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遠。從此更進一步,必須經過觀行、相似、分證的各個階段,然後到達究竟即佛的果位,才真正的與佛平等。所以這裏說的與佛無二無別的平等,是約理性的意義上說,若以功行及時間來說,我們與佛有著天淵之別,根本沒有比較的余地。不要一聽到說是佛,就以爲自己真的是佛。
凡夫之所以昏迷顛倒,除了不肯自信具有佛性外,其他如無常計常,無我計我,不淨計淨,非樂計樂等,亦屬昏迷顛倒。還有如第六因緣中說的以怨爲親,以親爲怨等等,同是昏迷顛倒。總之,凡夫的顛倒,不一而足,說不能盡。所以,我們如真能體認到在生死沈淪中的苦楚,而對無量劫前早已成佛的佛陀,午夜夢回時,扪心想一想,當會痛哭流涕,滂沱不已!昏迷顛倒的凡夫,不但還沒有成佛,且被生死緊緊的系縛著不得解脫,致勞釋迦世尊不得不倒駕慈航示現人間,苦口婆心的爲度化我們而說法。如簡單的說:佛與凡夫的區別,只在悟與迷上,覺悟即是佛,癡迷即凡夫。如今,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旨在求得轉迷開悟而已。
【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
此文仍以凡聖對照而說:“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神通,是變化自在義。如經中說的“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水如地,履地如水”,就是顯示神通的變化無窮,自在無礙,而這自在無礙不是解脫是什麼?因爲解脫的意義,亦即不受任何阻礙與束縛的。所以無量神通,就是佛陀叁德中的解脫德,而解脫德是對照凡夫業障系縛說的。
又佛世尊具有無量智慧,智慧即般若,是佛叁德中的般若德。凡夫因有煩惱的蓋覆,般若智慧沒有辦法現前,一旦消除了蓋覆的煩惱,般若智慧立刻現前。因爲如此,所以般若德是對照凡夫煩惱障而說的。講到佛的智慧,主要的有兩種,就是權實二智。權智是照事的,而事無不周遍;實智是照理的,而理無不明徹。二者皆屬般若德。
又佛具有無量功德莊嚴,即以種種功德,莊嚴如來法身。如來法身是由無量功德之所莊嚴的,所以這是佛陀叁德中的法身德。衆生既具佛性,當亦具有法身,但衆生分上的法身,如天臺家說的是素法身。素即樸素無華的意思。凡夫本具法身,因爲沒有種種修德去點綴莊嚴,所以特別顯得那麼樸素,倘若經過無量功德之所莊嚴,那就如同如來所成就的法身。
反過來看看,“而我等”衆生,不但沒有無量神通,“則但有無量業系”;不但沒有無量智慧,而所有的只是無量“煩惱”;不但沒有無量功德莊嚴,而所有的只是無量“生死纏縛”。業系煩惱、生死纏縛,歸納起來說,就是衆生所具有的惑、業、苦叁障。
無量業系,是指衆生所作的或善或惡的諸有漏業,因爲所造的業有無量無邊的那麼多,所以說爲無量業系。業乃人生的活動力,不論我人有什麼活動,而活動的結果,是對人有益的,抑對人無益的,都留下一種殘存的勢力,感發將來或苦或樂的果報,是爲業力。這個業力,如同繩子,能系縛衆生在六道中受苦,不能得到身心的自由解脫,所以稱爲業障。而這業障是對佛陀的解脫德說的。無量煩惱,是指衆生所有的各式各樣的不同煩惱,在小乘說有見思二惑。見惑以惡見爲主體,作種種不正當的推度,而在生命體上,執有實在自我,或妄執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等,而障于見道的悟證四真谛理,詳分有八十八使,稱爲見惑。思惑是凡夫所有的各種思念,于客觀的事物上,生起貪嗔癡等的惑染,而障于修道的思惟觀照,詳分有八十一品,稱爲思惑。煩惱有發業潤生的功能作用,以致系縛有情,流轉叁界五趣,出生入死,以障涅槃真理的證得。而這惑障,是對佛陀的般若德說的。無量生死纏縛,是指衆生在生死中所受種種苦果,亦名苦障,亦名報障。衆生由業的牽引,被牽到這世間來,不論是生命自體,不論是所處環境,都不如所想像的那樣理想,而有種種苦痛纏縛著我們,使我們時時感受到透不過氣來。諸如通常說的叁苦、八苦、無量諸苦等,無一不在逼惱著我人身心。所以真正說來,叁界一大整體,無非是一苦海。經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真是一點不錯。而此苦障,是對佛陀的法身德說的。
在這樣的對比下,凡夫的叁障,如來的叁德,是有很大差別的。我們如要轉叁障而成叁德,須要依照如來所指示的去如法修習,然後才能斷除叁障完成叁德,而達到與佛無二無別的平等地位。
我們的“心性”,與佛原來“是一”樣的,佛是這樣的一個自性清淨心,我們亦是這樣的一個自性清淨心,可是凡夫在“迷”,諸佛在“悟”,卻有著「天淵”之別。凡夫之所以爲凡夫,就在一個迷字,諸佛之所以爲諸佛,就在一個悟字。僅這麼一點差異,致使佛與我們,好像相隔甚遠,如果“靜言思之,豈不”感到“可恥”?稍爲有點血性的人,一想到佛已成正覺並具足叁德,而自己尚在輪回中具足叁障,世間羞恥之事,更有什麼過于此者?是以生而爲人,應該自尊自重,不應自暴自棄,如果自暴自棄,自甘墮落而缺乏自拔的向上心,不論出于什麼理由,是都不能予以原諒。因爲我們本有解脫之分,本來具有佛性,能本尊重己靈的方針做去,終有超脫的一天。
【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
這是譬喻:衆生本具的清淨“心性”,“譬如”那“無價寶珠”,衆生現有的煩惱活動,譬如那汙穢的淤泥。無價寶珠埋“沒在淤泥”中,把它“視同瓦礫”一般,根本“不”知“加”以“愛”惜珍“重”,你說錯誤不錯誤?一般人只知這是錯誤,而不知自己本具的心性,被埋在煩惱淤泥之中,甘作生死凡夫,終日妄想分別,不加尊重己靈,不努力的去求解脫,不精進的悟證佛性,是個更大的錯誤。
【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爲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總括以上所說,既是人人具有佛性,“是故”現在做人,而又遇到佛法,“宜應以無量”的“善法”去“對治”一切的“煩惱”。發心修學佛法,首先唯一課題,就是對治煩惱。因衆生所以在生死中流轉,是由于業力的牽引,而成業力的魁首,則是不斷搗亂的煩惱,如能消滅煩惱的搗亂,就可不再造作有漏業,沒有有漏業的推動,自然就不會去感受生死之苦。無量善法,廣言之,就是八萬四千法門。以此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簡言之:就是菩薩所修的六波羅密。將這修到完滿的程度,就可將一切煩惱對治無余。
“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是明性修二德的關系。性德,是指佛性中本具功德,亦即所謂天然性德。許多真常大乘經典都曾說到,衆生具有如來藏性,而如來藏性中又具有恒沙功德,是以衆生的本性中,天然的具有一切功德,唯這本具的天然性德,從無始來不曾顯現,其所以未能顯現,原因在于我們未做修德的工夫。修德,就是由修一切善法而成就的功德。性德與修德的不同,前者是本有的,後者是熏集的。如不努力于後天性的修德使其有功,則那先天性的性德就不能顯現。關于性德與修德的兩個名詞,在真常系的經論中,是常常用到的。
再舉喻說:“如”被棄沒在淤泥中的無價寶“珠”,經人從淤泥中取出,用水加以洗濯,一旦洗濯幹淨,將這已“被”洗“濯”幹淨的無價寶珠,去“懸”挂“在”一個“高幢”上面,然後從這皎潔的寶珠上,射出無限的光輝,遍照一切的地方,使之不但洞達明麗,且能映奪及掩蔽其他一切的光明,使一切光明在這寶珠的光耀下,相形見拙。所以說:“洞達光明,映蔽一切”。譬如無價寶珠的本有性德,經過無量善法的修德加以洗濯磨練,于是本具性德就被開顯,而發出洞達朗徹的光明。其光不但可以照破無明黑暗,而且可以照破世間一切黑暗,普照無量無邊的世界。同時更可以說:從性德中所放出的光輝,爲世間任何光明之所不及的。身爲佛子的我們,知道自己本有的性靈,原來是光輝皎潔而具有天然性德,則現在如能在尊重己靈方面,做一番切實的修德工夫,那就真正“可謂不孤”負“佛”陀倒駕慈航的示現人間,以苦口婆心的來教“化”我們。因爲佛出人間宣說教法,就是爲了化度我們的。現在照著佛陀所說的去做,當然不會辜負佛陀化世的一番慈意。同時你能真正依教修行,使自己的性靈開顯,不再埋沒于淤泥中,不但不辜負佛化,亦複“不負”自“己”本有性“靈”。無始以來,我們顛倒迷惑,造業受苦,固有負于諸佛教化,實則還是有負己靈。自己性靈中的本有家珍不知受用,反而淪落爲貧窮的乞者,此誠我佛所說的可憐愍者。現明己靈珍貴,以成佛爲目的,“是爲發菩提心”的“第七因緣也”。
忏悔業障發菩提心
【雲何忏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
這是發菩提心的第八種因緣,亦即忏悔業障發菩提心。凡是佛教徒,對業障兩字,想來都是很熟稔的。業有善、惡、無記的叁業差別,但忏悔業障所要忏除的業,是側重于罪惡的惡業說。人一旦造作了惡業,在修行的過程中,就會産生種種的障礙,使你修行沒法上路。這在上面標立十種發菩提心的因緣中,曾經簡略的講過。
我們有了罪業做爲障礙時,應當怎麼辦?依佛法說:唯有運用忏悔的方法去忏悔它,使我們的心地恢複清淨,才是最適當的辦法。如要通過一條道路,而在道路的中心,有一塊大石障礙了去路,自然須先搬移這塊大石,始能順利無阻的通過。當知這阻礙道路的大石,就如吾人所有的業障。佛法行者有了罪惡的業障,不論你去走人天的道路,或者是走解脫的道路,甚至去走無上菩提的大道,都會給予你各種不同形式的障礙,使你在前進的道路上,感到有不能順利通過的困難。
業障,是人人都有的,誰也不能否認…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