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乘大愿船三句,即弥陀大愿为船。众生念佛名号,乃至十念,悉皆接引往生彼国,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弥陀以此大愿之船,普载众生,同赴莲池之会。故曰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既得往生,横超生死,疾趣菩提矣。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九求生净土竟。
丙十 令正法久住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
首句征问:云何能令正法得以久住世间?谓下解释。世尊即本师释迦牟尼,过去无量劫以来,最初发心,即为我等故,发菩提心,修菩提道。难行能行者:舍己利他,不辞劳倦。难忍能忍者:代诸众生,受无量苦。因圆者:即自觉觉他,因行已圆。果满者:即福足慧足,果觉已满。遂致成佛:于菩提场,夜睹明星,成等正觉。
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
我世尊既成佛已,说法度生,经历四十九年。化缘周讫者:教化机缘,从始至终,先转无上根本*轮,名直显教,说“华严”、“梵网”。次转依本起末*轮,名方便教,说“提胃”、“阿含”、“方等”、“深密”、“般若妙智”。后转摄末归本*轮,名开会教,说“法华”、“涅槃”。说法周讫,机薪既尽,应火须亡。入于涅槃,示现寂灭。
佛灭后,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正法像法,解见在前。省庵法师,生于清朝,当如来灭后二千四百余年。故曰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者:虽有如来教法流通世间,无有信解修证之人。以其邪正尚且不分,是非竟然莫辨,徒知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看来,如水滔滔,天下皆是。对三宝都不知,佛是何人所成,法是何等义理,僧是何以命名。佛教衰残,一至于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即常常思念及此,不觉伤心,悲泪下垂。
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
既为佛子,当作佛事,承绍我佛家业,说法教化众生,劝发菩提心,方足报佛深恩。经云:假使(将如来)顶载恒沙劫,身为(如来)床座遍三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恩者。若为佛子,不能报恩,则成四无益,天地之所不容,即是极重罪人。
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
此省庵法师,因感慨佛法衰残,忽发菩提大心。顿忘鄙陋:乃自谦之词;末运:即末法之劫运。虽然无力挽回,使同正法之时。亦决定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也。
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
是发心图护正法之故,偕诸善友,同到舍利道场,礼忏修法。仿弥陀如来,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心心作佛。从今为始,尽此一生,一心念佛。以极乐为家乡,弥陀为慈父,故曰誓归安养。安养即极乐之别名。
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西方莲分九品,上中下各三品。十方众生,发心念佛,极乐七宝池中,即时生一莲芷,芷即标名。随其念力,而为增长。勤惰才分,荣枯顿异。是为感应冥符,不可思议。又上中下品,随其功行,而分等级。无量往生,丝毫不混,是为胜劣分明,不可思议。九品莲华,乃卸凡壳之玄宫,安慧命之神宅。往生众生,皆以此莲华为父母。故极乐称为莲邦,念佛之会为莲社,道侣曰莲友。既得往生九品,花开见佛,闻法得忍,然后回入娑婆世界,大作佛事。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俾得二字贯下六句。
僧海澄清者:众僧如海,各各持戒清净,无有染污。又众僧心海澄清,断除五浊,修诸梵行,人民悉皆被化。东方即娑婆,对西方而称。劫运为之更延;劫运当指正法之劫运,虽日一千年,当为延长。人民既已被化,自能信解修证,如同正法之时,故曰:正法得以久住。
此则区区苦心,为众生故,为正法故,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十令正法久住竟。大科正宗分十科之文已竟。
甲三 流通分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
如是承上总结。十缘备(全也)识,则开发菩提心有地。八法周(尽也)知,则趣向涅槃城有门,不至错入邪伪小乘偏教也。
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
古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今已得人身,已生华夏(即中国之别称),六根具足,无有病恙,四大调和,轻安顺适。具有信仰三宝之心,幸无诸魔为障,故得成就出世间志。
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上得人身,生中国等,已叙庆幸之意。此段更叙八种,乃庆幸中之庆幸。一、出世俗家,割爱辞亲,从师学道。二、受具足戒(即比丘二百五十戒),止作双持,精修梵行。三、遇道场,即阿育王寺,名山道场(众僧修道之场所)。四、闻佛法,闻佛所说,“涅槃”妙法。五、瞻舍利,得瞻释迦如来真身舍利(译灵骨)。六、修忏法,修持忏摩(梵语忏摩,此云悔过)之法,消除业障。七、值(遇也)善友,与诸善友俱会一处。八、具胜缘,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殊胜因缘;当发菩提大心。末三句反言,不于今日发此大心(即菩提心),更待何日。意望大众,慎勿错过。
唯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
此段乃下段,乃劝诫之意。先劝后诫。唯愿现前大众,怜愍于我,我之愚诚苦志,总望大众:同立菩提愿,同发菩提心。过去未发者,今日当发;已发者,当令增长;已增长者,当令相续不断,早得成熟,而得解脱也。
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
此八句,八个勿字不可也,即警诫之语。既发菩提心,而修菩萨行,前云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可畏难,而生退转怯弱之心。亦不可视为容易,而轻躁浮动。亦不可欲速,而无久长之心。古云欲速则不达。行菩萨道者,须发广大心,常心,第一心,不颠倒心,亦不可懈怠从事,而无勇猛精进之气。亦不可委靡懦弱,而不振起精神。亦不可因循过日,而更期待将来。亦不可因秉性愚钝,而无心进修。愈愚,则愈当修持。亦不可以根机浅薄,而自鄙无分。经云:大地众生,皆当作佛,切莫自卑而退屈。
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此两譬喻。譬种树者,久则根深;磨刀者,久则刀利。末四句劝慰。岂可因根浅而不种,任其自枯;因刀钝而不磨,置之无用。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此劝修精进度,度却懈怠之心。修行为苦,此苦是乐之因,故曰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虽安,此安是危之患,故曰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
此以善巧劝导。以净土为舟航者,即是弥陀大愿船,能普载众生同赴莲池会也,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者,往生净土,托质莲胞,花开见佛,闻佛说法,证无生忍,即得身口意三轮不思议业。意轮鉴机,随机施化;身轮现通,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口轮说法,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则何虑艰难,只要不畏难,而大心自可任运而发。当知下勉励意。地狱罪人,尚发菩提心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乎。
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
无始昏迷:指自从最初一念不觉,妄有无明以来,将本有真性昏迷。从迷积迷,经历尘劫,往者既不可谏。而今闻法觉悟,既经觉悟,不可复迷,故曰将来犹尚可追。然世间泛泛众生,迷而未悟。不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发大心修证,固可哀怜。苟有人知而不行,明知佛是众生修成,而不肯修行,更为可痛可惜也。
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
此承上知而不行是大错;如何知而必行呢?若畏惧地狱之苦,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则精进度,自然而生。精进者,即发菩提心,上求下化也。若念无常(死之别名)之速,人命只在呼吸之间,一息不来,便成隔世,则懈怠心自然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依法为师,以法自励。善友为提携,与诸善友,同处熏修,互相助道。造次不离佛法善友,终身依赖佛法善友,则自无退失之虞(忧虑也)矣。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
能发一念菩提心,即种将来成佛种。勿谓一念轻微,虚愿无益。发菩提心,是依真心修行,心真则事实。发四弘愿,乃依大愿精进,愿广则行深。世间至大者虚空,然虚空非大,还是心王为大。此心王,指菩提心,为心中之王。此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包太虚周沙界故。世间至坚者金刚,然金刚非坚,还是愿力最坚。此愿力,即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
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莲社宗盟,自今缔好。
此文劝信流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发菩提心,则成为菩提眷属,故曰从此联□。莲社即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念佛之社,为莲社;念佛之友,为莲友。大家志同道合,是谓莲社宗盟,自今缔(结也)好。何故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以娑婆大心虽发,难进易退。求生西方,即得圆证三不退,下品皆然故也。
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始也。
此文劝愿流通。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亲闻妙法,顿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证无生之忍。然后分身尘刹,遍至十方,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成就果觉圆满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之心愿为起点也。
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此文劝行流通。以发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种佛种于心田,将来必结菩提之果。故愿与大众,共相勉励,努力修行。则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