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P3

  ..续本文上一页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此引经作证。“华严经”,是释迦如来初成正觉,如日初出,先照高山。为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轮。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圆融无碍,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如举一心字,佛及众生,皆悉在内。迷此心者,乃为众生。悟此心者,当下成佛。如举一佛字,心及众生,亦皆在内。佛即是心,佛原从众生修成。如举一众生,心佛亦皆在内。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是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经中有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有一菩萨,往昔遇佛,已发菩提心。后在世间修行,将前所发菩提心忘失,并不记忆。如是,则所修无论世间善,出世间善,皆名魔业。

  问:出世善法,何名魔业?答:“楞严经”中,声闻缘觉,皆列五十种阴魔之内,据此可知。又波旬魔王,因中亦修十善,及未到地定。此定亦云未至定,未至初禅离生喜乐地之根本定,但修近分定(只能伏惑),故名未到地定。因不发菩提心,故报生欲界顶天,而为魔王。

  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此以轻况重。意以修行必要发真正菩提心,否则,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此结心愿为本。故字承上转结之词。乘字去声,佛教共有五乘:一人天乘,说五戒十善之法。二声闻乘,说四谛法。三缘觉乘,说十二因缘法。四菩萨乘,说六度万行法。五最上一佛乘,惟说一心法。如来乘,即最上一佛乘。众生欲学此乘,必先具发菩萨四弘誓愿。具发者,完全而发,不可或阙,即上求下度智悲并运者也。过现诸佛,并无不发菩萨愿,而得菩提道。故发愿,为修行不可缓之事。如普贤发十大愿王,观音发十二大愿,弥陀因中发四十八愿,可为修行之模范也。先叙修行心愿为本竟。

  乙二 叙发心去取须明

  丙一 举数标名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趣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然字承上转下之词。上文但云必先发愿,未明当发何愿,故此须当指明,令知去取。当知发心立愿,损益利害所关。若不得明眼师家指示,不修正道,危殆孰甚。省庵法师,为宗教大善知识,其所开导,必可依从。若遇邪师邪教,令发邪心邪愿,必致堕落。古德云:一盲引众盲,相率堕深坑;岂不悲哉!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此二句广指一切心愿。若不得明师指示陈述,则茫茫无据,如何能得趣向?趣向即归向也。一切众生,迷真起妄,认妄为真,都是向妄。若有明师指示,返妄归真,返本还源,方得归向正途,而登正觉。今为大众略而言之,因发心立愿之相既多,不能广指,只得略言。相有其八下三句,即举其数,而标其名。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一举数标名竟。

  丙二 依名辨相

  丁一 牒名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此牒定,邪正等八种名。用云何二字而征起之,以为下辨相之张本。邪正等,皆从发心上分别。如发心是邪心,立愿必定是邪愿,以愿从心起故。余可例推。当知发心立愿之人,邪伪者多,真正者少。

  现在末法之世,法弱魔强,许多左道旁门,如空心教、无为教等,名是佛经内部极好之名词。但窃取其名,而所修之行,不依名中义理。如空心教,不观心性本空,仍执心在身内;又随心分别六尘境界。如无为教,不学六种无为之法,仍念念著有,不修净行,更有许多非法说法。此等名为附佛法之外道。以为人师,广收徒众。其传法只许两人私相授受,不许第三人观听。有云三眼不传道。又以欺诈手段,诱骗愚夫愚妇。凡欲受其法者,先要一誓词不得将教中密语,告知于人,如违愿遭重谴(或愿被雷击、或愿遭火烧、或愿被水溺)。即夫妻之间,亦不许说。此以恶咒束缚于人。如有智识之人,一闻传法,不许第三人观听,及教中密语不许告知他人,即知其非正法。何以故?如果正法,必可公开,振法螺,鸣法鼓,堂堂皇皇,那有怕人见闻之事乎?

  此中八种,前四种,乃为凡夫修行开正眼。以凡夫之人,每多邪正不分,真伪不别,盲从邪教,依照伪修。后四种,兼为二乘权教示指归。以三乘圣人,抑或囿于小道,不发大心;抑或偏于事行,不明圆理;故须征释。一牒名竟。

  丁二 辨相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此下辨明八种相,原文分定,即为八段。此段辨邪之相。世间有一种修行之人,一向以来,发心修行,不究自心。自心,即真如自性,本有真心;不从父母所生,非同世人所认现在身内之肉团心也。

  肉团心,是假非真,但假名为心,并无功能力用。我如是说,难免许多人不承认,要与我诤辩。谓此心能种种思量分别,何以说并无功能力用?答曰:思量,是第七末那识。分别,是第六意识,实非肉团心之功用。如谓此心实能思量分别,世间初死之人,肉心仍在身中,何以不思量不分别也?即此可验证肉心无用。

  本有真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此约真谛谈空)。虽然无在,无所不在(此约俗谛说有)。犹如虚空,不在内外中间,无有何处,没有虚空。即地中尚有虚空,出土一尺,则有一尺虚空,出土一丈,还得一丈虚空,色空无碍。真心则空有无碍,二谛圆融,亦复如是。不究自心:即不肯参究此心。参既不参,安得明了?既不明了,不知依之为因地心也。

  但知外务:下列利养、名闻、欲乐果报,皆外务也。或求利养,即求财利滋养;或好名闻(去声),即好虚假名誉;或贪现世欲乐,即五欲乐境。五欲有二:一财色名食睡,二色声香味触,此二种皆世人之所欲,故名五欲。或望未来果报,即望转生人间,或生天上,受福乐之果报。为如是四种发心,名之为邪。因不依正理,不修正道,贪求世间名、利、欲乐果报故也。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此段辨正之相,恰与上科相反。既不求利养名闻,则澹泊明志,安贫守道。又不贪欲乐果报,则少欲知足,乐出尘劳。

  唯为生死:唯者独也,独为生死大事,发心修行。将生死二字,贴在额头,刻在心头,无时或忘。念无量劫来,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无有休息,实是大苦。有生则有身,有身则众苦所集,一定要把此身度了。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身得度,生死方了。欲了生死,须有至悲至切之心方可。又古德云:此心未明,如丧考妣,此心既明,更如丧考妣。此即生死心切。此心是真心,未明即未悟。欲求悟明真心,其心悲切,如死父死母一样。迨此心既明,何以更如丧考妣?因既悟之后,了知本来是佛,堕落轮回。悟虽已悟,证犹未证,生死未了,故更如死父死母一样。如此乃是唯为生死。

  为菩提者:为求证无上菩提也。求得实智菩提,使真性菩提,不致埋没,而方便菩提,得以成就。至于利养名闻,果报欲乐,皆非所求也。如是发心,方名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此段辨真之相。念念上求佛道者:已发上求佛道之心,念念在怀,无时或忘,不忍半途而废。心心下化众生者:亦即已发度生之愿,心心相续,要把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闻说佛道长远:如“法华经”所云:五百由旬,方是宝所(喻佛地)。有一导师,引导诸人,前趋宝所。因其路难行,多人半途欲退。导师不忍是辈,而失大利。乃为劝勉,前行固难,已经行至半途,退后亦难。同是一难,何如前进?无奈是辈,无志进求。导师为悯是辈,方便设一化城,劝令前进少许,即有大城,可以于中休憩。化城喻小乘方便涅槃,为小根怯弱之辈而设。今云不生退怯,即精进上求,无怯弱心也。

  观众生难度:以众生根行不等,惑业深重,不肯受化者多。即有一时受化,遇境逢缘,而退道心者亦多,故曰难度。不生厌倦者:如“宝积经”所述:常精进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对此众生不厌,常随教化不倦。若此菩萨,可谓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也。

  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此四句即是志在菩提,不肯中止化城。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此段辨伪之相。伪者,虚也,假也。有心而造曰罪,无心而造曰过。凡有罪过,理宜忏悔除灭。今日不忏不除,则无惭愧心,甘居下流也。内浊,即具足贪嗔痴,浑浊自性。外清,即矫现戒定慧,清净之行。始则精勤修习,终则懈怠废弛,虚度时光矣。

  虽有好心,行诸好事,如恤孤济贫,赈灾救难,施棺给药,修桥铺路等;多为贪名图利之心而为之,是谓夹杂(好心与贪图名利之坏念相参)。虽有善法,修诸法门,如持戒修身,参禅习定,澄心慧观,念佛持咒等;复为贪嗔未断,愚痴所误,造诸罪业,染污所修清净之行。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此段辨大之相,乃言心愿广大。众生界,即有情众生之界。“楞严经”云: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不断,无有穷尽(众生业不尽,而依业受报,故众生界不尽)。设言众生界有尽,我愿方尽,以无众生可度,故度生愿毕。

  菩提道成:即圆满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两足之尊。自觉觉他,已得究竟满觉。佛道既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