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狀,同樣是很多的。因此,省庵大師說:“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是即表示發心立願的相狀,是有各式各樣的差別的。
發心立願的相狀,既然是有這麼多,那我們要發心立願,究竟發什麼心立什麼願?自然是個問題。爲此,省庵大師特別爲我們指陳出來,讓我們本此而知有所趨向,所以說:“若不指陳,如何趨向”?這確是一個很重要的指示。不過這樣的指陳,在佛法的熏陶上,如沒有相當工夫與認識,是很不容易指陳心願行相差別的,所以能將心願差別,正確的指示出來的,還有賴于真正的善知識。假如沒有這樣一位大善知識,爲我們指陳出心願行相的差別,那我們是就真的不知應怎樣的發心立願了。當知所謂發心立願,必定有個趨向目標,設若不把心願行相指陳出來,那就要東碰西撞的茫無目標了。省庵大師是位高明的大善知識,對于發心立願的差別行相,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所以他老很慈悲的說:“今爲大衆,略而言之”。略言是對廣說講的:廣說心願行相,那是很多很多的,在這篇短文中,自不能詳爲指出,只好略略的說出幾種。大師略爲指陳的心願行“相有其八”種,哪八種呢?就是“所謂邪、正、真、僞、大、小、偏、圓”的八種。而這發心立願的八大行相,歸納起來共爲四對:就是邪正一對,真僞一對,大小一對,偏圓一對。在這四對中,是對兩類人說的:邪正與真僞的兩對,是對世間凡夫說的;大小與偏圓的兩對,是對出世聖者說的。然不論對凡夫或對聖者說,其目的是爲我人指示修行的標准。在此,我們亦可得到一個啓示,就是發心立願,雖是任何人都可做到,但必須得善知識的指陳。從善知識的指陳中發心立願,固可向著正確的目標邁進,設遇邪師惡友,教你發心立願,那你不特沒有正確的目標可以趨向,而且你的前途是很危險的,所以這點不可不特別注意。
【雲何名爲邪、正、真、僞、大、小、偏、圓耶?】
上面將發心立願的八種行相指陳出來,但還沒有加以解釋。究竟什麼是“邪”?什麼是“正”?什麼是“真”?什麼是“僞”?什麼是“大”?什麼是“小”?什麼是“偏”?什麼是“圓”?必須再爲說明,方能使人知所取舍,所以特再征問。以下就是解釋這八種行相的。
我常常說:佛教說的發心,就是一般說的動機。動機的純正與否,對你的前途,有著很大的關系。如動機是僞曲而不正當的,那你所立的願亦必是邪僞。發心立願既然都是邪僞,那你的行爲自亦是乖僻的,而結果當然也不會好的。可是現在一般發心立願的人,真正爲了生死得解脫的,可說少之又少,大都是發心不正立願邪曲的。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爲邪。】
在八種發心立願中,現在先講第一種邪心邪願之相。大師告訴我們說:“世”間“有”一類修“行人”,雖說知道發心修行,但他們“一向”以來的“修行”,只知這樣的去修,根本“不”知道怎樣的去探“究自心”。一個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最重要的是修心,所以在佛經中,有時稱修行爲修心。在整個佛法中,雖不能說全部是屬唯心論思想,但在大體上說,佛法是重視心的。所以永明延壽禅師在所著的宗鏡錄上說:“千經萬論,悉明唯心”。記得過去我曾說過:一般人總自以爲了不起,而實際上卻是可憐得很。爲什麼?不說別的,單就我們自己這念心說,不說認不清它,亦控製不了它。既然如此,還有什麼了不起?諸位不妨一試,看看自己能不能控製這一念心?吾人的一念心,終日心猿意馬,時而奔向東,時而奔向西,從不聽我們指揮和控製的。既不能控製它,當然亦不認識它。如我人平時動的一念心,明明是向惡的方面走的,自還以爲是存的好心,這不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嗎?所以佛陀老早告訴修學佛法的人,要時刻參究自己的這念心。當我們在修行時,應常這樣自問:現前這念心究竟是什麼?是在內在外抑在中間?是善是惡抑是無記?修學佛法的人,所以用功辦道,無非是要參究自心,真把自心參究到家時,那就可說大事已畢,一切獲得圓滿成功。
所可惜的是,就是現在一般發心修行的人,盡管天天在修行,日日在辦道,但始終沒有能把自心參究得清楚,亦始終沒有認識自心究竟是什麼?這才所以沒有達到修行辦道的目的。吾人的自心從無始以來,是否如現時這樣虛妄分別?在這虛妄分別心的內在,是否還有一個無分別心在?在修行時,應該這樣參究。如能長期的這樣摸索,這樣參究,一旦豁然貫通,找到自己的主人翁,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那時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世有一般修行人,不但不能這樣的參究自心,而且“但知外務”。所謂外務,下面還要分別解說,現在總括的說一句,就是使自己的這念心向外賓士,追逐東西,無法收攝。正因爲這念心整日間沒有一刹那不向外奔跑,所以修行始終不得相應。
但知外務的現前一念心,其所外務的物件,說來當然是很多的,現在扼要的說幾點于下:“或求利養”,這是外務的第一個物件。利養,就是財利供養。勸發菩提心文,主要是對出家人講的。吾人舍棄世俗財物而出家,到寺廟中來過出家的生活,生活所需的一切,是靠外來的供養以維持的。站在佛法的立場講:原來是有一分修行,必然就會感應一分供養,問題就在看你,是否老實修行,老實修行辦道,不愁沒有供養。但事實上,多數出家人,仍懷著一份畏懼心理,深恐自己的供養會間斷,于是不斷的向外追求利養,以期滋養自己的生命,維持日常的生活。佛在世時以及現在南傳佛教國家,出家人都是托缽乞食以維持生活的,根本不要儲存財物。但佛教傳來中國,受到中國家庭本位的影響,出家衆過著寺廟生活,托缽製度不能實行。可是有了寺廟,就如有了家庭,不免需要儲蓄道糧,以備生活不時之需,于是種種流弊因此發生。你也爲利養而追求,我也爲利養而追求,有時在利養的物件上碰到頭,甚至發生如世俗所有的爭奪戰,由于利養爭奪戰的展開,進而必然走上你破壞我我破壞你的一條路線,以致搞得佛教內在,不得清淨!
“或好名聞”,這是外務的第二個物件。名聞,就是名稱遠聞,亦即普通說的名譽。名譽爲人的第二生命,一個人有了好的名譽,不但可以與人相處得很融洽,而且在立身處世方面,是一種極爲重要的因素。如我人要做一件什麼事情,是否可以獲得美滿的成功,這完全看你的平時名譽如何爲定。因此,做人應當建立一個很好的聲譽,這本沒有什麼不對的。但做一個出家的修行者,如何精進用功修行,這本是出家人的分內事,用不著常常挂在口頭上宣揚,更用不著常常以此來標榜自己,你如真的是爲己躬大事而修行,別人會看得清清楚楚的,知道你確是一個老實的修行人。可是從事實去看,我們隨時隨地都會發現,就是有很多發心修行的人,專門喜歡炫耀自己的工夫如何,以便別人知道他的怎樣修行。揆其原因和目的,無非是想博得他人的贊美,而使自己的名聞傳揚開去,這就是貪求好的名聞。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既不應求利養,亦不應好名聞,因爲這與修行是不相應的。所以凡是真實修行的,大都躲在深山中,不願爲人知道的。
“或貪現世欲樂”,這是外務的第叁個物件。依佛法說:真正修行,必要呵斥五欲。如對現世欲樂,不能呵斥厭離,反而有所貪著,那你修行絕對是修不上路的。當知色聲香味觸的現前五欲之樂,有股很大的力量,常常迷惑世間的一般俗人,使你對它生起深深的愛著。殊不知你現在貪著了它,卻成爲未來地獄的五條根。因爲我人一旦得到這五欲,那就只有一天天的陷入五欲的深坑中,如火益薪,其焰更加熾盛。說老實話:吾人于無量劫來,常處六道輪回中,生死不能度脫,就是因爲貪著現前五欲之樂。諸佛告訴我們說:任何一個佛法行者,欲想舍迷途而登覺岸,轉煩惱而成菩提,唯一的辦法,就是舍棄五欲。所以不論在家出家,如要真正發心修行,對于世間的現前欲樂,應該看得很淡的,不應對它有所貪著或追求。假定仍然有所貪求,那你現前的一念心,自然活躍在五欲境界上,時而奔向眼所見的好色,時而奔向耳所聽的好聲,乃至時而奔向身所受的好觸。在此情形下,你的一念心,怎能安放在所觀的物件上,如實的修行?所以貪求現世欲樂,是使令心向外馳務的一大動力。
“或望未來果報”,這是外務的第四物件。修學佛法的真正目的,自然是爲了生死得解脫,不應有任何其他希求的,更不應該希望未來的福樂果報如何。可是多數修行人,特別是在家修行人,往往以求未來的福樂果報而學佛修行,這實在是錯誤的。要知指望未來的果報比現世好,縱然爲你求得,但你仍然在生死輪回中,未能解決自己的問題,試問這樣修行,究有什麼意義?而且如是發心,由于一心指望未來果報,時刻盤算未來福樂,那你的一念心自然外務,不能如法的安住佛法的境界上修行了。所以或望未來果報發心修行,同樣是要不得的。“如是發心,名之爲邪”,這是總結。如是像上所說這種種發心,就是發的邪心。以此邪心而立的種種志願,亦是立的邪願。依正確的佛法說,與其這樣的發心立願,倒不如不發心不立願,因這不但與佛法決不相應,而且對自己有害無益的。所以證知:不論何人,發心立願,如不依于正理,不循正軌而行,貪求世間的利養,愛好世間的名聞,染著現前的欲樂,希望未來的果報,都不得名爲真正發心立願,只可說是邪心邪願。
講到這裏,不得不順便談談,世間流行的旁門左道,所有發心立願,都是邪心邪願,值得每個正信佛子,加以密切留意辨別,如果誤入這些邪教,那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告訴諸位:在這末法時代,邪師邪教,的確是很多的,稍爲一不留心,就誤墮入其中。楞嚴經說:“佛滅度後,末法之時,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令真修行,總爲魔眷”。想一想看,這是多麼可怕?印光大師…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