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乘大願船叁句,即彌陀大願爲船。衆生念佛名號,乃至十念,悉皆接引往生彼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彌陀以此大願之船,普載衆生,同赴蓮池之會。故曰乘大願船,入于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既得往生,橫超生死,疾趣菩提矣。是爲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九求生淨土竟。
丙十 令正法久住
雲何令正法久住?謂我世尊無量劫來,爲我等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圓果滿,遂致成佛。
首句征問:雲何能令正法得以久住世間?謂下解釋。世尊即本師釋迦牟尼,過去無量劫以來,最初發心,即爲我等故,發菩提心,修菩提道。難行能行者:舍己利他,不辭勞倦。難忍能忍者:代諸衆生,受無量苦。因圓者:即自覺覺他,因行已圓。果滿者:即福足慧足,果覺已滿。遂致成佛:于菩提場,夜睹明星,成等正覺。
既成佛已,化緣周訖,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覺淚下。
我世尊既成佛已,說法度生,經曆四十九年。化緣周訖者:教化機緣,從始至終,先轉無上根本*輪,名直顯教,說“華嚴”、“梵網”。次轉依本起末*輪,名方便教,說“提胃”、“阿含”、“方等”、“深密”、“般若妙智”。後轉攝末歸本*輪,名開會教,說“法華”、“涅槃”。說法周訖,機薪既盡,應火須亡。入于涅槃,示現寂滅。
佛滅後,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正法像法,解見在前。省庵法師,生于清朝,當如來滅後二千四百余年。故曰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者:雖有如來教法流通世間,無有信解修證之人。以其邪正尚且不分,是非竟然莫辨,徒知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看來,如水滔滔,天下皆是。對叁寶都不知,佛是何人所成,法是何等義理,僧是何以命名。佛教衰殘,一至于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即常常思念及此,不覺傷心,悲淚下垂。
我爲佛子不能報恩,內無益于己,外無益于人,生無益于時,死無益于後。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
既爲佛子,當作佛事,承紹我佛家業,說法教化衆生,勸發菩提心,方足報佛深恩。經雲:假使(將如來)頂載恒沙劫,身爲(如來)床座遍叁千,若不說法度衆生,是則不名報恩者。若爲佛子,不能報恩,則成四無益,天地之所不容,即是極重罪人。
由是痛不可忍,計無所出,頓忘鄙陋,忽發大心。雖不能挽回末運于此時,決當圖護持正法于來世。
此省庵法師,因感慨佛法衰殘,忽發菩提大心。頓忘鄙陋:乃自謙之詞;末運:即末法之劫運。雖然無力挽回,使同正法之時。亦決定當圖護持正法于來世也。
是故偕諸善友同到道場,述爲忏摩,建茲法會。發四十八之大願,願願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從于今日,盡未來際,畢此一形,誓歸安養。
是發心圖護正法之故,偕諸善友,同到舍利道場,禮忏修法。仿彌陀如來,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心心作佛。從今爲始,盡此一生,一心念佛。以極樂爲家鄉,彌陀爲慈父,故曰誓歸安養。安養即極樂之別名。
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輝,法門再闡。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東方。劫運爲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則區區真實苦心,是爲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
西方蓮分九品,上中下各叁品。十方衆生,發心念佛,極樂七寶池中,即時生一蓮芷,芷即標名。隨其念力,而爲增長。勤惰才分,榮枯頓異。是爲感應冥符,不可思議。又上中下品,隨其功行,而分等級。無量往生,絲毫不混,是爲勝劣分明,不可思議。九品蓮華,乃卸凡殼之玄宮,安慧命之神宅。往生衆生,皆以此蓮華爲父母。故極樂稱爲蓮邦,念佛之會爲蓮社,道侶曰蓮友。既得往生九品,花開見佛,聞法得忍,然後回入娑婆世界,大作佛事。俾得佛日重輝,法門再闡。俾得二字貫下六句。
僧海澄清者:衆僧如海,各各持戒清淨,無有染汙。又衆僧心海澄清,斷除五濁,修諸梵行,人民悉皆被化。東方即娑婆,對西方而稱。劫運爲之更延;劫運當指正法之劫運,雖日一千年,當爲延長。人民既已被化,自能信解修證,如同正法之時,故曰:正法得以久住。
此則區區苦心,爲衆生故,爲正法故,是爲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十令正法久住竟。大科正宗分十科之文已竟。
甲叁 流通分
如是十緣備識,八法周知。則趣向有門,開發有地。
如是承上總結。十緣備(全也)識,則開發菩提心有地。八法周(盡也)知,則趣向涅槃城有門,不至錯入邪僞小乘偏教也。
相與得此人身,居于華夏。六根無恙,四大輕安。具有信心,幸無魔障。
古雲: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今已得人身,已生華夏(即中國之別稱),六根具足,無有病恙,四大調和,輕安順適。具有信仰叁寶之心,幸無諸魔爲障,故得成就出世間志。
況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場,又聞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勝緣,不于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
上得人身,生中國等,已敘慶幸之意。此段更敘八種,乃慶幸中之慶幸。一、出世俗家,割愛辭親,從師學道。二、受具足戒(即比丘二百五十戒),止作雙持,精修梵行。叁、遇道場,即阿育王寺,名山道場(衆僧修道之場所)。四、聞佛法,聞佛所說,“涅槃”妙法。五、瞻舍利,得瞻釋迦如來真身舍利(譯靈骨)。六、修忏法,修持忏摩(梵語忏摩,此雲悔過)之法,消除業障。七、值(遇也)善友,與諸善友俱會一處。八、具勝緣,佛法僧叁寶具足,是爲殊勝因緣;當發菩提大心。末叁句反言,不于今日發此大心(即菩提心),更待何日。意望大衆,慎勿錯過。
唯願大衆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
此段乃下段,乃勸誡之意。先勸後誡。唯願現前大衆,憐愍于我,我之愚誠苦志,總望大衆:同立菩提願,同發菩提心。過去未發者,今日當發;已發者,當令增長;已增長者,當令相續不斷,早得成熟,而得解脫也。
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
此八句,八個勿字不可也,即警誡之語。既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前雲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可畏難,而生退轉怯弱之心。亦不可視爲容易,而輕躁浮動。亦不可欲速,而無久長之心。古雲欲速則不達。行菩薩道者,須發廣大心,常心,第一心,不顛倒心,亦不可懈怠從事,而無勇猛精進之氣。亦不可委靡懦弱,而不振起精神。亦不可因循過日,而更期待將來。亦不可因秉性愚鈍,而無心進修。愈愚,則愈當修持。亦不可以根機淺薄,而自鄙無分。經雲:大地衆生,皆當作佛,切莫自卑而退屈。
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此兩譬喻。譬種樹者,久則根深;磨刀者,久則刀利。末四句勸慰。豈可因根淺而不種,任其自枯;因刀鈍而不磨,置之無用。
又若以修行爲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此勸修精進度,度卻懈怠之心。修行爲苦,此苦是樂之因,故曰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雖安,此安是危之患,故曰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況乎以淨土爲舟航,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爲忍力,則何慮艱難。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于往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于今生!?
此以善巧勸導。以淨土爲舟航者,即是彌陀大願船,能普載衆生同赴蓮池會也,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爲忍力者,往生淨土,托質蓮胞,花開見佛,聞佛說法,證無生忍,即得身口意叁輪不思議業。意輪鑒機,隨機施化;身輪現通,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口輪說法,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則何慮艱難,只要不畏難,而大心自可任運而發。當知下勉勵意。地獄罪人,尚發菩提心于往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于今生乎。
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苟知而不行尤爲痛惜。
無始昏迷:指自從最初一念不覺,妄有無明以來,將本有真性昏迷。從迷積迷,經曆塵劫,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聞法覺悟,既經覺悟,不可複迷,故曰將來猶尚可追。然世間泛泛衆生,迷而未悟。不知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不發大心修證,固可哀憐。苟有人知而不行,明知佛是衆生修成,而不肯修行,更爲可痛可惜也。
若懼地獄之苦,則精進自生。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又須以佛法爲鞭策,善友爲提攜。造次弗離,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虞矣。
此承上知而不行是大錯;如何知而必行呢?若畏懼地獄之苦,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則精進度,自然而生。精進者,即發菩提心,上求下化也。若念無常(死之別名)之速,人命只在呼吸之間,一息不來,便成隔世,則懈怠心自然不起。又須以佛法爲鞭策,依法爲師,以法自勵。善友爲提攜,與諸善友,同處熏修,互相助道。造次不離佛法善友,終身依賴佛法善友,則自無退失之虞(憂慮也)矣。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爲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能發一念菩提心,即種將來成佛種。勿謂一念輕微,虛願無益。發菩提心,是依真心修行,心真則事實。發四弘願,乃依大願精進,願廣則行深。世間至大者虛空,然虛空非大,還是心王爲大。此心王,指菩提心,爲心中之王。此心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包太虛周沙界故。世間至堅者金剛,然金剛非堅,還是願力最堅。此願力,即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爲此苦,退失菩提心。
大衆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蓮社宗盟,自今締好。
此文勸信流通。大衆誠能不棄我語,發菩提心,則成爲菩提眷屬,故曰從此聯□。蓮社即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念佛之社,爲蓮社;念佛之友,爲蓮友。大家志同道合,是謂蓮社宗盟,自今締(結也)好。何故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以娑婆大心雖發,難進易退。求生西方,即得圓證叁不退,下品皆然故也。
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衆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叁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始也。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刹,遍至十方,同化衆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叁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之心願爲起點也。
願與大衆共勉之,幸甚幸甚!
此文勸行流通。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于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衆,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