而爲衆生說法,當然是絕對不成問題的。
衆生要求見到佛身才願受化,證明這個衆生是希望成佛的,要求成佛而不示現佛身爲之說法,怎麼可以?大悲觀音知道衆生有這樣的要求,所以就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具足的莊嚴佛身,爲衆生宣說如何成佛的法門,指示衆生應修六度萬行而成無上正覺。
十法界的四聖法界,是聲聞、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