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段辨小之相。观三界如牢狱,观者以智观察。三界:一欲界。六欲以下,五趣众生,有男女雌雄,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未曾离欲,故称欲界。二色界。六天以上,四禅天中,初禅(梵众、梵辅、大梵)三天,二禅(少光、无量光、光音)三天,三禅(少净、无量净、遍净)三天,四禅(福生、福爱、广果)三天,此天复有无益外道天,及五不还天(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即三果阿那含,寄居其中。彼诸四禅,四位天王,徒有钦闻,不能知见。以上十八天,皆名色界。此色非是欲色,但是仍有形色而已。第四禅凡夫天,有欲灭色归空,故有四空天。三无色界,即四空天。不特无欲,而且无色,惟余识神、故称无色界。三界是六道众生依止之处,惑业未空,轮回未出,要在三界内,受果报身,无自由分,故曰如牢狱。五阴色身,是小牢狱。三界,是大牢狱。
视生死如冤家:生死逼迫,是为大苦,喻如冤家,能令受苦,必欲离之。欲离生死苦,故修诸道品,断界内烦恼。但期自度,无广大心,不能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苦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此一段辨偏之相。偏者偏于二边,不归中道。或善于有,或著于空,皆谓之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此著于有,有凡有圣。于众生则愿度,于佛道则愿成。与上真心文中所说: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度众生,同一大乘菩萨道,智悲双运之作略。何以说其为偏?只因未明中道实理。
菩萨有权教菩萨,实教菩萨。权实攸分,即在若相离相而已。如愿度愿成,有能度能成之功勋不忘,众生佛道之知见不泯(亡也),即是著相:是为权教菩萨。实教菩萨,所修离相,终日度生,不著度生之相。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不度而度,度而不度,无成而成,成无所成。空有双离,全归中道。称真实理而修,是为实教菩萨。若虽发大心真心而修,未明圆理,执有众生可度,认有佛道可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此一段辨圆之相。若知知字,是智照现前,才能了知。自性,是当人自心本性。此性迷时则为众生,悟时则成佛道。因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众生佛道,皆不离自己心性,故不见更有一法,离心别有。若见心外有法,即非正见。
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此虚空二字,莫作虚空相解,若作相解,何为空愿空行空果?纵有所说,总是不当(去声)。当以义解,以字依也。虚空者,广大义,即是依广大心,发广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行广大行(六波罗密行),证广大果(大觉极果)。上即无修而修,无证而证。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即是修即无修,证亦无证。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二依名辨相竟。
丙三 指示去取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
知此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种心之行相,差别不同,则知自己审度思察:邪伪小偏,四种不好;真正大圆,四种是好。既知审察好丑,则知去取。不依曰去,依之曰取。既知应去应取,则可以发心,自不至有所错误。
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
此征释上文则知审察一句。云何句征起,谓下释成审察之意。
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征释上文则知去取一句。云何征起,所谓下释成去取之法。邪伪小偏,四种应去。正真大圆,四种应取。如是发心者:如是二字,指法之词,即指应去者去之,应取者取之。如是所发之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菩提心,是成佛种子。此心既发,成佛有分。故省庵法师,撰文劝人发菩提心也。一序分竟。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叹德明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
此下正宗分,乃是文中真正宗要之理。菩提心三字,即一文之正宗。菩提心,是第一心,故为诸善中王。诸者众也。善有世间有漏善,出世间无漏善。有漏善,如五戒,是人道因,为人善。十善,是六欲天因,为欲界善。四无量心,及不动业(禅定),为色界善。灭色归空,修习空定,是无色界因,为无色界善。此皆不了生死,不出三界,是为有漏善。
无漏善,如四谛(声闻所修,为小乘善)、十二因缘(缘觉所修,为中乘善),此二能了分段生死,能出三界。六度(菩萨所修,为大乘善)、菩提心(诸佛所修,为佛善),能了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大涅槃。故以菩提心为诸善中王。
菩提心,即得成菩提果觉,因地心也。此心为众生正因佛性,人人本有,个个不无,即是成佛种子。经云:佛种从缘起,故曰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一叹德明缘竟。
乙二 标数列名
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初二句,略标其数可知。下征列十缘:一者、念佛重恩故。以佛恩为第一者,因念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视大地众生,皆如一子,有平等大慈大悲之心,欲与一切众生之乐,欲拔一切众生之苦。其恩最极高广,有踰父母,故列第一。
二者、念父母恩故。若欲报佛恩,须假父母生身;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奉佛使命,为佛使者,代佛宣扬,以法利生,以畅佛怀,方可报佛重恩。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恩者。但说法度生,非此身不可。因念此身,从父母而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故念父母恩第二。
三者、念师长恩故。虽有父母,生我此身,若无师长教诲,则知识不开,焉知礼义?佛法不懂,那能修行?若不修行,则佛恩亲恩,皆不能报。故念师长恩第三。
四者、念施主恩故。此条似对出家众说。虽有父母生我身心,师长教我佛法。若无施主布施供养,则终日求谋衣食,那能安心办道?施主能成就我道业,故念施主恩第四。
五者、念众生恩故。此有三种:一、众生类广,自我从无量劫以来,舍身受身,必有经生父母。则我有过去无量父母,未出轮回,必在六道。我无宿命通,不能知识。则六道中,有许多众生,是我累生父母,与我有恩。二、我日用所需衣食,皆赖众生供给,令我现成受用,悉皆有恩于我。三、牛为我耕,鸡为司晨,犬为我守夜,于我亦有恩。故念众生恩第五。
六者、念生死苦故。上五者皆约外恩,后五者皆约己事,一一无非切己之事。念生死苦,即念念起智观察,现在此身,不是长生不死之身。寒暑迁流,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终归磨灭,必有死亡之日。死后并非离三界,而免轮回,依然还要随业受生。生死死生,无有休息,是为大苦。故念生死苦第六。
七者、尊重己灵故。己灵,即自己灵觉之性。此性为众生本有之佛性,在众生现前身中,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既是佛性,必宜尊重,勿令永埋在五蕴山中。发心修行,令其内脱身心,外超世界,出离生死,如鸟出笼,自在无碍,庶不辜负。故以尊重己灵为第七。
八者、忏悔业障故。承上如要不负己灵,必宜忏悔业障。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即改往修来之义。众生有三障:一惑障(粗细迷惑心能为障),二业障(身口意所造诸业能为障),三报障(依正苦乐二报能为障)。今但云业障,举中摄取前后;即是忏悔三障,永断生死。故忏悔业障为第八。
九者、求生净土故。娑婆五浊恶世,三障俱重,要忏悔令尽,实觉为难。因助道缘少,故必求生净土。净土助道缘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又水鸟风树,皆演法音,闻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又见佛闻法,得证无生法忍。故以求生净土为第九。
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正法者,对佛所说之教理行果,而能信解修证,是为正法。若但有教理行,而证果者少,即是像法。若但有教理,而无行果,即是末法。为念如何能令正法得以久住,必宜真正发菩提心。信大教,解大理,修大行,证大果,则正法得以久住。如上,五恩皆能得报,生死可了,己灵不负,业障可除,净土得生,故以为念正法得久住为第十。二标数列名竟。
乙三 次依征释
丙一 念佛重恩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
初句征起。云何,是征问之词。谓下,释成,解释佛恩何等深重。念是记念。我者,随世假称为我。释迦是此土教主,故加一我字。佛名释迦牟尼四字,梵语释迦,译为能仁,能施仁德以利他,运悲广度众生也。梵语牟尼,译为寂默,寂静宴默以自利,运智上求佛道也。
如来是佛果通号,共有十号,如来是第一号。此二字,约十法界料拣,即是超九界以独尊之号。六凡众生,来而不知。先要明白如字意义,如者如如不动。六道众生,依业受报,来三界内受生,常被八风所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世间八风,无人不被所动,故曰来而不如。二乘,如而不来,二乘断我执烦恼,出分段生死,证有余涅槃。沉空滞寂,如如不动。佛要他入世利生,他视三界如牢狱,再不肯来。故曰如而不来。菩萨非如非来。非同二乘,耽著涅槃之如,故往返六道,救度众生。非同凡夫,随业受报之来,乃乘愿利生,去来自在,故曰非如非来。惟佛亦如亦来。佛乃应机示现而来,八风吹不动,故曰如来,九界众生无足与比。
最初发心者:佛因地最初发菩提心,是在古释迦佛时,为陶师,名大光明。古释迦佛,观其机熟可度。即带四位弟子,名舍利弗、目犍连、…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