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P8

  ..续本文上一页佛性堕在烦恼之中,应当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善法,对治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末二句,修德,指修持法门之智。始觉智有功,则性具三德秘藏,本觉理方显。

  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被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此再以喻合法。如无价宝珠,虽堕在淤泥,既被洗濯,自然清净。悬在高幢之上,洞达朗彻,光明照耀,自能映被一切。被濯,合上无量善法对治之修德。洞达光明二句,合上性德方显,具足权实二智,双照理事,无所不彻,故曰映被一切。

  可谓不孤佛化二句,佛从大悲心海,流出教法,化度众生。众生能依教修治自性,令己灵终不埋没,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矣。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七尊重己灵竟。

  丙八 忏悔业障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

  此承上无量业系而来。既然有业,定能为障。障菩提心,障菩提行,障菩提果。非特凡夫有漏之业,应当忏悔。二乘圣人,一向偏空之业;权教菩萨,未能离相之业,皆应共行忏悔。

  忏悔有理事二忏:理忏,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实相无相、大乘真理),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又偈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事忏,则须假坛仪事相,结坛修法,身旋礼,口读诵(或经或咒或忏文或佛号),心策观。观身口意三业,累生所作众罪。今以三业,同时忏悔,承三宝慈力,及忏悔心力,一切业障,悉皆除灭。

  吉罗即突吉罗(译恶作,但属身口,不属于意),是五篇戒法,第五篇之名。一、波罗夷罪(译云弃,又译断头)。如犯此罪,永弃佛法海外,为佛法所不容,又如人断头,不能再生,犯者,不得再为僧。比丘,淫杀盗妄四戒。比丘尼,加触八覆随四种,共八戒。二、僧伽婆尸沙(译僧残)。僧犯此罪,殆濒于死,仅有残余之命,须向僧众忏悔,以全残命。比丘十三戒,比丘尼十七戒。三、波逸提罪(译曰堕)。堕狱之人也。此有舍堕,与堕二种。二种合之,比丘一百二十戒,比丘尼二百八戒。四、波罗提舍尼(译曰向彼悔)。向他比丘忏悔,便得灭除之罪也。比丘四戒,比丘尼八戒。五、突吉罗(译云恶作)。所作之恶也,其罪尤轻。比丘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合有一百九戒。比丘尼亦同。而五篇合共: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加一百。

  此一吉罗,乃犯一种突吉罗罪,应堕泥犁(地狱)中受苦,如四天王天寿命五百岁。此天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照三十日为一月计算,一月合人间一千五百年。复以十二月为一年计算,一年合人间一万八千年。五百岁,合人间九百万年。应当观察:吉罗小罪,尚获如此久长时间堕狱之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反显重罪,必招极苦。

  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

  此叙业障深重。我等日用之中,常犯戒律。一餐一水,即煮饭烹茶,水内有虫,难免伤生害命,故曰频(常也)犯。尸罗译云戒。只就一日而论,所犯之戒,亦应(平声)无量。何况下三句反显,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如普贤菩萨云:“罪若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

  此段警词,自警警人。现在我等出家比丘,姑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之中,八九皆犯。犯之少有发露忏悔,多是包藏瑕疵。五戒乃是在家优婆塞(译曰近事男)戒,尚且持之不完全。下反显,何况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下,名实不相符,名是比丘,实则不足为优婆塞,岂不愧哉!

  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当知,乃劝导意。应当以慧照观察,了知佛戒不受则已,既受则应终身持守,不可毁犯。不犯自然无过,故曰则已。犯则有罪,定招恶报。终,谓末后结果,必致堕落三恶道也。

  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乃悲己以及人。身口并切者:三业同时恳切,身则虔诚礼拜,口则发露罪愆。身口二业,必由于意。声泪俱下:即形容恳切之状,普与众生求哀忏悔:上有若非二字,即谓若不如是,则罪业不消,千生万劫,堕在苦趣,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八忏悔业障竟。

  丙九 求生净土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

  首句征问,云何定要求生净土?谓下释其所以。谓此土娑婆世界,发心修行,障道缘多,助道缘少,故其进道也难。往生彼土,极乐世界,常得见佛,常闻佛法,故其成佛也易。

  慈云忏主,开此土彼土,修行难易十种。今以苦乐对显: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有花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有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有一生行满,位居补处之乐。苦故进道也难,乐故成佛也易。末二句云,易故一生可致(佛位),难故累劫未成(正觉)。

  问:诸方佛国,多有净土;何以今解,独指极乐?答:一、依省庵法师本意。法师为莲宗第九祖,一生精进念佛,临终往生极乐。知其劝人求生净土,必是西方极乐世界。二、推阿弥陀佛本愿。诸佛净土虽同,诸佛愿力不一。弥陀四十八之愿海,专为我等苦恼众生,方便接引,令离诸苦,而得安乐,超过诸佛,故独指西方也。

  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

  往圣如文殊菩萨愿生西方偈云: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普贤菩萨,偈意全同,不过五言易为七言。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国。

  前贤如天亲、马鸣、龙树诸菩萨,中峰、楚石、彻悟诸禅师,以及慧远、善导莲宗诸祖,皆宏扬净土,临终念佛往生;故曰人人趣向。

  千经万论,如“华严经”、“宝积经”、“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文殊问般若经”、“法华经”、“智度论”、“起信论”等,皆宗尚念佛法门,求生净土;故曰处处指归。末世之法,众生障重,经云:多障众生念佛观。故修行之法,无越(超也)于此净土法门。此门有四种念佛:曰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种之中,无越乎持名念佛,乃为径中之捷径也。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至。”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佛说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故曰少善不生,多福乃至。佛名俱足万德,持之自得多福。大心修行六度,发之必生多善。故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累劫。念佛为成佛之因,布施乃生天之福,故念佛胜于布施。大心一发,顿超二乘。昔优婆□多尊者,已证阿罗汉果,一日偕弟子出外,命携衣包随行。其弟子见牛犁田,泥中虫出,鸟取食之,心生怜愍,欲思拯度。尊者令其前行,自携衣包。其弟子复念:“众生类广,难度难周。”尊者即令携包后行。其弟子不知何故?特申询问。尊者曰:“汝愍众生受苦,发大悲心,即是菩萨。我乃罗汉,应尊汝前行。汝念众生难度,旋退道心,则我是久修,汝乃新学,应在我后。”

  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

  一切诸佛,因中皆发大心,果上而成大觉。大心不发,无因不能致果,故曰奚为。发心原为修行者:发大心,原为修大行。若不生净土,只恐虽发易退。如舍利弗,过去遇乞眼因缘。舍利弗过去发大乘心,修菩萨行。天人现身试之,乃现一婆罗门,从路中号泣而来。菩萨闻声,料知有故,即趋前问曰:“为何大哭?”门云:“母病笃。”对曰:“母病笃,延医诊治,何必哭为?”门云:“医已诊,药难求。”菩萨曰:“有方必有药,何难之有?”门云:“医谓须有道心人之眼,煎汤服之乃愈,此药难求,焉得不哭?”菩萨自思:“我已发大道心,应取我眼,付之为药。”嘱曰:“不必哭,我当取眼,以救你母。”门称谢。菩萨即以自手,将右眼取出(此难行能行也)与之。门早见欲取右眼,默默不言,待眼取出交与时,则言医说:“右眼不能用,须得左眼,方可为药。”菩萨复将左眼取出(此难舍能舍也)与之。门接向鼻中一嗅遂掷于地,乃云此眼臭秽,安可为药。菩萨为欲救其母,乃舍两目,宁受终身瞎眼之苦,彼尚嫌臭秽,抛掷于地(此乃难忍不能忍)。乃曰:“众生难度。”遂退大心,由是六心(第六住)堕落,尘劫声闻(以退大心,经历尘劫,方证小果)。

  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下菩提种,即发大乘之菩提心,以为成菩提道之种子。耕以念佛之犁,即念佛求生净土。道果,无上菩提果也;自然增长,可以圆成。…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