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P5

  ..续本文上一页富楼那、须菩提,至陶师所。陶师心生极喜,恭敬礼拜,默愿将来成佛,亦同佛之庄严,及同名号,四位常随弟子亦然。佛为说法,得度出家,从此发心修行。

  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备受诸苦。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佛名与师同,满所愿也。

  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

  念我往昔造诸恶业(五逆十恶诸不善法)时,佛则悲哀怜愍,种种方便教化。而我愚昧痴迷,不知信受,不肯改恶从善。恶因既积,苦果难逃,故堕地狱,备受恶报。佛复悲伤痛惜,欲代我受苦。无奈我业深重,自作还应自受,不可替代,不能救拔。

  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

  我罪报既毕,得生人道,佛则转悲为喜。以者用也,用种种权巧方便,即说五戒十善之法,令我得种善根,不堕恶趣。世世生生,随逐于我,种种教化提携,令我善根得以增长。奈我障重,不肯受化。佛心亦无暂时弃舍于我,是则佛恩何等深重。

  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

  此段自悲自庆。悲者,悲伤不生佛世。佛当初应机出世,我尚沉沦苦趣。现今我得人身,佛已灭度(灭妄证真,成就佛道。度生已毕,入大涅槃)。纵使不得与佛同生一世,能于正像法中,得生亦好;何罪而生在末法,不见如来金色之身。此皆自悲之词。何福而预出家,得列僧伦三宝之数;何幸犹得躬逢如来真身舍利(译灵骨)。此皆自庆之意。舍利,即佛悲愿,碎金刚身,而成舍利。以为末法众生,作大福田。令我等礼拜供养,能得无量福,能灭无量罪,能成一切智,何等庆幸之事。

  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邱山难喻。

  如是指上悲庆之余,心中思惟,还是夙生已种善根。向使下四句乃反显,不种善根,难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佛之恩德高大,邱陵山岳难以为喻。

  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此段即由正思惟,而得正知见。乃知欲报佛恩,须发佛心,而行佛事。发广大心,即发佛之平等大慈悲心;此心即菩提心。行菩萨道三句:皆行佛事,佛在因地中,所行之事也。行菩萨道者:舍己利他,广行方便: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建立佛法者:无佛法处,设法而提倡之。有佛法处,尽心而护持之。惟有佛法,可以救度众生,故须建立。救者,以大悲心,救出生死海(离苦也)。度者,以大慈心,度登涅槃岸(涅槃译不生不灭。登彼岸得乐也)。首句自非二字,乃反言。自非发佛心,行佛事,纵使粉骨碎身,皆不足报答佛恩。以不称佛怀故,故曰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一念佛重恩竟。

  丙二 念父母恩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只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

  首句征,下文释。念,乃能念之心,因也。父母恩,即所念之事,缘也。由此因缘,能发菩提之心。哀哀是悲感之意,念及父母,心生悲感。我之受生,秉质陶形,全由父母,何等劬劳。既生之后,还负许多责任,其恩难以言喻,儒云昊天罔极。

  十月三年四句,偏重于母恩。吾人托生人道,由往昔业缘,与父缘母缘,三缘和合,流一念爱心,为受生种子,纳第八识于赤白二渧中,而成胞胎,是谓心(八识)色(二渧)和合。居于胎藏,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亲十月怀胎,子饮母血,母失常态,腰酸脚软,气急神昏,行动乏力,饮食无味;此十月中,何等劬劳。及临分娩,生死关头,命在呼吸。为人子者,当念及此,大发孝心。三年乳哺:乳,为母亲血液所成,将己身分,养儿躯命。推干去湿者:若儿便利,污及衣被,则推儿干处,去其湿者。又喂儿时,若食味苦,则自咽下;若食味甘,则吐与儿。其爱子之心,无微不至。

  才得成人,只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此世俗为父母之常情。见子才得长大成人,只望子能成家立业,克绍箕裘,继承先志,大振门风。供承祭祀,俾一脉香烟,可以相承不绝,亲之望子如是。为子者,必思有以慰亲心也。

  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紧祀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

  此段,省庵法师警策僧众。以己为例,故曰我等。既已割爱辞亲,从释出家,是称释子。不能学佛修行,故曰滥称。又出家修道,总号沙门(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不能勤修三学,息灭三毒,故曰忝号。

  甘旨不供,祭祀不给者:甘旨是美味,人子当亲在之日,应以甘旨是供;亲亡之后,应以祭祀为重。儒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今我等出家,于世俗子道不能尽。若能真心修行,一子出家,九祖超升,于心亦可无愧。其或不然,父母在生,不能养其口体,父母死后,不能导其神灵(即神魂灵魄)。于世出世,两途俱失,重罪实属难逃。

  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

  此思惟,即正思惟。唯有下四句,即真正发菩提心。其中具足四心:上二句是常心、第一心。下二句,是常心、广大心。又合之,能知上求下化,即不颠倒心。能发四心,即是大乘菩萨。

  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此段承上,既于十方三世,广度众生。则不唯(独也)今生父母可度,即生生世世所有父母,俱可蒙其拔济。拔者,除生死苦;济者,与涅槃乐。又不唯一己父母可度,即法界众生,人人父母,尽得令其超升。超者,越三界狱;升者,登九品莲。即此念父母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二念父母恩竟。

  丙三 念师长恩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

  首句征,下释,乃释成师长何恩。谓父母虽能生育我身,必藉世间师长教训,方知礼义。又必藉出世师长开导,方解佛法。若无,乃反言无世间师长,不知礼义,则何异禽兽?故曰同于异类(即禽兽)。无出世师长,不解佛法,则几同流俗,故曰何异俗人。

  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裘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

  我等等字,应兼指在家之众,以有粗知礼义句。粗知者,知之不精;略解者,解之未尽。袈裘此云解脱服,有九品之分,亦云大衣。佛制三衣,此衣最贵重。未受大戒,不能披此衣。今日被体,则已受大戒,故下句同,戒品沾身。品者,类也。有五篇三聚之分,大小两乘之别。戒相恐繁不录。戒舟能度生死苦海,故曰此之重恩,从师长得。

  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小果,即声闻缘觉。但破我执,得出三界,而证方便有余土涅槃,仅能自利;沉空滞寂,不能涉俗利生;不足以报累生师长之恩。今为下,即发菩提心。大乘:系菩萨所修之道,智悲并运,自他两利。普愿利人:即众生无边誓愿度,其愿方普:则多生以来,所有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得蒙受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三念师长恩竟。

  丙四 念施主恩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须,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

  首句征,下释。日用所资,总言资生之物,并非己有,都是施主布施。三时二句,指衣食。疾病一句,指医药。凡为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施主之力,布施于我,为我受用。

  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优悠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

  此文,看以彼劳而供我逸,将他利而润己身二句;则文中四个彼字,及他字,皆当指施主。施主是有贫富不同,省庵法师,举此贫施主与我比较,令生惭愧,令发报恩之心。

  一约农夫施主,竭尽心力,躬(身也)亲耕种。迨收成时,除还(租税)所余,一年尚难糊口,犹肯布施于我。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自必获罪。

  二约织女施主。纺纱织布,频年不已(歇也)。织成卖与他人,于己穿著,犹自艰难(敝破不堪),尚能布施于我。而我则安服有余,不知爱惜,亦必获罪。

  三约寒苦施主。蓬荜为门,一定茅草为屋,扰攘(不安也)终身,犹肯发布施心。而我则广宇(广大屋宇)闲庭(闲静宽敞),优悠(自得貌)卒岁(从岁首至岁暮)。以彼之劳,而供我逸(安也);以他之利,而润己身。于心不安,于理不顺。今既受已,当思报恩。

  此中举三种贫穷施主,恐人怀疑,特为辨明。经中有云:今生福乐,从前生布施而来;今世贫苦,乃夙世悭贪所致。贫者能施,自可超越贫穷海。昔佛在世,有二弟子:一大迦叶,专乞贫。二须菩提、专乞富。二人见解不同,以致人生疑谤。乞贫多致疑,乞富多招谤。

  或问:“大迦叶尊者,何以专乞贫家?”答曰:“与种善根故。因他前世悭贪不舍,无有善根,故受贫苦果报。我特向乞,令其因贫而施,得种善根,来世免受贫苦之报。”又问须菩提尊者:“何以专乞富家?”答曰:“与续善根故。因他前生,发心布施,善根深厚,故受富乐果报。我特向乞,令于福中修福,得续善根,来生仍得富乐之报。”因闻迦叶之言,故有世间贫施主。

  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此段,前四…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