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些「修多羅相應」所沒有的論義,少數的不在攝頌以內,可說是附義,附帶的論及,而多數卻是攝頌所固有的。抉擇『雜阿含經』的論義,而包含了『雜含』以外的經義,這是值得重 [P15] 視的(下文會討論到這一問題)!現在,把「修多羅相應」以外的論義,所依據的經典,列舉如下。凡攝頌所固有的,加頌目(「」)於上。 圖片 『論』卷八七∶ 『長含』(二一)『梵動經』(6) 『論』卷八八∶ 「業」∶ 『中含』(一七一)『分別大業經』 『中含』「業相應品」第二 『中含』(一二)『和破經』 『中含』(一叁)『度經』 『中含』(一九)『尼乾經』 『論』卷九0∶ 「叁空性」∶『中含』(一九0)『小空經』 『中含』(一九二)『大空經』 『論』卷九二∶ [P16] 「師弟二圓滿」∶『中含』(一六叁)『分別六處經』 『中含』(一六九)『拘樓瘦無诤經』 『論』卷九叁∶ 「甚深」∶『中含』(九七)『大因經』 『論』卷九四∶ 「解」∶『中含』(二叁)『智經』 『中含』(九)『七車經』 『論』卷九五∶ 「如理」∶『中含』(一0)『漏盡經』 「攝」∶『中含』(叁0)『象!A釋喻經』 「集谛」∶『雜含』(大正)九八四經 『論』卷九六∶ 『雜含』(大正)九六九經 「愚夫」∶『中含』(一八一)『多界經』 「問記」∶『中含』(一一九)『說處經』 [P17] 『中含』(一二二)『成就戒經』 『論』九七∶ 「沙門」∶『中含』(一0叁)『師子吼經』 「沙門義」∶『中含』(一六二)『分別六界經』 「喜樂」∶『中含』(一)『善法經』 「一切法」∶『中含』(一一叁)『諸法本經』 「梵行」∶『中含』(一一一)『達梵行經』 「數取趣」∶『中含』(一一二)『阿奴波經』 「超」∶『雜含』(大正)一0四二·一0四叁經。 「二染」∶『中含』(七五)『淨不動道經』。 依『雜阿含經』「修多羅相應」的次第,抉擇「事相應教」的『瑜伽論攝事分』,包含了二十部以上的『中阿含經』;這些經,在赤銅 部的巴利藏中,有些是編入『增支部』的。『攝事分』又引用了「修多羅相應」以外的『雜阿含經』,如(大正藏編號)九六九經,與巴利『中部』(七四)『長爪經』相當。一0四二·一0四叁經,與『中部』(四一)『薩羅村婆羅門經』;(四二)『毗蘭若村婆羅門經』相當。九八四經,就是『增支部』「四集」一七九經。『攝事 [P18] 分』所引用的,「修多羅相應」以外的『雜阿含經』,都屬於「如來所說」。『攝事分』的抉擇經義,包容了「修多羅相應」以外的經典,確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注【4-001】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六叁六──六六四)。 注【4-002】『瑜伽師地論』卷九八(大正叁0·八六一下──八六二上)。 注【4-003】『雜阿含經』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上)。 注【4-004】『相應部』(四八)「根相應」(南傳一六下·四0──四一)。『瑜伽師地論』卷九八『大正叁0·八六叁中)。 注【4-005】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對於『道品』的缺失部分,推定爲卷二叁·卷二五──兩卷(六六五)。今改正爲卷二五──一卷;『雜阿含經』缺失的另一卷,應爲原譯本卷二二,如下「如來所說」中說。 注【4-006】『長阿含經』(二一)『梵動經』,爲法藏部誦本。赤銅 部所誦,爲『長部』(一)『梵網經』。說一切有部也名爲『梵網經』,但沒有譯出。依論義抉擇,還論到『中部』(一0二)『五叁經』。在說一切有部,『五叁經』應屬於『長阿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七二一)。 四 只夜──有偈部分(二) 『雜阿含經』的有偈部份,是古代「只夜」的實存部類,試爲解說。九分(十二分)教中, [P19] 「修多羅」與「只夜」,在不同部派的傳述中,始終不移的位列第一、第二,不是其他分教次第不定可比的,這是應該注意的問題!修多羅su^tra,sutta,義譯爲經,契經,所以『雜阿含經』──『相應阿含經』,全部都可以稱爲「相應修多羅」。上文說到,『瑜伽論』在解說十二分教時,修多羅與偈頌相對,被局限於長行直說(1)。因此想到了,『雜阿含經』的有偈部分,與『相應部』的「有偈篇」Saga^tha-vagga相當,覺音是解說爲只夜的(2)。『雜阿含經』的蘊、處等相應部分,是原始的「相應修多羅」。如初期的阿毗達磨──說一切有部的『法蘊足論』,赤銅 部的『分別論』,分別說系的『舍利弗阿毗昙』,分別的論題,就不外乎這些相應(3)。這樣,『雜阿含經』的有偈部分,可能就是早期的只夜!『瑜伽師地論思所成地』說∶「天!我如如舍劬勞,如是如是無減劣。如是廣說鮮白品,此中只焰頌應知」(4)!天問渡瀑流,佛說此只焰頌,『瑜伽論』給以抉擇。此經,見於『相應部』「有偈品」,『雜阿含經』有偈部分(5),雖文句不同,而意義一致。這可見『雜阿含經』的有偈部分,『瑜伽論』確是稱爲只焰──只夜的。 只夜geya,geyya,從字義來說,不外乎歌詠的意思。然在九分或十二分教中,與同爲偈頌體的伽陀ga^tha^、優陀那uda^na,到底有什麽差別?一般譯只夜爲應頌、重頌,指長行說明後,再以偈頌來說明,使意義更爲明顯的部類,但這不是只夜的原始意義。如『阿毗達 [P20] 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說∶ 「應頌雲何?謂諸經中,依前散說契經文句,後結爲頌而諷誦之,即結集文、結集品等」。 「如世尊告 刍衆言∶我說知見能盡諸漏,若無知見能盡漏者,無有是處。世尊散說此文句已,複結爲頌而諷誦言∶有知見盡漏,無知見不然;達蘊生滅時,心解脫煩惱」。 『大毗婆沙論』,集成於西元二世紀,在有關(九或)十二分教解說的現在聖典中,這是比較早出的一部。論文分爲二段∶一、「依前散說契經文句,後結爲頌而諷誦之」,是說明體裁。「即結集文、結集品等」,是指明部類。二、「如世尊言」以下,又舉例以說明先長行而後重頌,與一般所說的「重頌」相合,但不是「結集文」、「結集品」的原義,是一般後起的解說。『大智度論』說∶「諸經中偈名只夜。┅┅亦名只夜,亦名伽陀」(6)。這是泛說,不能明了只夜的特殊意義。西元叁、四世紀間所造的『成實論』卷一(大正叁二·二四四下·二四五上)說∶ 「只夜者,以偈頌修多羅」。 「第二部說(名)只夜,只夜名偈。偈有二種∶一名伽陀,一名路伽。路伽有二種∶一順煩惱,二不順煩惱。不順煩惱者,只夜中說。是名伽陀」。 成實論』初解「只夜」爲重頌。在解說伽陀時,又說到「只夜名偈」,以及「只夜」的特 [P21] 殊意義。依『論』說,分別如下∶ 圖片 ┌─伽陀 只夜──偈──┤ ┌─不順煩惱──只夜 └─路伽──┤ └─順煩惱 「只夜」是一切偈頌的通名,又有特殊的只夜。依『論』說∶偈有伽陀與路伽的分別。伽陀是宣說佛法的偈頌;路伽是世間的偈頌;路伽loka是世間的意思。世間的偈頌,有順煩惱的(誨淫、誨盜的詩歌);有不順煩惱的,世間偈頌而不會引起煩惱的,就是「只夜」。『成實論』雖作這樣的分別,但對分教的「只夜」來說,意義還是不明了,應從「結集文」、「結集品」去研究解決。『瑜伽論攝事分』,有關於『雜阿笈摩』內容的說明,提到了「結集品」。『論』文有先後二段,次第說明,現分列爲上下,以便作對照的研究。如『論』 卷八五(大正叁0.七七二下)說∶ 圖片 「雜阿笈摩者,謂於是中,世尊觀待彼│ 彼所化,宣說∶ │ │當知如是一切相應,略由叁相。何等爲叁? 一 [P22] │是能說,二是所說,叁是所爲說。 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 │若如來、若如來弟子,是能說,如弟子所說佛 │所說分。 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谛相應;│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說,如五取蘊,六 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處,因緣相應分,及道品分。 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 │ 又依八衆,說衆相應。 │若諸 刍,天,魔等衆,是所爲說,如結集品 │」。 後結集者,爲令聖教久住,結 !5 南頌│ ,隨其所應,次第安布。 │ 依此對比,從先後的多少差別中,可以了解早期「只夜」的意義。「後結集者,爲令聖教久住,結 !5 南頌」,結成的 !5 南頌,不是別的,正是古代集經者的攝頌。如『分別功德論』說 ∶「撰叁藏訖,錄十經爲一偈。所以爾者,爲將來誦習者,懼其忘誤,見名憶本,思惟自寤」(7) 。結經爲偈,在十經後,也有總列在最後,終於自成部類的(8)。原始結集,無論是「法」──相應修多羅,是「律」──波羅提木叉,都是長行散說,名爲修多羅。攝十經爲一偈,就是名爲只 [P23] 夜的「結集文」,這是便於記誦的,世俗共有(而不順煩惱)的結頌法。『論』文次後又說∶「若諸 刍,天,魔等衆,是所爲說,如結集品」。論內容,就是先說的,「又依八衆說衆相應」,但別有部類的「結集品」,是『雜阿含經』的「衆相應」──「八衆誦」,與『相應部』的「有偈品」相當,與先說「爲令聖教久住,結 !5 南頌」,是不同的。這就是『大毗婆沙論』所說,「只夜」有「結集文」與「結集品」的差別。以「結集文」與「結集品」爲「只夜」,爲傳承中的又一古義,得『瑜伽論』而充分明了出來。最初結案「相應修多羅」時,是長行直說;附以攝頌,名爲「只夜」,是初二分教的本義。其次集成有偈頌的「八衆誦」,也就名爲「只夜」,成爲『雜阿含經』的又一部分(9)。 名爲「結集品」的「只夜」,是『雜阿含經』叁大部分之一,在現存本中,次第也是有錯亂的,好在有『別譯雜阿含經』可以比對。『別譯』前一二卷及卷二0,與『雜阿含經』的「八衆誦」相當,攝頌多數保存,便於整理,所以近代學者,都依『別譯』二0卷本,比對出『雜阿含經』「八衆誦」的次第(10)。「八衆誦」──「只夜」的次第,現存本有四卷的錯亂,『雜阿含經』原譯本的次第,應該是∶ 卷叁八·卷叁九·卷四0.卷四六.卷四二·卷四.卷四四·卷四五·卷叁六.卷二二· 卷四八.卷四九.卷五0 [P24] 注【5-001】『瑜伽師地論』卷二五(大正叁0.四一八中──下)。 注【5-002】『一切善見律注序』(南傳六五.叁八)。 注【5-003】拙作『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七0──七一)。 注【5-004】『瑜伽師地論』卷一八(大正叁0.叁七八上)。 注【5-005】『雜阿含經』卷四八(大正二. 叁四八中)。『相應部』「諸天相應」(南傳一二·一──二)。 注【5-006】『大智度論』卷叁叁(大正二五.叁0六下──叁0七上)。 注【5-007】『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叁二中)。 注【5-008】結偈而別爲部類的,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 注【5-009】參閱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五一二──五一八)。 注【5-010】呂澄『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第一輯一一0──一一叁)。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五四──六五五)。拙作『v 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六六九──六七一)。
《雜阿含經的傳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