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重重魔障,“其進道也”是很“難”很難的。如果得于“彼土往生”,不但不會有魔障來阻難,且有種種殊勝環境,給予有力的幫助,則“其成佛也”自然容“易”。且在穢土修行,由于環境的不理想,不說不易修成,就是修成也易退失。而往生淨土中,由于環境的美滿,不但修行易成,而且不會再行退轉。所以如此,因爲一生彼極樂國土,那生死的根株,便永遠的斷盡,試想這是多麼容易?正因“易故”,所以“一生可致”,即一生得以成辦的意思。在這娑婆穢土修行,由于缺少助道之緣,的確是很難的。正因“難故”,所以即使修行“累劫”,也“未”能夠“成”就,即不容易成就自己的道業。淨穢二土,如是比較,何啻天壤?是以佛法行者,應當專修淨業,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見佛聞法,悟無生忍。
【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趨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于此。】
淨土法門,是佛陀爲我們所建立的特別法門,示人以發願往生極樂淨土爲宗旨。自佛開示了這一特別法門,佛世時的文殊、普賢,固然趨向于此,佛滅後的馬鳴、龍樹,亦趣于此。中國的匡廬、天臺、清涼、永明、蓮池、蕅益諸大師,亦同樣的以此淨土爲所趨向的目標,所以說:“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趨向”。“諸菩薩大士,在千百年前,早已爲我們遍研藏教,特地揀出了這個不斷惑業便預補處的,即此一生便出樊籠的,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的,即淺即深即權即實的,統攝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的,特殊超越天然妙法了”。不修這樣的殊勝法門,還修什麼法門?再說:“千經萬論”之中,“處處”皆爲“指歸”。怎麼見得?如有人說:“諸大乘經所共贊揚,唯淨土叁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專明其致,般舟、悲華、寶積等經,說來更切,就是此宗的起源。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勸生淨土,龍樹菩薩著十二禮和易行品等,世親菩薩著往生論等,皆淨土弘傳的源流”。特別是華嚴經,素被尊爲諸經之王,而普賢大士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尤其值得我們重視。我們是凡夫,佛菩薩的聖教,足資借鏡,過去的聖賢,都是我們修行歸向的好榜樣。在這末法時代,談到如法修行,實在無有超越這淨土法門的,所以說:“末世修行,無越于此”。因淨土法門,是方便中的殊勝方便,捷徑中的最妙捷徑。只要早晚在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就可以了。而且念佛一法,不要什麼特別壇場,于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無不可以念佛。果然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而于念佛事,用心真切的,在鬧靜忙閑,苦樂逆順中,亦同樣的不妨念佛。這不是殊勝方便是什麼?
【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于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曆劫。】
淨土法門的殊勝,固然是不錯的,可是彌陀經中,曾經這樣說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本此知道:真正要生極樂國土,還須多多修諸善福,以爲求生彼國的助緣,所以說:“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經即指彌陀經而言,講到善根福德,當然是很多的,持五戒行十善,固是善根福德,修忍辱行布施,亦是善根福德,甚至舉手之勞的善行,都屬于善根福德的範圍。然而任何福德的培植,都不及執持阿彌陀佛的聖號來得殊勝,所以說:“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任何善根的栽培,都不及發廣大菩提心來得殊勝,所以說:“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
當知一句佛號包含萬德,而這萬德洪名,無德不臻,無福不具。能夠一心執持名號,不但是修了福,且還修了真實的功德,永遠不會再墮落了。什麼叫做真實的功德?功德亦可叫做善根,善根是要在佛前種的。如果我們口口聲聲的念佛,經常不斷的拜佛,是即真實的大功德。“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的,至至誠誠,懇懇切切,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除掉八十億劫生死的罪苦。十萬叫做一億,八十億劫,就是八百萬劫。一心一意的念佛,就可以把八百萬劫所造的罪業,一齊都消去了。罪業既然消去了,自然不再受那生死輪回的種種苦惱了。這樣的功德還不算大麼?況且還靠著阿彌陀佛的大願心的力量,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呢”?所以執持名號,就是廣修福德。
至于說到發心,不外于離苦得樂,如果只爲自己離苦得樂而發心,只爲自己舍穢取淨而發心,這是二乘人所發的厭離心,其心量狹小,不足以言多善,言多善必須發無上大菩提心。如本文前說:“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只此一念大菩提心,就可以統攝一切善法,一切善法無不圍著大菩提心而轉。當初阿彌陀佛發願創造極樂淨土,就是由于一念菩提心動。現在我們要生到極樂世界去,唯有發廣大菩提心,才能與阿彌陀佛的悲願相應。是以淨土行者,如能一方面執持彌陀聖號,另方面發真實懇切的廣大心,則往生彼國,乃決定無疑。
多福既以執持彌陀聖號爲上,“是以”淨土行者,即使“暫執聖號”,其所得的福德,“勝于布施百年”。布施是有福德的,這是誰都知道的,可是于百年中,布施所得福德,較之短暫念佛所得的福德,真如經中所說: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因爲布施所得的福德,如不能了解其叁輪體空,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根本談不上了生死得解脫,可是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二者如何能比?多善既以發廣大菩提心爲最,是以淨土行者,即使“一發大心”,其所得的善根,“超過修行曆劫”。不論修什麼佛法的行門,都可種下善根的。但發大心所種的善根,超過曆劫修行所有的善根。印順導師說:“往生西方淨土,是大乘法門;大乘法,建立于發菩提心;離了發菩提心,即不成其爲大乘了。所以世親菩薩的淨土論說:“二乘種不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乘淨土;生到極樂世界的,都不退轉于無上菩提”。可見發菩提心的重要。
【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爲?發心原爲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
爲什麼念佛?“念佛”的目的,“本”是“期”望自己將來“作佛”,既然期望自己作佛,那必須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就不能成佛。因爲十方一切諸佛,未有一佛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而成佛的。因此,現在淨土行者,如果“大心不發”,那你念佛又是爲什麼?所以說“則雖念奚爲”?念佛就可往生極樂,生到極樂世界去,就決定可以成佛。如阿彌陀佛沒有成佛前,曾經發過這樣的大願:假使將來我成了佛,十方世界的一切衆生,如能稱念我的名號,那怕是只念十聲,設不生到我的國土裏來,我就決定不願成佛。阿彌陀佛有了這樣的大願心,所以才得成佛。所以念彌陀聖號的人,自然會生到極樂世界去的,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再不斷的精進修持,當可達到成佛目的。
爲什麼要發大心?“發”大“心”的目的,“原”來是“爲修行”,假使修行不能生于淨土,縱你現在發了廣大菩提心,那還是容易退失的。所以說:“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以上曾經說過,在這娑婆世界修行,障道的惡緣太多了,一般初發心的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稍受到一點挫折,就心灰意懶而退失道心。舍利弗在過去發了大心,後來因舍眼的逆緣,退大向小,是個最好的明證。淨土不但沒有絲毫障緣,相反的,更有許多主觀與客觀,自然與人事的善緣,從此可以一步一步的修上去,絕對沒有再退的可能。所以彌陀經說:“衆生生者皆是阿裨跋致”。阿裨跋致,是即不退轉的意思。因此,發大心的行者,必須求生淨土,唯有到達淨土,才能維持大心不退。
【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于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爲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發心往生既有這樣的重要,“是則”欲在佛法中得到勝利的,應該趁早播“下菩提”的“種”子。什麼是菩提種?即發大乘菩提心,以此作爲成菩提道的種子,所以名爲菩提種。菩提種子一旦散播在我們的心田中,緊接著應該“耕以念佛之犁”,換句話說:就是心心念念的念佛求生淨土。如是精勤不懈的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無上菩提的“道果,自然”也就一天天的“增長”廣大起來,到最後是就圓成道果。在這裏,必須加以說明的:發菩提心與念佛往生,是相順而不相背的。有人以爲既發了菩提心,就照著去行菩薩道,向菩提大道前進就是,何必還要念佛?這是錯誤的想法,絕對要不得的。當知佛法行者,即使發了大菩提心,播下菩提種子,仍須老老實實的念佛,如不懇切至誠的念佛,道果是難以茁壯增長起來的。道果不能繼續不斷的增長,要想達到成佛的目的,那必然是很渺茫的。因此,我熱切的希望每個發了菩提心的行者,更要精進勇猛的念佛,千萬不要以爲這與發菩提心無關。念佛既以往生淨土爲本願,是則應“乘大願船”,航行于淨土大海中,才能穩穩當當的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說:“入于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大願船:以阿彌陀佛說,是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大願船;以行者自己說,是乘自己願生淨土的大願船。乘這兩大願船,駛入西方淨土的領海,乘風破浪的鼓勇前進,最後終必到達西方彼國。可見衆生的心願與彌陀的大願,是相攝相成的。所以有這樣的話:“須知阿彌陀佛以大願成佛,如果我所發的願,還合佛攝生的願,何難往生?佛在無量劫前,普爲世界受苦衆生發四十八大願,依願久經長劫,修菩薩行……要曉得阿彌陀佛大願大力,譬如一只大船,不論何物,但得上船,即到彼岸,不憂沈溺,卻是順水順風,是上船以後的事。假如你不肯上船,將如之何?所以總要自己發願爲先”。乘大願船,既得往生,就可橫超生死,疾趣無上菩提。“是爲發菩提心”的“第九因緣也”。
令正法久住發菩提心
【雲何令正法久住?謂我世尊無量劫來,爲我等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圓果滿,遂致成佛。】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