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段辨小之相。觀叁界如牢獄,觀者以智觀察。叁界:一欲界。六欲以下,五趣衆生,有男女雌雄,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未曾離欲,故稱欲界。二色界。六天以上,四禅天中,初禅(梵衆、梵輔、大梵)叁天,二禅(少光、無量光、光音)叁天,叁禅(少淨、無量淨、遍淨)叁天,四禅(福生、福愛、廣果)叁天,此天複有無益外道天,及五不還天(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即叁果阿那含,寄居其中。彼諸四禅,四位天王,徒有欽聞,不能知見。以上十八天,皆名色界。此色非是欲色,但是仍有形色而已。第四禅凡夫天,有欲滅色歸空,故有四空天。叁無色界,即四空天。不特無欲,而且無色,惟余識神、故稱無色界。叁界是六道衆生依止之處,惑業未空,輪回未出,要在叁界內,受果報身,無自由分,故曰如牢獄。五陰色身,是小牢獄。叁界,是大牢獄。
視生死如冤家:生死逼迫,是爲大苦,喻如冤家,能令受苦,必欲離之。欲離生死苦,故修諸道品,斷界內煩惱。但期自度,無廣大心,不能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爲小。
苦于心外,見有衆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爲偏。
此一段辨偏之相。偏者偏于二邊,不歸中道。或善于有,或著于空,皆謂之偏。若于心外,見有衆生,及以佛道,此著于有,有凡有聖。于衆生則願度,于佛道則願成。與上真心文中所說: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度衆生,同一大乘菩薩道,智悲雙運之作略。何以說其爲偏?只因未明中道實理。
菩薩有權教菩薩,實教菩薩。權實攸分,即在若相離相而已。如願度願成,有能度能成之功勳不忘,衆生佛道之知見不泯(亡也),即是著相:是爲權教菩薩。實教菩薩,所修離相,終日度生,不著度生之相。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度而度,度而不度,無成而成,成無所成。空有雙離,全歸中道。稱真實理而修,是爲實教菩薩。若雖發大心真心而修,未明圓理,執有衆生可度,認有佛道可成。如是發心,名之爲偏。
若知自性是衆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爲圓。
此一段辨圓之相。若知知字,是智照現前,才能了知。自性,是當人自心本性。此性迷時則爲衆生,悟時則成佛道。因知自性是衆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衆生佛道,皆不離自己心性,故不見更有一法,離心別有。若見心外有法,即非正見。
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此虛空二字,莫作虛空相解,若作相解,何爲空願空行空果?縱有所說,總是不當(去聲)。當以義解,以字依也。虛空者,廣大義,即是依廣大心,發廣大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行廣大行(六波羅密行),證廣大果(大覺極果)。上即無修而修,無證而證。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即是修即無修,證亦無證。如是發心,名之爲圓。
二依名辨相竟。
丙叁 指示去取
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
知此邪正、真僞、大小、偏圓,八種心之行相,差別不同,則知自己審度思察:邪僞小偏,四種不好;真正大圓,四種是好。既知審察好醜,則知去取。不依曰去,依之曰取。既知應去應取,則可以發心,自不至有所錯誤。
雲何審察?謂我所發心,于此八中爲邪?爲正?爲真?爲僞?爲大?爲小?爲偏?爲圓?
此征釋上文則知審察一句。雲何句征起,謂下釋成審察之意。
雲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僞,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爲真正發菩提心也。
此征釋上文則知去取一句。雲何征起,所謂下釋成去取之法。邪僞小偏,四種應去。正真大圓,四種應取。如是發心者:如是二字,指法之詞,即指應去者去之,應取者取之。如是所發之心,方得名爲真正發菩提心也。菩提心,是成佛種子。此心既發,成佛有分。故省庵法師,撰文勸人發菩提心也。一序分竟。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歎德明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
此下正宗分,乃是文中真正宗要之理。菩提心叁字,即一文之正宗。菩提心,是第一心,故爲諸善中王。諸者衆也。善有世間有漏善,出世間無漏善。有漏善,如五戒,是人道因,爲人善。十善,是六欲天因,爲欲界善。四無量心,及不動業(禅定),爲色界善。滅色歸空,修習空定,是無色界因,爲無色界善。此皆不了生死,不出叁界,是爲有漏善。
無漏善,如四谛(聲聞所修,爲小乘善)、十二因緣(緣覺所修,爲中乘善),此二能了分段生死,能出叁界。六度(菩薩所修,爲大乘善)、菩提心(諸佛所修,爲佛善),能了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證大涅槃。故以菩提心爲諸善中王。
菩提心,即得成菩提果覺,因地心也。此心爲衆生正因佛性,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即是成佛種子。經雲:佛種從緣起,故曰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一歎德明緣竟。
乙二 標數列名
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爲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叁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衆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忏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爲念正法得久住故。
初二句,略標其數可知。下征列十緣:一者、念佛重恩故。以佛恩爲第一者,因念佛是叁界導師,四生慈父。視大地衆生,皆如一子,有平等大慈大悲之心,欲與一切衆生之樂,欲拔一切衆生之苦。其恩最極高廣,有踰父母,故列第一。
二者、念父母恩故。若欲報佛恩,須假父母生身;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奉佛使命,爲佛使者,代佛宣揚,以法利生,以暢佛懷,方可報佛重恩。若不說法度衆生,是則不名報恩者。但說法度生,非此身不可。因念此身,從父母而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故念父母恩第二。
叁者、念師長恩故。雖有父母,生我此身,若無師長教誨,則知識不開,焉知禮義?佛法不懂,那能修行?若不修行,則佛恩親恩,皆不能報。故念師長恩第叁。
四者、念施主恩故。此條似對出家衆說。雖有父母生我身心,師長教我佛法。若無施主布施供養,則終日求謀衣食,那能安心辦道?施主能成就我道業,故念施主恩第四。
五者、念衆生恩故。此有叁種:一、衆生類廣,自我從無量劫以來,舍身受身,必有經生父母。則我有過去無量父母,未出輪回,必在六道。我無宿命通,不能知識。則六道中,有許多衆生,是我累生父母,與我有恩。二、我日用所需衣食,皆賴衆生供給,令我現成受用,悉皆有恩于我。叁、牛爲我耕,雞爲司晨,犬爲我守夜,于我亦有恩。故念衆生恩第五。
六者、念生死苦故。上五者皆約外恩,後五者皆約己事,一一無非切己之事。念生死苦,即念念起智觀察,現在此身,不是長生不死之身。寒暑遷流,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殒,終歸磨滅,必有死亡之日。死後並非離叁界,而免輪回,依然還要隨業受生。生死死生,無有休息,是爲大苦。故念生死苦第六。
七者、尊重己靈故。己靈,即自己靈覺之性。此性爲衆生本有之佛性,在衆生現前身中,靈靈不昧,了了常知。既是佛性,必宜尊重,勿令永埋在五蘊山中。發心修行,令其內脫身心,外超世界,出離生死,如鳥出籠,自在無礙,庶不辜負。故以尊重己靈爲第七。
八者、忏悔業障故。承上如要不負己靈,必宜忏悔業障。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即改往修來之義。衆生有叁障:一惑障(粗細迷惑心能爲障),二業障(身口意所造諸業能爲障),叁報障(依正苦樂二報能爲障)。今但雲業障,舉中攝取前後;即是忏悔叁障,永斷生死。故忏悔業障爲第八。
九者、求生淨土故。娑婆五濁惡世,叁障俱重,要忏悔令盡,實覺爲難。因助道緣少,故必求生淨土。淨土助道緣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又水鳥風樹,皆演法音,聞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又見佛聞法,得證無生法忍。故以求生淨土爲第九。
十者、爲念正法得久住故。正法者,對佛所說之教理行果,而能信解修證,是爲正法。若但有教理行,而證果者少,即是像法。若但有教理,而無行果,即是末法。爲念如何能令正法得以久住,必宜真正發菩提心。信大教,解大理,修大行,證大果,則正法得以久住。如上,五恩皆能得報,生死可了,己靈不負,業障可除,淨土得生,故以爲念正法得久住爲第十。二標數列名竟。
乙叁 次依征釋
丙一 念佛重恩
雲何念佛重恩?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爲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
初句征起。雲何,是征問之詞。謂下,釋成,解釋佛恩何等深重。念是記念。我者,隨世假稱爲我。釋迦是此土教主,故加一我字。佛名釋迦牟尼四字,梵語釋迦,譯爲能仁,能施仁德以利他,運悲廣度衆生也。梵語牟尼,譯爲寂默,寂靜宴默以自利,運智上求佛道也。
如來是佛果通號,共有十號,如來是第一號。此二字,約十法界料揀,即是超九界以獨尊之號。六凡衆生,來而不知。先要明白如字意義,如者如如不動。六道衆生,依業受報,來叁界內受生,常被八風所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世間八風,無人不被所動,故曰來而不如。二乘,如而不來,二乘斷我執煩惱,出分段生死,證有余涅槃。沈空滯寂,如如不動。佛要他入世利生,他視叁界如牢獄,再不肯來。故曰如而不來。菩薩非如非來。非同二乘,耽著涅槃之如,故往返六道,救度衆生。非同凡夫,隨業受報之來,乃乘願利生,去來自在,故曰非如非來。惟佛亦如亦來。佛乃應機示現而來,八風吹不動,故曰如來,九界衆生無足與比。
最初發心者:佛因地最初發菩提心,是在古釋迦佛時,爲陶師,名大光明。古釋迦佛,觀其機熟可度。即帶四位弟子,名舍利弗、目犍連、…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