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珠。一日殺雞烹食,夫婦對酌,各取好肉喂其子。忽有一僧,從外而來,直入其室。夫婦見而驚之,斥曰:“何故闖入人家,豈有此理。”僧回答:“汝豈有此理。”複難雲:“雲何說我無理?”僧指其夫雲:“汝殺父奸母,養冤家,豈有是理耶?”其夫聞其誣謗,心中大怒,即呼僮仆,欲毆之。僧雲:“我非妄說,何得見毆,汝所食之雞,是汝前生之父,汝現前之妻,乃汝前生之母,汝此兒子,是汝前世冤家,長必殺汝。汝若不信,我借天眼、宿命二通與汝,令汝親驗,如若不是,再打未遲。”乃允其言,遂向碗中視之,果爲其父,妻果其母,兒果宿世冤家。乃感高僧指示,信其道行,從其學道,以解昔日之冤。誠哉宿命知之,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可笑可憐也。
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裏,一時倒下可憐。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欲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
此敘生老病死苦。糞穢叢中:指胎藏,在生藏(食未化)之下,熟藏(食已化)之上;十月懷胎,包藏在胎藏之中難過。膿血道裏:即指尿道,生時在胎,要翻一筋鬥,頭先産出,故曰一時倒下可憐。上敘生苦。少也何知:少時知識未開,所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長大之時,六根對六塵境界,六識起分別,因好醜而生憎愛,心隨境轉,貪欲便生。此貪欲,乃貪財色名食睡,五欲之境,非獨指色欲也。
須臾而老病相尋:此一句,敘老病之苦。須臾時之短也,一轉眼而老病相尋。此身四大假合,無可愛樂。正喜年華壯盛,弗覺老邁現前。且看身體健康,豈料病魔纏繞。迅速而無常又至者:此下敘死苦。迅速時之最快也,石火電光,毋得久留。無常乃死之別名。以下十一句全敘死苦。人命無常,喻如風燈草露。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難保下床時。幾多一息不來,便成千秋永訣。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風火交煎,神識于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幹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
此敘臨死狀況。風火交煎,即寒熱相迫。神識不能作主,故曰于中潰亂(不定也)。精血既經竭盡,所以皮肉自外幹枯。每見□者,臨死則幹瘦如柴。臨欲命終,四大分離,最爲劇苦。渾身毛孔竅穴,皆如針鑽刀割,喻如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覺容易。而死時神魂(是第八識)欲謝,其離體也,比他更難。若生平作惡,未舍暖觸,地獄相現,更加痛苦。若有修持,臨終自有把握,自然不苦。又有一生念佛,臨終佛來接引,正念昭彰,心神愉快,往生極樂,更無諸苦,多含笑念佛而逝。一生念佛,臨終而見佛接引,願生西方,頃刻而淨土現前,自應含笑西歸矣。
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于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
心無常主:此心乃指六識之心,無有一定主宰,常隨境轉,攀緣六塵境界。類商賈而處處奔馳:類,似也,似商賈之人,出外貿易,處處奔馳,無暫停息。身無定形:此身乃指四大之身,無有一定形貌,隨善惡業,受苦樂報,輪轉六趣之中,似房屋而頻頻遷徙。舍身受身,出一皮袋,入一皮袋,改形易報,似房屋頻頻(常常也)遷徙(遷移)。或高樓大廈,或破壁頹垣,不得常住。
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承上自從曠劫,生死輪回,不知經過幾千萬遍。譬如大千世界中之塵點,一塵一身,尚難窮盡,六道往來之身;死別生離,所出之淚,踰于海水,故曰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
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于大地:峨峨山高貌,莽莽草多貌;喻積骨過彼高山,橫屍多于大地。如上之事,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人見過,誰人聞過。未睹(看也)佛經,此理安能知覺。
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叁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
以上從無始來,不知經過多少生死。生死全由貪癡所致,貪癡不斷,生死不了。故曰依前貪戀五欲,仍舊癡迷不悟,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經雲: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良時易往而難追:光陰迅速,猶如白駒過隙,去已難追。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道路冥冥:即死後九泉路上,杳杳冥冥。別離長久:從前恩愛,到此成空。昔日風流,如今安在。
叁途惡報者:上品惡業墮地獄,中品惡業做餓鬼,下品惡業變畜生。還自受之:依業受報,自作自受。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此四句,如獅子峰和尚雲:縱使妻兒相惜,無計留君。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生者空自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識奔馳,前途不見光明,舉眼全無伴侶。過奈河岸,見之無不悲傷。入鬼門關,到此盡皆淒慘(望各熟思津梁預布)。
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勳,在此一舉。是爲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是故二字,承上生死。既有如是苦患之故,則宜應斷絕生死流,超出愛欲海。但欲斷生死流,須研窮此流根源從何而起?溯流窮源,源止則流息矣。經雲:愛爲生死本。由愛生欲,因欲受身,愛欲爲生死流之根源。果能提起智慧劍,斬斷生死流之源,自可超出愛欲海之苦。
試問:智慧劍在何處?如何提起?慧劍不在他處,乃在自心。即由自心,提起慧照。觀察此身,命因欲有,欲自愛生。更爲照察一切諸法,本性空寂,無可愛樂。則愛心永息,而生死流斷,愛欲海出矣。自他兼濟,彼岸同登者:以此慧照觀察之功,自行化他。個個皆提智慧劍,斬絕生死流,而出愛欲海,同登彼岸,此即發菩提心。曠劫莫大功勳,在此一舉。一舉者何?乃是念生死苦。生死心切,彼岸可登。昔梁武帝,禮寶志公爲國師。一日請寶志公看戲,戲子更加留心,唱得好聽,做得好看。帝甚喜,問國師:“今日戲做得好麼?”國師曰:“不知。”又問:“唱得好麼?”國師亦曰:“不知。”帝曰:“同在看著聽著,何以不知。國師雲:生死事大,那裏有心看戲聽戲。”此即修行人,隨流不變。雖同坐看戲,依然究明生死大事。帝聞言不解不信,國師請帝令明日依舊做戲,再來同看。國師次日向刑部借一應處死刑囚犯,帶來看戲。對帝雲:今日帶一囚犯來,請帝下令,令其跪在臺前,看戲聽戲。更取一面盆水,令其雙手扶著,頂在頭上,若戲畢水不傾出,今天赦其無罪還鄉;水若傾出,戲畢即在臺前斬首。囚犯領旨,心中自思:今日乃生死關頭,始終注意盆中水(即生死心切),戲畢並不傾出。是日戲子更加出力,做得唱得更好。國師令人將囚犯頂上水取下,要他謝帝聖恩。請帝問囚犯,今日戲做得好麼?囚犯雲:“不知。”更問:“唱得好麼?”亦雲:“不知。”帝責曰:“叫汝看著聽著,何以皆雲不知。”囚犯雲:“陛下!我顧著此盆水,都來不及,那裏還有心看戲聽戲。”于是帝始悟國師昨日之言,修行人生死事大,那裏有心看戲聽戲。以此而觀,念生死苦,則生死心切,六根對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即可斷生死流,出愛欲海。故曰曠劫殊勳,在此一舉。是爲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六念生死苦竟。
丙七 尊重己靈
雲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雲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
首句征問。己靈,即人人自己本覺靈性,亦即有情分中之佛性。若能覺悟心即是佛,以此始覺智,返照本覺理,離妄證真,令本覺出纏,法身顯現,而不埋沒于五蘊山中(身也),是謂尊重己靈。
謂我現前一心:非指肉團心,及與妄想心,乃現前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一真法界之心。直下與佛無二無別:昔有僧問善知識,如何是佛?指曰汝即是。僧于言下有省。
雲何世尊下,抱憾之詞。世尊昔日與我同爲凡夫,雲何世尊于無量劫,早成正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乃成正覺),而我等昏迷不悟,具足我法二執顛倒,不了生死,尚做凡夫,可憾孰甚。
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
此明佛身叁德具足。無量神通者:神妙莫測,通達無礙,屬解脫德。智慧者:佛有權實二智。實智即根本智,又名理智;照理,則理無不徹故。權智即後得智(後根本智而得有雲差別智),又名事智;照事,則事無不周故,屬般若德。功德莊嚴者:即恒沙稱性功德,是爲德相,莊嚴本有法身,相不離性,屬法身德。此叁德,我佛世尊已證,我等尚迷。
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者:此明衆生具足叁障。無量業系:指衆生所作之業,若善若惡,若粗若細,無有數量。業因即成,則這個業繩子,即能系縛衆生,在六道中受苦,不得解脫;此屬業障。煩惱,乃昏煩之法,能惱亂真性,故名煩惱,即迷惑心之總名。貪心、嗔心、癡心、疑心、慢心、邪見心等,共有八萬四千,皆名煩惱。世人每多錯解,以心中不如意謂之煩惱,非也。乃本末無明,障蔽真心,而起妄念,昏煩惱亂;此屬煩惱障。生死纏縛:生死是苦果,果必由因,前煩惱障業障,皆因也。因能成果,成此生死果報,纏縛不脫;此屬報障。
心性四句,是覺察我等與佛,心性是一,無有差殊。然而迷悟不同,幾如天淵相隔。天高淵低,喻生佛相隔甚遠。靜言思之,豈不可恥者:思佛已成正覺,具足叁德;我等尚在輪回,具足叁障,則可恥孰甚。
譬如無價珠寶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
此舉譬喻。以性喻珠寶,煩惱喻淤泥,靈魂喻瓦礫。自己本覺佛性,墮在煩惱之中,則名靈魂,那有貴重?故不加愛惜。
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
此承上以法合喻。既…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