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論邱陵高山,若與如來所給予衆生的恩德比較,真有天壤之別,無法可以相比。

  如釋尊前生投身喂虎:據說,過去有叁個王子,一同出外遊玩,最小的一個就是釋迦。他們經過一處山林,看見一只老虎,産了七只小虎,已經七天沒有東西吃了。釋迦看見了,很不忍心,便擺脫兩位哥哥,解開身上的衣服,投身到餓虎的面前,給它們吃。老虎很是感動,不敢吃他,他又用幹竹刺頸,流出鮮血,餓虎見了血,才把他吃了。這時候,大地震動,天上的花像雨點般散下來。除了投身喂虎的犧牲精神,其他如舍眼施人,截頭施人,割肉救鴿,自願代雌鹿去供獻國王,無一不是舍己爲人,無一不是慈悲流露,無一不對衆生有深重恩德。佛對衆生的恩德,真是說不能盡,歎莫能窮。

  【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衆生,縱使粉骨碎身,豈能酬答?是爲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

  如來所給我們的深恩重德,假使根本不知道,你不去酬報,那還情有可原,假使知道佛恩重大,而不去酬報,不特不夠資格做佛弟子,就連做個普通人亦不夠資格,因爲世人很多能知恩報恩的。所以爲佛弟子,應時刻不忘佛的恩德而思有以酬報。但應怎樣報答佛的恩德?這不是供養禮拜稱揚贊歎,可報佛恩于萬一的。真正要報佛的恩德,“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衆生”不可。發廣大心,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是本菩提心去實踐實行。凡是菩薩所應做的,都應切實的去做。而在菩薩道的過程中,最要做的兩大任務,無過于建立佛法與救度衆生。沒有佛法的地方,要竭力提倡佛法;有佛法的地方,要盡力護持佛法,是爲建立佛法。佛法建立起來,就要救拔度脫衆生,使衆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假定不發廣大心,就不會行菩薩道;不行菩薩道,自不會去建立佛法;不建立佛法,又怎能去度衆生?佛所最希望于我們的,就是怎樣將佛在叁大阿僧祗劫的長時間中,辛勤所證得的正法,得在世間不斷的流傳下去,使在生死苦海流轉的苦惱衆生,受到佛法的教化,走上解脫的大道。

  文中的“自非”兩字,是反面詞,意即假定不是這樣,不說我們香花供養,不能報答佛的深恩,“縱使粉骨碎身”,亦不能報答佛恩于萬一,所以說“豈能酬答”?華嚴經說:“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爲床座遍大千,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能報佛恩”。在時間方面,頂戴佛陀是這樣的長久,在空間方面,爲佛床座是這樣的普遍,就一般說,不能不說是報了佛的深恩,就佛法說,這不是真正的報佛恩,真正的報佛恩,唯有說法度生。不能宣說如來的正法,不能度化苦惱的衆生,不論你怎樣做,總歸是不能報佛恩的。因爲唯有說法度生,才能契合如來的悲心與慈意。諸佛子們!你要報佛恩嗎?假定是要的話,請從說法度生做起,不要再做販賣如來家業的事了!“是爲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

  念父母恩發菩提心

  【雲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叁年,懷胎乳哺,推幹去濕,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

  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二種因緣,就是念父母恩發菩提心。中國向來有句話說:“百善孝爲先”。孝道,在我國固有文化中,是極受重視的一種德行。可是這一美德,自從民國以來,已被逐漸忽略。今日,正熱烈于複興中國固有文化工作。孝道,既爲我國固有文化的美德之一,尤應值得積極提倡實行。今日我們如不將中國固有美德的孝道,予以保存及發揚光大的話,我國光輝燦爛的優美文化,真有被摧殘殆盡的一日,這實是值得國人警惕的。說到這裏,我們信佛而又稍知佛理的人,對于佛法的重視孝道,當然不會有所懷疑。但不信佛或不明佛理的人,或許會産生這樣的疑問:就是所謂孝道,只有儒家的學說特別提倡的,佛家哪有講孝?至于說到不孝,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可謂是天地間第一不孝,因他違背父王而潛逃去出家修行。不特一般人有這樣的誤解,就是不少文人學士,亦有不明佛理的誤會。他們以儒家所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也”。出家人剃度時,剃度須發;受戒時,燃燒香疤,這豈不是有違儒家所說的孝道?現我可以告訴以爲佛家非孝的人士,佛法不但不違背孝道,且是真正徹底講孝的。古德說:“大孝釋迦尊,曆劫報親恩”。所以嚴格說來,儒家所講的孝與佛家所講的孝,有著天壤之別,怎麼可說佛法不講孝道?佛法所說的孝道是超然的,非其他宗教或學說所說的孝道,得以相提並論。然則應“雲何”思“念父母”的深“恩”?省庵大師首引詩經爾雅篇的幾句話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是形容詞,形容爲人子女的,假定真切思念父母對自己所付予的深恩重德,那在內心必會不期然的激起陣陣的哀傷之音。念父母恩,爲什麼會心生悲感?因爲我的受生,完全是由父母,而父母生我的時候,那種辛酸勞瘁的情景,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得到的,所以說:“生我劬勞”。這只要我們仔細的想一想,想想這個身體是什麼人生的,你就知道父母之恩,一時一刻都不可忘了。至這生命出生以後,我們這個身體是怎樣長大的?全虧什麼人撫養的?你再仔細的想一想,就知道父母的恩德,一時一刻亦不可忘了。等到我們稍爲長大,能夠知道東南西北,是由什麼人的教訓指引的?你如仔細的想一想,就知道父母的恩德,一時一刻也不能忘了。古人把父母的恩德,比同天高地厚,真是一點不錯。所以做人應該知道孝順父母。人能孝順父母,就是天地間第一等好人;人能孝順父母,就是天地間第一等好事。由此可知孝順是怎樣的重要。

  “十月叁年,懷胎乳哺”:這兩句文,如拆開對照起來,就是“十月懷胎,叁年乳哺”。這是重在母恩一方面講的。一個胚胎,在母胎中,逐漸完成一個新生命體,約須經過十個月的時間。在這期間內,所以能成新生命,是依靠母親胎內所供給的滋養料,以維持其生命在胎內成長的。其經過情形,猶如胎兒出胎後,須以飲食去維持他的生命,是一樣的道理。而胎兒在母體內,所受用的飲料,是母體的血液。不論母體本身的血液是否充足,但她必須以她的血液,分出一部分來供給胎兒,免使胎兒因缺乏滋養而胎死腹中。正因如此,所以一個懷孕的母親,不論在飲食上、行動上,都須小心翼翼的,以免影響胎兒的安全。由此不難想像一個孕婦的苦況爲何如了。

  到了十月懷胎期滿,胎兒出現到這世間,做母親的,又開始第二階段的辛勞。在佛法中說到胎、卵、濕、化的四生有情,講到與母體關系最密切,無過于胎生有情。而胎生的人類,依賴母體尤爲顯著。其他胎生有情,如豬馬牛羊,離母體後不久,就能獨立生存,不需要完全依母親的照料。胎生的人類,不但在叁年內,必須母乳的哺養,即使斷乳以後,仍不能脫離母親的照料和養育,直到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長大成人。在叁年的乳哺期間,母體所供給嬰兒的白色分泌液體——乳汁,實際是母體中的血液精華。當一個母親,將她的血液精華,分施給她的嬰兒,嬰兒得到充分的滋養,以致身體長得肥胖可愛時,做母親的看到,內心就感到無限的喜悅。

  在這世界上,沒有一個做母親的,不希望自己的兒女,長得健康活潑,因而,也就沒有一個母親,對她的兒女會吝惜而不供給乳哺。不但如此,且不論在多麼寒冷的季節,只要聽到嬰兒的饑餓啼哭,就毫不顧及本身的寒冷,立刻解衣乳哺。如發現嬰兒便溺,立即爲嬰兒“推”換“幹”的而取“去濕”的,不讓嬰兒感受潮濕之苦。一旦到嬰兒斷乳後,必須喂給固體食物時,又必先自嘗試辨味,如果苦味的,就自己咽了下去,如果是甘美的,就喂吐給嬰兒。所以說:“咽苦吐甘”。母愛的流露,到此可謂無微不至。總之,在嬰兒的這段期間,做母親的不知受了多少艱難勞苦,更不知擔了多少憂愁驚怕,請再想一想,父母的深恩重德,豈可一時或忘?現在不妨再引一段論孝的文在這裏:“凡人在初生之時,一刻也離不得父母;半載周歲,認得人的面目,在父母懷中便喜,若別人抱去便啼;自叁四歲以至十四五歲,饑則向父母要食,寒則向父母要衣”。而做父母的,“若是見兒嬉笑,心裏就有許多喜歡;見兒啼哭,心裏就有許多煩惱。自己未曾吃飯,先怕兒子肚裏饑餓;自己未曾穿衣,先怕兒子身上寒冷。時時防兒有病,事事要兒常安。已得長大成人,就代你延師教訓,不惜銀錢;定親婚娶,多費資財。期你興家治業,望你立志成人。若是兒子有些疾病,爲父母的,不說幼弱難養,反怨自己調理失錯,就日夜焦心,急忙去合藥求醫,恨不得將身替代。你若出外遠行,爲父母的,日常牽心挂意,夜常睡夢難安,就是早去遲來,還要倚門懸望。總而言之,爲父母的,一生一世,經營算計,哪一件不是爲兒女的心腸?若教得像幾分人,父母便不勝歡喜;若教得不成人,便死不瞑目。可憐父母的精神心血,都費在兒子身上。及至兒子年紀長大,要知父母日漸衰老,如此深恩,急圖報答,尚恐不及盡萬分之一。你們爲子的,各人細細想一想,可不趁早孝順麼”?接著又說:“人若不知父母的恩愛,但看自己撫養兒子,同此式樣;知道自己養活兒子的劬勞,便知道父母生長自己的恩愛;知道自己責成兒子的心腸,便知道父母指望自己的主意。常言道:“養兒防老,積谷防饑”。父母受了千辛萬苦,也只指望兒子孝順,有個後望。我看今世的人,將父母生養你,教訓你,婚配你,卻似該當的,所以不能孝順。試看那烏鳥也曉得反哺,羔羊也知道跪乳,禽獸尚能報本,哪有爲人不知孝順的理?人若不知道孝順,反不如禽獸了”!

  做父母的對于兒女,不知經過多少年的苦心培育,然後兒女“才得”逐漸“成人”。待成人後,父母又必“指望”兒子,能夠“紹”隆“繼”承自家一貫的“門風”。舊時的我國,對家庭中曆代相傳的良好門風,是特別注重的。所以爲父母的,不但希望第二代能繼承固有的門風,而且更指望…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