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信不疑的抱著這個宗旨做去,沒有人能再改變或轉移她的這個意志,這就是下愚不移。像這樣的愚下之人,我們還認爲是很希有難得的。最容易轉移而搖擺不定的,是那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的人,他們的心好像牆頭草一般的隨風搖擺,今天聽到佛教好,就來信奉佛教,明天聽到其他宗教好,就轉變了信仰,像這樣的人,反而是不易化度的。

  大師自認是愚下之人,不過是大師的自謙,並非真是什麼都認不清的愚人。大師所自認的愚下,我們可以“大智若愚”的這句形容詞來看他。在愚下上面還有不肖兩字:肖,當似或像字來講。如世俗上的爲子女者,常自稱爲不肖子或不肖女,意即表示自己不像父母一樣的爲人。若說某人“酷肖其父”,是即顯示他很像他的父親。現在這兒的不肖兩字,如在其下加一逗點,則不肖就是我的別名,其句可以讀爲:我是愚下僧,凡夫僧。如將不肖連接下面,就可讀爲不肖僧,愚下僧,凡夫僧。所謂不肖僧,意思是說:我雖出家而爲僧人,但並不像個如法的出家人,出家人所應具備的完美僧格,我還不能做得好。如再說得深刻一點,我雖出家爲僧,並不像個賢聖僧,多麼慚愧!

  不論大師自承是不肖僧,愚下僧或凡夫僧,都是大師的自謙之詞。實際上,大師往生西方而被尊爲一宗之祖,自不是普通的凡夫僧;往生西方得見彌陀而開悟,自不是一般的愚下僧;生前戒律清淨,教理精通,修持精進,可說是個標准的僧人,怎麼可說不像一個僧人?總之,不論從哪方面講,實賢大師都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高僧,不愧爲淨土宗的一代祖師。在此或有人說:一個人驕傲固然要不得,但謙虛亦不必謙虛到這樣。諸位須知大師寫這篇文章,是在當時涅槃會上向大衆宣讀的,也就等于在佛前宣講這篇文字。一個在佛前說話的佛弟子,怎麼能不謙虛?再說佛法是不可思議的,每每在法會中,說不定有佛菩薩示現其中,不過我們凡夫肉眼看不出認不得而已。大師當時宣讀這文章時,想到這一點,恐或有諸佛菩薩示現其中,或有其他的大德高僧,大善知識在座,自覺自己的學問、道德、修持各方面都不及,怎能不謙虛?是爲大師自謙的主要原因。

  大師表明了身份後,開始要向大家講話,特又以沈痛的態度出之,所以說“泣血稽颡”。泣血是哭的意思。講到哭有兩種:有淚有聲的是爲哭,有淚無聲的是爲泣,或聲音很細微的哭叫做泣。泣血,表示悲哀沈痛到極點,爲了自己,爲了人群,爲了佛法,乃不自覺的悲傷涕泣,血淚交流。稽颡是頂禮的意思,與稽首或稽禮的意義差不多。稽首,謂于禮拜時,將頭一直頂到地面,稽颡,更爲誠懇一點,謂于禮拜時,不但將頭頂到地面上,而且還要將頭貼在地面上的時間稍久。

  “哀告現前大衆及當世淨信男女等”:哀是哀痛或哀傷的意思,當有悲傷哀痛的事而想告訴別人時,叫做哀告。省庵大師因觀察到佛法的衰敗,衆生的痛苦有增無已,內心有說不出的悲傷痛苦之情,爲了挽救危亡的佛教,爲了解救苦難的衆生,乃很哀痛的傾訴自己的心聲,希望大家都能發起菩提心,上弘佛道,下化衆生,所以稱爲哀告。告訴什麼人?就是告訴當時在阿育王寺參加涅槃法會的大衆,所以說現前大衆。除了現前大衆,同時還哀告當世淨信男女等。當世兩字,有兩種解釋:一是當時之世,因爲除了現前參加涅槃法會的人以外,還有其他很多沒有來參加法會的佛徒,大師同樣希望他(她)們也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二是當來之世,因爲大師下面所要講的話,不但有望于現世的佛教徒發心,更有望于未來的佛教徒也如此發心,所以叫做當世。男女,是指在家學佛的人。凡是在家學佛衆,不論男女,首要對于叁寶具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不但不會信奉佛法,可能還要反對佛法,是以信心對佛徒來說,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同樣是信心,清淨與否亦有很大的差別。所謂淨信,是說這份信仰佛法的心是很純潔的,其中沒有夾雜一絲的染汙成份。信奉叁寶如果含有雜染而不純潔的成份,那就很難得到佛法的受用,亦即難以真正表現出恭敬來。經說:“信無濁染令心淨,棄除我慢恭敬本”。十法經又說:“信爲最勝乘,運載成正覺,是故信等事,智者應親近。若人無信根,不生諸白法;譬如焦谷種,亦不生芽莖”。是以我人必需以純潔無疵的信心,恭敬尊重的信奉叁寶,接受叁寶的教誡。

  大師在哀告大衆的時候,深恐自己人微言輕,不爲他人之所接受,所以又特別客氣的說:“惟願慈悲,少加聽察”。意即願望現前大衆及當世淨信男女等,發起慈悲心來,不要以人廢言,對我所要哀告的話,能稍加留意的細聽省察。聽察,聽是聽聞,察是省察。吾人不論聽什麼話,如果只是聽而不察,那就聽了等于不聽,所以聽了須加省察。以佛法說:聽是聞慧,察是思慧,唯有從聞而思,始能得到法益。實際說來,在聞思外,還須要修。所以在這句中,包含有聞思修的叁慧。經中常有“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的這樣經文,省庵大師當然不敢用佛的語氣來講,所以特別謙虛的表示,惟願大家對他所說的話,慈悲的加以注意細聽與省察,並且要依照著去實行。可見真正聽聞佛法,必須具備聞思修叁慧,能以叁慧聽聞佛法,那就可以得到佛法的受用了。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從此開始直到末後一句,就是省庵大師爲大衆所要說的話,雖說是他所說的,卻不是他自己所發明的,而是常由佛經中聽聞得來。由此可知以下所說的,雖非佛陀親口所宣,而實都是根據佛經的意思,加以組織起來寫成的。

  “嘗聞”,就是常常聽到佛經中這樣說:“入道要門,發心爲首”。入道,就是進入佛道。凡是修學佛法的人,一定要走入佛道,但要進入佛道,必須通過一道門。如要進入講堂的中間大道,定要通過講堂前面的一道大門。門有正門與旁門,以一般房屋說,大門爲正門,小門爲旁門。進入佛道所要通過的主要之門,就是發心,唯有發心,才能進入佛道。所以不論在大小乘經典中,佛陀都以發心爲最第一開示我們。我們想進入解脫道,固然需要發心,想進入菩提道,更須要發心。即使走上世間的人天道,也同樣的需要發心。如果不發心,縱然門是打開的,道路是平坦的,那你亦不會通過這道門,走上你所希望要走的大道。據此,證知發心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嚴格的說,不但要走上佛法的大道,需要發心,就是想要完成世間的任何一件事情,也要發心。如不發心,任何大小事情,都不會成功的。

  發心以後,進一步所要做的,就是依所發的心實踐實行。從開始的起點,到最後的終點,其間繼續不斷的,一步緊接一步的向前邁進所做的一切,都可稱爲修行,而“修行”最“急”的要“務”是什麼?“立願居先”。就是在你走上任何一條佛法的大道時,必須首先樹立一個堅定不移的志願,以此堅定不移的志願,然後方可一步步的向著目的地,不休不息的勇猛邁進。因此,我們想要修行有所成就,立願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且居于先決的條件之一。關于這,諸位知道,要做世間的任何事情,如果不先立願,就不能完成所要完成的事業。世間一般的事業尚且如此,何況是修學佛法的大事?度化衆生的大事?莊嚴佛土的大事?完成佛果的大事?如不樹立堅定的宏願,怎能完成這些大事?是以佛在經中一再的開示我們:修行急務以立願爲先。

  如上所說,發心與立願,在佛法上,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爲什麼要這樣講?現在不妨再進一步的來顯示:立願所以重要,因爲“願立則衆生可度”。我們知道,世間任何事情,如不樹立堅定不移的志願,尚且難以期望有成,何況學佛度生的大事?發菩提心的行者,其最重要的任務,莫過于度化衆生。可是講到度生,不特衆生有無量無邊的多,而且是剛強難以化度的。菩薩行者能不能度化剛強的衆生,關鍵不在衆生的衆多及剛強,而在行者是否立了堅定的志願?如果立了堅定的志願,本此堅毅的願力,百折不撓的去度化衆生,衆生總有被你化度的一天。所以說:願立則衆生可度。關于立願的重要,佛在經中曾特別開示說:“如來大智尊,顯說功德證;忍慧福業力,誓願力最勝”。意謂大悲大智如來,曾明顯的爲我人宣說功德證:

  一、忍力,就是忍辱的力量。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看一個人是不是強而有力的,就看他的忍辱功夫,到了什麼程度爲定。一個能容忍的人,那他必能得到最後的成功,可見忍力是很大的。

  二、慧力,就是智慧的力量。爲人能不能分別是非,抉擇邪正,完全看他有沒有智慧。對于是非邪正,如沒有智慧去分別抉擇的話,那他就將成爲邪正不分,是非不辨的人。因此,慧力是不可忽視的。

  叁、福德力,人能依照善行方面去做,那他將來所得的福德,一定是很大的,而且你所得的福德,有股力量存在你的身心中,而爲任何人所劫奪不去的。

  四、業力,就是造業的力量。不論我人造了什麼善惡之業,它總有一股推動的力量,使你隨業或東或西的賓士,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敵得過業力的,所以說:“業力不可思議”。

  佛陀爲我們說了這幾種不同的力量後,接著又指示說:“誓願力最勝”。意謂在諸力量中比較起來,還是要算願力最爲殊勝。諸位試想:我們在這世間所要做的事情,乃至我們想要了生死、得解脫、度衆生、成佛道,有哪一樣不須志願之力來支援?沒有支援的願力,什麼也做不成的。所以經論中,常有勸我們發願的話。因爲發了真切的願,以此願力的支援,向著目標邁進時,就不會懈怠而退下來,且定能夠到達終極的目標。

  立了度化衆生的宏願,衆生就將爲我們所化,這從諸佛菩薩的示迹中,可以找到榜樣。諸佛如來所以能夠度化所應度化的衆生,原因就是有著弘誓的願力在支援,如阿彌陀佛的四…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