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諸大菩薩所以能在生死中度化衆生,又何嘗不是一股弘誓願力在支援?如觀音大士的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說實在話,在生死海中度化衆生,如沒有堅定不移的願力,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每個發心菩薩,要發四弘誓願,原因就在于此。諸佛如來,大心菩薩,更立各別的別願,原因亦在于此。是以奉勸每個學佛者,首先立堅固願。其次說到發心的重要。不論做什麼事,不發心則已,一旦發了心,你要做什麼,都可以完成。如做世間的普通事,由于你的發心,最後總歸會成功的。站在佛法的立場,以修學大乘佛法說,你最後的希望是成佛,但要證得最高無上的佛果,首先你得發菩提心。發了這念菩提心,不論佛道是怎樣的長遠,不論菩提路上是怎樣的難行,不論在過程中遇到多少魔障,受到多少打擊,但因有了成佛的一念心在支援,使你會精進不懈的向佛道前進,設法排遣佛道上的種種困難,破除菩提路上的種種魔障,再接再厲的,百折不撓的,向著佛道前進,在未到達佛果前,決不終止前進。如是,久而久之,自然就可成佛。所以省庵大師說:“心發則佛道堪成”。
立願與發心的重要,以上是從正面顯示,以下再從反面顯示。省庵大師接著開示我們說:“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這是極爲重要的教授,值得我們深切的注意。
苟字,在這裏作假定的意思來講。所謂發廣大心,是約成佛的心與度生的心說的。當知同樣是發心,但有大小的不同:如單爲自身、家庭、村落、社會、國家,乃至世界而發心,都不得稱爲發廣大心。什麼是廣大心?所謂盡虛空,遍法界而發心,才稱得上是廣大心。亦如我們常在佛經中所讀到的,所謂虛空無盡,衆生無盡,我之心願亦無盡。唯有如是發心,才夠資格叫做發廣大心。因爲要有這樣的廣大心,才能普遍的度一切衆生。
講到立願,以世間的人說,盡管各各所立的願不同,但大體是都有其志願的。可是有人立了願後,固能成功他所期望成功的事業,完成他的願心,但也有人立了願後,結果卻是一無所成,根本沒有達到他的願望。同樣是立願,爲什麼有成功不成功的差別?問題就在立願的堅固不堅固。如有些人在立願後,不能堅定自己的志願,稍爲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受到一點打擊,就動搖了本立的志願,這怎麼能得成功?既立了願,就要堅定不移,不因挫折而動搖,不因打擊而畏縮,不因困難而後退,不因阻礙而氣餒,能這樣的立定堅固志願,那就無事不辦了。所以立願不只立願而已,還要立堅固願,決不因任何困難,而喪失自己本願,必抱生命可以犧牲,我願決不動搖的決心才行。
假定不發這樣的廣大心,不立這樣的堅固願,其後果又是怎樣呢?那我現在告訴你,不說如向所說你在叁大阿僧祗劫中修學佛法,不能讓你超出生死輪回,就是縱然讓你經過塵點之劫這麼長的時間如法修持,而你依舊還在生死苦海中浮沈不得解脫。塵劫,這在大乘經典中,是常常說到的。以我們所居的這個娑婆世界來說:將這世界的大地分析開來,變成一粒粒的微塵,以一粒微塵代表一劫,經過這麼多的微塵劫的微塵劫數的時間,從事佛法的修學,原想超出生死輪回的,結果仍在生死中無法跳出。原因在什麼地方?就在沒有發廣大心,立堅固願。諸位請想想看,這對我們關系多大?不特如此,依一般觀點說,學佛修行,無非希望在佛法上有所成就,但如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雖然說是用功修行,結果總是徒勞辛苦,不能得到佛法的實際受用。如修世間的福行,將來生到天上去,固可享受天福,一旦福盡下墮,後果更不堪設想,這不是徒勞辛苦是什麼?所以同樣是用功修行,發廣大心,立堅固願的,其成就就大;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的,其成就就小,而且徒勞辛苦一場。所以發廣大心,立堅固願,是修學佛道不可或缺的兩大條件。
【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發廣大心,立堅固願,換句話說,就是發菩提心,立菩提願。發起菩提心,樹立菩提願,以此心願去修一切善行,才能成爲佛業菩薩業,亦即是出世間的無漏善業。如不發菩提心,不立菩提願,那所修的一切善法,是不是與佛法相應,自將成爲一大問題。不但如此,據華嚴經說:即使發了菩提心的行者,最初發心的動機,雖說是爲度化衆生,但是久而久之,在菩提道的中途,或因忙于世法的處理,或因經不起當前的考驗,或因感到衆生的難以度化,于是不知不覺的,將最初所發的一念菩提心願,逐漸予以忘失。于是佛陀告訴我們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謂菩提心的忘失,不要以爲不會有的。經說:過去有位菩薩,遇到一位如來,發起大菩提心。這本是很好的,可是後在世間修行,竟然忘了原來所發的菩提心,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了!
如是忘失菩提心的行者,縱然仍在世間修諸善法,如修五戒、十善、四禅、八定;再通俗點說,如修橋、鋪路、施衣、施食、施茶、施藥等,都可說是善法。總之,凡有益于人群社會、世界人類的種種慈善事業等,亦都可以稱爲善法。但所修的這一切善法,如與菩提心相應,自然成爲成佛資糧,不與菩提心相應,那就一切皆屬魔業。
所謂魔業者,魔是大家所知道的,就是魔王。魔王的唯一作用,在阻礙我們向上、向善、向光明。不要以爲六欲天上的魔王才是魔,凡是阻礙吾人向出世道路上走的,都可叫魔。以天魔說,唯一邪欲,就是希望叁界內的衆生,都做他的魔子魔孫,都爲他的眷屬。因此,當一個人想要出叁界時,魔王就發生恐慌,恐怕他的眷屬又少了一個,于是施展種種魔法詭計,留難這個想出叁界的人,使他不能跳出叁界去。所以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法,充其量,不過感到人天福樂果報而已。沒有辦法跳出魔王的掌心,仍在魔王的控製下,乖巧的做他的魔眷屬。所謂修諸善法,當然不是專指世間的善法,出世的善法亦包含在這裏面。在此或有人這樣的提出問題:忘失菩提心所修的世間善法,固然可以說是魔業,忘失菩提心所修的出世善法,難道亦可說是魔業?從楞嚴經中將聲聞緣覺列在五十種陰魔內,說所修的出世善法亦是魔業,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況且魔王在因地中,不但修十善業,亦修未到定。但因沒有發菩提心,所以報生欲界頂天,成爲擾亂世間的魔王,使諸欲界衆生皆爲其眷屬。
進一步說,發了菩提心而又忘了,修諸善法,尚且是魔業,何況根本沒有發過菩提心,立過菩提願?這一類人所修一切善法是屬魔業,自然更加不用說了。所以說:“忘失尚爾,況未發乎”?由此更加顯出發心的重要了。
根據以上所說,可以明顯了解,一個修學佛法的人,如他自願修人天乘的善法,或只想修聲聞緣覺乘法,那就不談,如果真的“欲學如來乘”勢“必先”要“具發菩薩願”,而且這是“不可”或“緩”的。如來乘,有的地方,亦稱佛乘。如法華經說:“唯有一佛乘”。佛乘就是如來乘,二者是沒有差別的。亦有經中稱如來乘爲一乘,一乘是對叁乘說的。叁乘,是指聲聞、緣覺、菩薩。一乘,是專指無上佛乘,一佛乘以成佛爲最高的目的。站在大乘佛法的立場講,叁乘是不究竟的,唯一佛乘是究竟的。佛乘或如來乘,又是對菩薩乘說,如通俗的說,菩薩乘與如來乘,都可稱爲大乘,經中所以有時稱爲菩薩乘,有時稱爲如來乘,亦還有些分別的:菩薩乘是約因位說的,如來乘是約果位說的。我們修學佛法,希望未來成佛,而如來乘就是修學的最後目標。但如來是由修學菩薩成的,沒有一尊佛不經過菩薩道的修學,而得成爲最高佛陀的。因此,菩薩乘,是約發了菩薩心的人,在因中修菩薩行,一步一步向佛果前進說的;而如來乘是約我們已經到達的目標說的。菩薩乘是因,如來乘是果,世間有著因果的關系。不論是菩薩乘,抑或是如來乘,當你想要走上這條菩提大道時,首先必須具備的第一個條件,是發菩薩願。發菩薩願,不但是不可缺少的條件,而且還不能馬虎拖延。普通人大都有種通病,就是拖延,什麼事情都喜歡推到明日。殊不知明日是過不完的,過了一個明日,又是一個明日,試問推到哪個明日爲止?所以我國有四句話說:“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事事待明日,吾生已蹉跎”!所以我們不但要發菩提心,而且要趕快發菩提心,立刻發菩提心,不可留待明日。如果老是明日複明日,過了無數個明日,人已經老邁了,甚至快入土了,到那時,不說不可能發菩提心,即使想發菩提心,已是爲時太晚!因此,省庵大師勸勉我們說:不可緩也。真的,我們什麼都可慢慢來,唯有學佛,特別是大乘法,發菩提心,絕對不可慢慢來,要立刻開始,時間是不等待我們的。
二、心願爲立行標准
【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今爲大衆,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僞、大、小、偏、圓是也。】
以上,已將心願在修行上的重要性,略爲說明;以下,再從心願的差別行相,指出修行的標准。發心,在前文題中已經說過,用的範圍是很廣的,不論做什麼事,都可用發心兩字,而且是不簡善惡。
如發心趨求菩提,叫做發菩提心;如發心厭離世間,叫做發厭離心;如現在正值冬令時節,很多貧苦的人們,在這寒冷冬天裏,饑寒交迫,與生存搏鬥,我們佛教徒是慈悲的,見到這種悲苦的景象,就想發心給予救濟,這可叫做發冬令救濟心,所以發心的範圍是很廣的。發心是如此,立願也如此。從世法上好的方面說:有人立願從商,而以牟利爲其宗旨;有人立願做大官。立願與立志,大致是相同的。記得中山先生曾經說過:“要立志做大事,勿立志做大官”。可是,世人立志做官的很多,立志做大事的卻不多見。所以,立願也是各各不同的。如從佛法方面來講:發心立願的相…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