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8

  ..續本文上一頁佛性墮在煩惱之中,應當用八萬四千法門,無量善法,對治八萬四千塵勞煩惱。末二句,修德,指修持法門之智。始覺智有功,則性具叁德秘藏,本覺理方顯。

  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被一切。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爲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此再以喻合法。如無價寶珠,雖墮在淤泥,既被洗濯,自然清淨。懸在高幢之上,洞達朗徹,光明照耀,自能映被一切。被濯,合上無量善法對治之修德。洞達光明二句,合上性德方顯,具足權實二智,雙照理事,無所不徹,故曰映被一切。

  可謂不孤佛化二句,佛從大悲心海,流出教法,化度衆生。衆生能依教修治自性,令己靈終不埋沒,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矣。是爲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七尊重己靈竟。

  丙八 忏悔業障

  雲何忏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

  此承上無量業系而來。既然有業,定能爲障。障菩提心,障菩提行,障菩提果。非特凡夫有漏之業,應當忏悔。二乘聖人,一向偏空之業;權教菩薩,未能離相之業,皆應共行忏悔。

  忏悔有理事二忏:理忏,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實相無相、大乘真理),我心自空,罪福無主。又偈雲:“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事忏,則須假壇儀事相,結壇修法,身旋禮,口讀誦(或經或咒或忏文或佛號),心策觀。觀身口意叁業,累生所作衆罪。今以叁業,同時忏悔,承叁寶慈力,及忏悔心力,一切業障,悉皆除滅。

  吉羅即突吉羅(譯惡作,但屬身口,不屬于意),是五篇戒法,第五篇之名。一、波羅夷罪(譯雲棄,又譯斷頭)。如犯此罪,永棄佛法海外,爲佛法所不容,又如人斷頭,不能再生,犯者,不得再爲僧。比丘,淫殺盜妄四戒。比丘尼,加觸八覆隨四種,共八戒。二、僧伽婆屍沙(譯僧殘)。僧犯此罪,殆瀕于死,僅有殘余之命,須向僧衆忏悔,以全殘命。比丘十叁戒,比丘尼十七戒。叁、波逸提罪(譯曰墮)。墮獄之人也。此有舍墮,與墮二種。二種合之,比丘一百二十戒,比丘尼二百八戒。四、波羅提舍尼(譯曰向彼悔)。向他比丘忏悔,便得滅除之罪也。比丘四戒,比丘尼八戒。五、突吉羅(譯雲惡作)。所作之惡也,其罪尤輕。比丘二不定,百衆學,七滅诤,合有一百九戒。比丘尼亦同。而五篇合共: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加一百。

  此一吉羅,乃犯一種突吉羅罪,應墮泥犁(地獄)中受苦,如四天王天壽命五百歲。此天以人間五十年,爲一晝夜。照叁十日爲一月計算,一月合人間一千五百年。複以十二月爲一年計算,一年合人間一萬八千年。五百歲,合人間九百萬年。應當觀察:吉羅小罪,尚獲如此久長時間墮獄之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反顯重罪,必招極苦。

  今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恒違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屍羅。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

  此敘業障深重。我等日用之中,常犯戒律。一餐一水,即煮飯烹茶,水內有蟲,難免傷生害命,故曰頻(常也)犯。屍羅譯雲戒。只就一日而論,所犯之戒,亦應(平聲)無量。何況下叁句反顯,終身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如普賢菩薩雲:“罪若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爲優婆塞戒,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爲優婆塞也。豈不可愧哉!

  此段警詞,自警警人。現在我等出家比丘,姑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之中,八九皆犯。犯之少有發露忏悔,多是包藏瑕疵。五戒乃是在家優婆塞(譯曰近事男)戒,尚且持之不完全。下反顯,何況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等戒,又不必言矣。問其名下,名實不相符,名是比丘,實則不足爲優婆塞,豈不愧哉!

  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並切,聲淚俱下;普與衆生,求哀忏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是爲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當知,乃勸導意。應當以慧照觀察,了知佛戒不受則已,既受則應終身持守,不可毀犯。不犯自然無過,故曰則已。犯則有罪,定招惡報。終,謂末後結果,必致墮落叁惡道也。

  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乃悲己以及人。身口並切者:叁業同時懇切,身則虔誠禮拜,口則發露罪愆。身口二業,必由于意。聲淚俱下:即形容懇切之狀,普與衆生求哀忏悔:上有若非二字,即謂若不如是,則罪業不消,千生萬劫,墮在苦趣,惡報難逃。是爲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八忏悔業障竟。

  丙九 求生淨土

  雲何求生淨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

  首句征問,雲何定要求生淨土?謂下釋其所以。謂此土娑婆世界,發心修行,障道緣多,助道緣少,故其進道也難。往生彼土,極樂世界,常得見佛,常聞佛法,故其成佛也易。

  慈雲忏主,開此土彼土,修行難易十種。今以苦樂對顯: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有花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叁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者、此土有輪回不息苦;彼土有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六者、此土有難免叁途苦;彼土有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有一生行滿,位居補處之樂。苦故進道也難,樂故成佛也易。末二句雲,易故一生可致(佛位),難故累劫未成(正覺)。

  問:諸方佛國,多有淨土;何以今解,獨指極樂?答:一、依省庵法師本意。法師爲蓮宗第九祖,一生精進念佛,臨終往生極樂。知其勸人求生淨土,必是西方極樂世界。二、推阿彌陀佛本願。諸佛淨土雖同,諸佛願力不一。彌陀四十八之願海,專爲我等苦惱衆生,方便接引,令離諸苦,而得安樂,超過諸佛,故獨指西方也。

  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于此。

  往聖如文殊菩薩願生西方偈雲: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刹。普賢菩薩,偈意全同,不過五言易爲七言。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國。

  前賢如天親、馬鳴、龍樹諸菩薩,中峰、楚石、徹悟諸禅師,以及慧遠、善導蓮宗諸祖,皆宏揚淨土,臨終念佛往生;故曰人人趣向。

  千經萬論,如“華嚴經”、“寶積經”、“佛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文殊問般若經”、“法華經”、“智度論”、“起信論”等,皆宗尚念佛法門,求生淨土;故曰處處指歸。末世之法,衆生障重,經雲:多障衆生念佛觀。故修行之法,無越(超也)于此淨土法門。此門有四種念佛:曰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種之中,無越乎持名念佛,乃爲徑中之捷徑也。

  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至。”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于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曆劫。

  “佛說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故曰少善不生,多福乃至。佛名俱足萬德,持之自得多福。大心修行六度,發之必生多善。故暫持聖號,勝于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累劫。念佛爲成佛之因,布施乃生天之福,故念佛勝于布施。大心一發,頓超二乘。昔優婆□多尊者,已證阿羅漢果,一日偕弟子出外,命攜衣包隨行。其弟子見牛犁田,泥中蟲出,鳥取食之,心生憐愍,欲思拯度。尊者令其前行,自攜衣包。其弟子複念:“衆生類廣,難度難周。”尊者即令攜包後行。其弟子不知何故?特申詢問。尊者曰:“汝愍衆生受苦,發大悲心,即是菩薩。我乃羅漢,應尊汝前行。汝念衆生難度,旋退道心,則我是久修,汝乃新學,應在我後。”

  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爲。發心原爲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

  一切諸佛,因中皆發大心,果上而成大覺。大心不發,無因不能致果,故曰奚爲。發心原爲修行者:發大心,原爲修大行。若不生淨土,只恐雖發易退。如舍利弗,過去遇乞眼因緣。舍利弗過去發大乘心,修菩薩行。天人現身試之,乃現一婆羅門,從路中號泣而來。菩薩聞聲,料知有故,即趨前問曰:“爲何大哭?”門雲:“母病笃。”對曰:“母病笃,延醫診治,何必哭爲?”門雲:“醫已診,藥難求。”菩薩曰:“有方必有藥,何難之有?”門雲:“醫謂須有道心人之眼,煎湯服之乃愈,此藥難求,焉得不哭?”菩薩自思:“我已發大道心,應取我眼,付之爲藥。”囑曰:“不必哭,我當取眼,以救你母。”門稱謝。菩薩即以自手,將右眼取出(此難行能行也)與之。門早見欲取右眼,默默不言,待眼取出交與時,則言醫說:“右眼不能用,須得左眼,方可爲藥。”菩薩複將左眼取出(此難舍能舍也)與之。門接向鼻中一嗅遂擲于地,乃雲此眼臭穢,安可爲藥。菩薩爲欲救其母,乃舍兩目,甯受終身瞎眼之苦,彼尚嫌臭穢,抛擲于地(此乃難忍不能忍)。乃曰:“衆生難度。”遂退大心,由是六心(第六住)墮落,塵劫聲聞(以退大心,經曆塵劫,方證小果)。

  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于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爲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下菩提種,即發大乘之菩提心,以爲成菩提道之種子。耕以念佛之犁,即念佛求生淨土。道果,無上菩提果也;自然增長,可以圓成。…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