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句報恩方法,中叁句還債警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即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運悲下度衆生,運智上求佛道。勤修布施、持戒、忍辱、叁度,以求福。修禅定、智慧二度,以求慧。因定能生慧故。又精進度,通于前後。六度滿足,即福慧兩足,成等正覺。以福慧爲莊嚴,故曰福慧二嚴。
檀信沾恩者:檀是檀那,即施主。信是信心,信仰叁寶。果能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可使檀信沾恩,一切衆生,俱受其賜矣。
按首句,有自非二字,猶言若不如是,則粒米寸絲,酬償業債有分,惡報難逃。古德雲:十方一粒米,重若須彌山,假如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此偈,可爲這叁句作注腳。
又施主之恩,如無真修,難免還債。昔有一僧,隱山住茅蓬,一心用禅功。有信徒母女二人,供養衣食,不必下山募化。一住二十年,未悟禅理,心生慚愧;受人現成供養,如何報答?遂欲往諸方參學,與徒辭行。徒誠意挽留,不必他往,願終身供養。師以實告,未明心地,信施難消,故欲參方訪道,以了生死大事。徒以師意既決,只得懇留數日,做一件衲衣,與師禦寒。師允其請。母女二人,遂歸家中,裁縫衲衣,一針一句彌陀聖號。做畢,再包四錠馬蹄銀,送師路上做川資。其日母女二人,同送師處,師即受之。定于次日動身,其夜依然坐禅如故。至半夜,有一青衣童子,手執一旗,後數人鼓吹而來,並有數人,扛一朵大蓮華,至師前,童子曰:“請師上蓮臺。”禅師心中暗想:“我用禅功,未修淨土,何以接往西方?恐是魔來,惱亂我耶?”遂不理他。童子再叁勸請,未可久延。師取一柄引磬,插在花臺。時候已至,即鼓吹而去。次早其徒家中,馬母生一引磬。馬夫以此怪事,告知主母。母女二人,見引磬知是師物,不知何緣而入馬腹?乃大驚。即馳至師處,見師正要動身。問師有失何物?師雲不失。徒出引磬與觀,此是師物,何以而從馬腹生出。其師見物聞言,汗流浃背。乃作偈雲:“一襲衲衣一張皮,四個元寶四個蹄,若非老僧定力足,幾與汝家作馬兒。”乃將衣銀還之于徒。此則故事,亦可爲本段作注腳。我等比丘,若無實行,信施難消,可不懼哉!應人人同發菩提心。是爲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四念施主恩竟。
丙五 念衆生恩
雲何念衆生恩?謂我與衆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爲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以理推之,豈無報效。
首句征,謂下釋成衆生恩。衆生者,衆法和合而生。外身是色陰,有地水火風,四大之法所成。皮肉筋骨爲大地(有質礙故),痰淚精血爲水大,周身暖觸爲火大,出入氣息,及手足運轉爲風大(動則屬風故)。內心是受想行識四陰,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之法。前五識屬受陰,第六識屬想陰,第七識屬行陰,第八識屬識陰。內外十二法,和合而生,故名衆生。
此衆生名,是九法界之通稱。地獄、餓鬼、畜生,是二途苦報衆生。人間、阿修羅,是苦樂間受衆生。天上是著樂衆生。聲聞緣覺是二乘衆生。菩薩爲大道心衆生。我與衆生,從曠(遠也)劫來,從迷積迷,以曆塵劫。世世生生者:叁十年爲一世,一百年爲一生。又一期住世,一番生死爲一生。互爲父母者:或衆生爲我父母,或我爲衆生父母,彼此各皆有恩。
今雖隔世昏迷,無宿命通,昏昧迷暗,彼此互不相識;以理推測,定有互爲父母子女之事,豈無報效耶?
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爲其子乎?今之蠕動蜎飛,安知不曾爲我父乎?
此段,即推測諸趣中,定有父母。且先約畜推之:披毛戴角,指牛馬豬羊等。蠕動蜎飛,謂昆蟲蝼蟻等。安知往昔非我父母乎?安知,即推測之意,未定之詞也。
每見幼離父母,長而容貌都忘。何況宿世親緣,今則張王難記。彼其號呼于地獄之下,宛轉于餓鬼之中。苦痛誰知,饑虛安訴。我雖不見不聞,彼必求拯求濟。非經不能陳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見人,何足以知此。
前二句舉例,比況宿世親緣,現今迷昧。羅漢尚有隔胎之迷,無怪乎張王難記也。第五句彼字,指宿世父母。或墮地獄受罪,苦痛誰知。或受餓鬼之報,饑虛安訴(無處可訴)。我未得天眼天耳,不見不聞。彼必向乃子乃孫,求拯求濟。此六道輪回,叁途劇報,非經不能陳述此事。“阿含經”、“大日經”、“悲華經”、“地藏經”等,均有言之。非佛具足叁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及得一切智,不能道此言。
彼邪見人:即不信因果者。不知依惑造業,依業受報,隨善惡以升沈,有苦樂而不等;故曰何足以知此。印度常見外道,謂人,則生生世世爲人;畜,則生生世世爲畜;無有善惡輪回,是大邪見。又斷見外道,謂人生一死,永歸斷滅,無有後世善惡果報,亦大邪見。我國學說,亦有一靈真性,化爲虛空,此與斷見外道相同。此等邪見,實能誤人。若人既可生生爲人,及一死永滅,無有後世,則推翻因果,世人何必爲善,盡可作惡,豈不是要壞盡人心耶?惟望大家,輾轉宣傳,必宜注重因果,勿中邪毒。
是故菩薩觀于蝼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是爲發菩提心第五因緣也。
上言地獄餓鬼中,定有我等宿生父母。此言畜生中,亦必有之。是故,乃承上起下之詞。菩薩因得法眼,能觀俗谛境界,故觀于蝼蟻,皆是過去生中,爲我父母。又觀蝼蟻,形骸雖異,佛性本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本來是佛。只因迷真起妄,依惑造業,隨業感報,墮在畜生。罪業若畢,轉生人道,聞法修學,自然成佛有分,故曰皆是未來諸佛,常思利益于他,念報其恩。是爲發菩提心,第五因緣也。五念衆生恩竟。
丙六 念生死苦
雲何念生死苦?謂我與衆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升沈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
生死輪回是大苦,人多忽而不知,此文征而釋之。謂我與衆生,從久遠劫來,隨業受報,常在生死,不得解脫。人間下八句,描寫輪回狀況。前兩句是輪回處,依報也。後五趣正報也。出沒萬端,即生死無量。升則生天人二趣,沈則墮叁途苦趣。片刻及俄焉,皆時之短也。善惡才分,升沈立判,五趣輪轉,不得久停,故曰俄焉。文不標阿修羅者,以修羅有四類受生,歸人、天、鬼、畜,四趣所攝,故不標列。
黑門朝出而暮還,鐵窟暫離而又入。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熱鐵不除饑,吞之則肝腸盡爛。烊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都糜。利鋸解之,則斷而複續;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
此段與下段,皆述地獄苦境,文淺易知。惟前二句,由地獄罪畢,黑門朝出,而暮複還,鐵窟暫離,而又再入,因複造地獄因,再受地獄果也。末四句利鋸解之,斷而複續,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因其罪重,非一鋸一死而可償,故令其續後複鋸,生已再死,備經痛苦也。
猛火城中,忍聽叫號之慘。前熬盤裏,但聞苦痛之聲。冰凍始疑,則狀似青蓮□結。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華開。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
前四句,八熱地獄慘痛。中四句,八寒地獄劇苦。後四句,“俱舍論”雲:人間五十年,四天王天一日夜。四天王天百年,爲等活地獄一日夜。故雲一夜死生萬遍,一朝痛苦百年。此百年,非人間之百年,合人間有一百八十萬年。更有地獄時間,比此要長無量倍數者。故雲: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又雲:當思地獄苦,早發菩提心。望叁複斯言。
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
造罪墮獄,頻煩獄卒施刑之疲勞。閻翁甚願衆生作善,不願衆生作惡,對罪人多方教誡,誰肯聽信。在陰間受罪時知苦,雖然悔恨當時不該作惡,到彼時已來不及,故曰以何追。脫已還忘:是指脫離地獄,轉生人道,又忘記了地獄苦痛,其造作惡業,依然如故。所以黑門朝出而暮還,鐵窟暫離而又入矣。
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啖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
此舉輪回之證,報應不爽。鞭驢出血:事出南京金耕縣養驢家。子生才叁歲,而母死。其母生平未有善業,乃墮爲驢,即生其家,已十六年。一日負糧食返,驢老行遲,子怒而鞭之,皮破出血。驢顧其子而悲哭,子不知其爲母也,故曰焉知吾母之悲。是夜驢之神魂,托夢于其子曰:我是汝母,因竊汝父四銀,故作驢以還債,今債還清,我苦已脫,今後禦驢,勿痛鞭也。子驚醒,遂將驢養之,不敢使用。
牽豕就屠:昔日浙江黃岩縣,有開屠戶者,將欲命終,自割臀肉,啖而食之。肉盡尚不死,令子再割肉一刀方死。過叁年,家畜一豬,甚肥大,重可二百斤,明日欲牽就屠殺之。其夜子得一夢,豬雲:我是汝父,因在生造殺業,故罰爲豬。子醒告其母,遂將此豬,畜而不殺。若不托夢,焉識豬是其父。
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當時文王爲西伯侯,修德行仁,人心歸附。諸侯疾纣王無道,欲以文王爲天子。纣聞其事,乃因文王于羑裏。纣臣告王雲:文王是否聖人,可驗而知,請殺其子以食之,如知其爲子肉,方可爲聖。纣從其言,乃殺文王之子伯邑考,作羹以食之。文王食已,纣以其不知其爲子肉,非聖人也,乃釋之。
啖其親而未識者:前生父母,今墮畜生,世人多皆不識,啖而食之,故曰凡類皆然。
當年恩愛,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爲母,而今爲婦。舊是翁,而今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
此段事實,人或不信,如得宿命、天眼二通,自可知見前生之事,心中不疑。昔聞道友說一故事,與此段事實相符。雲有富者,夫婦二人,誕生一子,夫亡,子養數歲,聰俐非常,母甚愛之。不料母未久去世,轉生同裏,亦一富家爲女。長大出閣,適配其前生子爲婦。因前生愛子之情不斷,轉世而成夫婦,恩愛綢缪,亦生一子,愛如掌上…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