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虛信,故次當發願。《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又普賢菩薩《發願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凡修持淨土者,其願不可不切也。
叁、實行者。行即執持名號,專修淨土之行。其行貴在真實,若雖有信願,而無實行,則極樂淨土仍不得生。如世間果種,雖信此種種之必能結果,亦願得果,倘不種植,不灌溉培養,其果終不可得。念佛,信、願、行叁者,阙一不可,亦複如是。然念佛之行有二:
(一)事行。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心佛相應。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茲在茲,無有間斷。行住坐臥,不離一句佛號,不起一切妄想。心似寒潭止水,佛如秋月映現,湛然不動。是爲事行念佛,叁昧功成。
(二)理行。即明中道之理,而修念佛之行。聞說念佛法門,谛信不疑,願生極樂,專修淨業。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一心體究。能念心外,無有佛爲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于佛。能所不立,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無有二相,亦不可以有無求。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體本空寂;所念之佛,相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有無相泯,而歸實相。古德偈雲:“忽然起念念彌陀,平地無風自作波。念念消歸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爲多。”此皆不專修事相,而純修理觀。觀力成就,了知心佛雖有二名,心佛本來一體,親見自性彌陀,一心湛寂。是爲理行念佛,叁昧功成。
信、願、行叁者,爲往生淨土資糧。資糧既備,往生何難?既生淨土,便超叁界,便離生死。故釋迦如來,無問自說,以爲念佛發起之因緣也。
念佛即是修行第二
大凡人之修行與不修行,就在身、口、意叁業分別。若身行惡事,口說惡言,意起惡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門,能令衆生叁業清淨,即是修行之法。
今試驗之:有一衆生,聞此念佛法門,深信不疑,願生淨土,實行念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字字從心生起,字字從口念出,字字從耳聽入,念得分分明明。一句如是,句句如是。口念心念,心口如一。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止,則意業清淨,此即是意業修行。口念佛號,不說閑言。古人雲:“少說一句話,多念幾聲佛。”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淨,此即是口業修行。衆生身業,都爲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攝,則身業清淨,此即是身業修行。如何說念佛不是修行之法?如上所舉念佛能令叁業清淨,可爲修行之明證矣。
或謂:“一生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乃是欺騙愚夫愚婦之言。如果要離苦惱世界,得到安樂處所,必定要有很難得、很奇妙之法修之才是。今但念佛名,何得謂爲真實修行?”此等說話,實在最足誤人。奉勸大家,當加審察,不可聽信。要知念佛法門,非是他人所說,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無問自說。佛爲萬德至尊,言無虛妄,豈有欺騙衆生耶?
佛觀衆生,妄念紛紛,無由止息。故教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是爲以念止念之法。猶如醫師,以毒攻毒。又衆生之心如水,本來清淨,而起種種妄念。如以塵土灰沙,投于水中,清水竟然變成濁水。今欲澄濁就清,必假清水珠之功,方能有效。一句佛號如清水珠,衆生亂心如濁水。雲棲大師雲:“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納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佛正是教人成佛之法,豈是騙人乎?
衆生每日二六時中,意識念念攀緣六塵境界,隨塵取著,妄生貪求,造種種業。依業受報,輪轉生死,長劫不休。意識有二部分:一分名獨頭意識,內緣獨影境,此境即是前五塵,色、聲、香、味、觸之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爲他所緣。一分名同時意識,同前眼、耳、鼻、舌、身五識,俱時而起,緣外五塵境界。如眼根見色塵時,眼識即起,意識與他同時而起,同緣色塵,吸取色塵境界,交與獨頭意識,計度分別,喻如攝影鏡相似。眼根如是,乃至身根對觸塵,身識起時,意識與他同時而起,同緣觸塵,亦複如是。
意識念念分別六塵境界,起惑做業,即是生死根源。我佛教人修持念佛法門,念念專注彌陀聖號,自然不念六塵境界,不生分別之心,此即是拔本塞源唯一妙法。如眼見色時,但念阿彌陀佛,不念色塵好醜。諸根對境,悉皆如是。即大勢至菩薩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叁摩提,斯爲第一。”如何不是修行之法?
或以持念佛名無功。殊不知佛名具足萬德,持之可以攝心。修行之法,無過于斯。蓮池大師雲:“舉其名兮,兼衆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豈可謂之無功哉!
昔日周利槃特迦發心出家,學習一偈。于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不能成誦。偈曰:“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此偈是佛敕令弟子每日早、中、晚叁時,叁摩頭,叁誦偈,不忘我已出家,定要依偈修行。槃特久學不會,其兄周利,乃令還俗。槃特記力雖阙,道心頗堅,不肯還俗。佛愍其愚,教修數息觀。乃數鼻中出入氣息,從一數至十,至十爲止,從一再數。數入不數出,數出不數入,不能出入雙數。槃特依教,安居修習,微細窮盡息相,生住異滅,四相遷流,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盡諸有漏,得阿羅漢果。鼻息當然不及佛名,數息尚能證果,何況念佛能使叁業清淨,能脫六道輪回,豈可謂不是修行耶?
念佛最爲穩當第叁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因機施教,廣立行門,綜計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譬如千徑九逵,皆達王城。《楞嚴》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然于諸門之中,求其最易修、最穩當者,莫若念佛一法。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無論何人,一教便會。只要口念心念,念念相續,便可得成念佛叁昧,其易修可知矣。若但易修而無功效,固亦不足貴,而此念佛法門,但能發起深信之心,切願求生,實行念去,即不參究,不觀想,亦得往生。若依其他法門修習,但憑自己之力。倘自力不足,或錯入歧路,或中途成魔,或功行未成,世緣已畢,來生不能繼續修持,則前功盡廢,此皆危殆之事。
唯有念佛法門,而有自、他二力可恃。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他力,即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之願力。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實念佛,無不往生淨土。只要抱定一句佛號,一生持念到底,常爲諸佛之所護念,常爲佛光之所照觸,一心求生淨土,自不至錯入歧路,亦不會中途成魔,以及隔生遺忘之危殆。
念佛衆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因中發願,現身接引。此即會二力于一時,收成功于一念,決定親見佛身,往生極樂。于彈指頃,業卸娑婆,神遊淨土,橫超叁界苦海,托質九品蓮臺,位居不退地,果證無生忍。故古德雲:“修行以念佛爲穩當。”誠哉是言也!
現在世人,群推禅宗爲最上乘,乃是頓教法門,可以頓出生死,頓超佛地。斯言亦複不謬,然須有上根利智之機,方可一生事辦。倘屬下根,自是完全絕分。即使中根,亦未必一生能了。隔世多昧前修,到底總不穩當。
如宋朝青草堂,爲禅門宗匠,一生精進。晚年見宰相告老還鄉,十分榮耀,忽動一念羨慕之心,身後竟生曾氏爲子,年少登科,官至宰相。以前生之禅業,換一世之功名,豈不惜乎?宰相身後,升沈莫蔔。羅狀元雲:“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而念佛之人,但得信、願、行叁資糧具足,臨終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永卸輪回,而得解脫。極樂國中,蓮華化生,是爲最後之生,壽命無量。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任運進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無上菩提。修行法門之穩當,孰有過于此者乎!
念佛有勝方便第四
我佛所說,無量行門,皆是隨機方便,利益一切衆生。而求其于方便之中,殊勝方便者,則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今略舉其殊勝之點如下:
念佛第一殊勝方便,即是可以普攝群機。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總堪修。人不分男女貴賤,處不論寺廟俗家,時不拘閑忙動靜,但肯一心念佛,無論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輪回。其殊勝爲何如也!
或謂念佛乃愚夫愚婦所修,而智識階級何必修此法門?試問今之智人,能超過文殊、普賢二大士否?彼皆發願,求生淨土。《普賢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文殊偈》全同:“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刹。”又能超過永明、蓮池二大師否?彼二師智海弘深,才華煥發,爲古今所共仰,皆是專心念佛,力宏淨土法門,著述豐富,並行于世。我何人斯,而說何必念佛?即如諺雲:“聰明多被聰明誤。”即此輩也。
或謂念佛是出家人之事,在家人不必念佛。此言不但辜負佛懷,而且贻誤衆生。諸佛說法,無非普度衆生。說此念佛法門,叁根普利,九有鹹超,正是普度衆生之法,豈有只度出家人,不度在家人之理?既是普度,何分僧俗?故無論男女老壯,皆應發心念佛,方能得度。試觀《淨土往生集》,有多少在家人,一生念佛,臨終現瑞,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或謂念佛要到寺廟裏去念,要在佛堂裏面念;俗家別處,則不可念。此種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當知念佛,則行住坐臥,二六時中,除大小便外,無一時一處不可念佛。正要念念相續,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純熟,打成一片。最好在睡夢中,都要記得念佛。果能如是,則臨命終時,方有把握,不至顛倒。古詩雲:“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還隨一佛過。足下時時遊淨土,心頭念念離娑婆。傍華隨柳須回顧,臨山登水莫放他。等得阿侬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住時念佛好觀身,四大之中哪一真?我與彌陀非兩個,影兼明月恰叁人。空房漸朽應難住,淨土雖遙尚易生。何日如蟬新脫殼,蓮華胎裏産…
《勸修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