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圓瑛大師著
序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甲一 序分
甲二 正宗分
甲叁 流通分
序
“華嚴經”偈曰: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此無差別者雲何?曰菩提是。梵語菩提,華言爲覺。此菩提覺,約法而言謂之心,約人而言謂之佛及衆生。菩提之體,豎窮橫遍;菩提之相,萬德莊嚴;菩提之用,神化無方。在佛則全體顯現,在衆生則隱而未彰。惟其隱也,故須方便以發之;發之至于究竟,則爲成佛。然而能發之心,未嘗不是菩提,此之謂發菩提心。夫發衆生在隱之菩提者,即下化衆生之事也。菩提發至究竟成佛者,即上求佛道之事也。總之,皆是發菩提心也。我侪學佛,雖尚在衆生數而未得成佛,幸皆具此菩提心,苟能發心,則衆生可度,佛道可成,方不負此所學。此古德所以有勸發菩提心文之作也。然勸發菩提心文舊傳不一,而未有如省庵大師之文之懇切詳明者。大師之文,舉各教邪正真僞大小偏圓諸相,及發心十種因緣,爲明辨啓發之資,而歸結于回向極樂,以彰其效。非尤爲我侪淨業同仁之所宜拳拳服膺者乎!
圓瑛老法師夙以宏化爲家業,屢講此文,其弟子明如記錄之,于此文義蘊诠發無遺,可謂善述者矣。圓公早歲安禅,悟明心地。長遊義海,了徹靈文。殷殷以救世爲心,在在以度生爲急。講座遠敷于群島,丈席接迹于諸山。龍天推出,不辭擔荷。忍辱負重,道俗翕然。近以國家多難,法弱魔強,慨津梁之已疲,托文身以垂教;因取舊稿修治而厘定焉。浩齋晏晦,謝絕諸緣,唯孜孜以立言爲務。而“楞嚴”一經,尤爲師一生精力所萃。八番講演,心得孔多。所纂全疏,亦削稿有期。今以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待付手民,屬圓淨一言附之。謹略述因由,俾讀此講義者,藉知吾師宏教之大凡雲爾。
民國二十九年六月十日 定煇李圓淨謹序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今講此文,依照賢首宗,十門解釋,略事發揮:一、總釋題目 二、撰文法師 叁、啓教因緣 四、藏乘所攝 五、教理淺深 六、宗趣分別 七、能诠教體 八、所被機宜 九、力用殊勝 一○、別解文義:
一 總釋題目
勸發菩提心文
題,爲一文之總綱。文,是一題之別義。欲知別義,須究總綱。總綱若明,別義自易。如提綱,則網目自彰;挈領,則衣縷自直。是以首門,即總釋題目。亦提綱挈領意也。
此題六字,應分通別二題。前五字是別題,他文非此題故,名之爲別。文之一字,是通題,通于他種故。如“龍舒淨土文”、“雲棲放生文”等,皆可名文。別題,是所诠之法義。通題,是能诠之文字。文者義之表也,義者文之實也。文稱于義,義隨于文,文義相資,能所不離,合爲題目。
又應知此題,具含人法能所。按古德七種立題,以人法喻叁字:單叁種(是一字),單人,如“佛說阿彌陀經”;單法,如“大般涅槃經”;單喻,如“大寶積經”。複叁種(是二字),人法,如“文殊問般若經”;人喻,如“如來說師子吼經”;法喻,如“妙法蓮華經”。具足一種(具叁字),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本題明是單法立題。以菩提心,是性法;乃衆生自性本具之法。勸發二字,是修法。既經勸發,必依菩提心,而起菩提行,修諸行門,求證菩提之道。題中明文無有人喻字面,故曰明是單法立題。
若以義推,實含人法能所。既有所勸發菩提心之法,必有能勸發菩提心之人。若無其人,誰爲勸發?當知勸發屬教,發心屬機,題具對機施教之意。勸者:勸化、勸導、勸勉。勸化,如雲:一切衆生,當發菩提心,方能出離生死苦。勸導,如雲:我等本是佛,因爲無明所誤,而爲衆生。今當返迷歸悟,稱性起修,上求佛道,下度衆生。勸勉,如雲:既發菩提心,須行菩薩道,必要經過叁個難關: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菩提心須堅固不退。
發者:發明,發起,發展。發明:如聞勸之後,發明自性真心,即是菩提心。廣大平等,一向迷而不覺,今承指示,開解明了,謂之發明。發起:如既承勸明了,即發起此菩提心。智悲並運,解行相應,蹑解起行,謂之發起。發展:如既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則六度齊修,四攝普被。令未種善根者種,已種者增長,已增長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脫。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衆生,謂之發展。
菩提心,即是道心。梵語菩提,此翻爲道。菩提有叁:一曰真性菩提,此以理爲道也;二曰實智菩提,此以智慧爲道也;叁曰方便菩提,此以逗機施教爲道也。真性,乃真如自性,聖凡同具。迷之爲凡,悟之成聖。迷悟雖殊,生佛一致,平等平等。“楞嚴經”雲: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依此不特生佛無異,實則情與無情,皆同一體。在有情分上,名之佛性。在無情分上,號曰法性。今約有情衆生,即是人人本具之佛性,名曰本覺,亦即如如理;真實不虛,無有變異。故曰真性菩提,以理爲道也。
實智,乃真實智慧,非同世間所有世智辯聰也。世智不離生死,實智能證菩提。即稱如如理,所起之如如智,亦名始覺。依此始覺智,反照本覺理,照徹心源,真實了知,即是根本智,及實智。故曰實智菩提,以智慧爲道也。
方便,乃權巧施設。先鑒衆生機宜,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則說何法。種種方便,化度衆生。即從根本智起之後得智,又名差別智,及權智。故曰方便菩提,對機施教爲道也。
菩提又譯爲覺,菩提心即自覺覺他之心。若但自覺,而不覺他,不名菩提心。故二乘之人,不發菩提心,惟大乘衆生,方能得發。經雲: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
菩提心當雲何發?須知菩提心者,從大悲起。菩薩修行,此心爲先。若不發大悲之心,一切萬行,無從建立。何爲大悲心?視大地衆生,皆爲一子是也。子有饑寒疾病,爲父母者,必以悲心而拔其苦。乃至不惜一切,而爲其子。如能視大地衆生之苦,如己一子之苦,而爲設法救拔,如是之心,名大悲心。
“起信論”叁心,亦即菩提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此念之所以爲正者,不著二邊,起智觀照真如正理,即契菩提心體。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好樂修習,世出世間自利利他諸善行。叁者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以平等大悲心,拔除一切衆生,分段變易二生死苦。此二皆發菩提心用。今勸發菩提心,即勸發“起信”叁心,令趣無上菩提也。
又菩提心,即菩薩心也。“楞嚴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此心則舍己利他,大乘行願;非同聲聞緣覺,但求自利者所可同日語也。
又菩提心,即進趣無上菩提之心也。此心能自覺覺他,乃至覺滿,得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心通因徹果,因中必發菩提心,果上方成菩提道。雖成菩提道,究竟不離菩提心。
文,即文言,名句文叁身之一。名诠自性,如雲瓶,非盆非碗也。句诠差別,如雲花瓶,非油瓶酒瓶也。文诠聯綴,文義相聯絡;如雲此花瓶,是古磁,經時既久,火氣脫盡,盛水養花,可以耐久,新鮮不謝。今此文,由積名成句,積句成文,能诠顯勸發菩提心之義理,令生解起行故。此文,雖非經非律非論,而經律論叁藏之旨,文中皆具,能成法益。一總釋題目竟。
二 撰文法師
古杭梵天寺沙門實賢撰
古杭:即今之杭州也,昔亦稱武林。梵天寺在鳳山門外,于有宋時代開山,明朝中興。沙門:出家修道者之通稱也。梵語沙門,譯爲勤息,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又謂識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
實賢是祖法諱,字思齊,號省庵,爲蓮宗第九祖。江蘇常熟縣,時氏子,爲書家後裔。祖生于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八月初八日,生即不茹葷,總角之年,即有離塵志。父蚤逝,母張氏,十分賢明,知祖夙植善根,乘願再來,遂命出家。年七歲,禮清涼庵容選大師爲師,十五歲薙發,二十四歲圓具于昭慶戒壇。嚴淨毗尼,于道精進,常終夜不臥。尋入講筵,洞明性相二宗。從崇福靈鹫和尚,參念佛是誰。四閱月有省,曰:我夢覺矣。由是機辯縱橫,善說法要。和尚欲付衣拂受。遂禁足于真寂寺,晝覽藏經,晚持佛號。于己亥春,詣明州阿育王寺,瞻禮舍利(佛之靈骨)。二月十五佛涅槃日,大合缁素,廣修供養。並于塔前燃指,發四十八願,感舍利放光,衆皆共睹。作此勸發菩提心文,激勵四衆。誦者多爲涕下,感化者衆。祖平生住持永福、普慶、海雲、仙林、梵天諸法席,化道崇隆,叁根普被。雍正七年,結蓮社,爲文誓衆,畢命爲期。己酉冬,主席梵天寺,屏絕諸緣,掩關寸香齋。雍正十一年,臘月八日,告衆曰:“明年四月,吾去矣。”由是日課佛名十萬。明年四月十二日,告衆曰:“月朔以來,再見西方叁聖,其將往生乎!”即書偈雲:“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無來事宛然。”于是具浴更衣,斷飲食,斂目危坐,十四日將午,面西念佛,安然而逝,送者麋至,祖忽開目曰:“吾去即來,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可矣。”遂合掌連稱佛名而寂。世壽四十有九,僧臘二十有五。是冬臘月八日,奉靈骨塔于常熟拂水岩之西。後鄮山諸道俗懷祖道行,迎骨重建塔于阿育王寺之右。刻有“省庵法師遺書”一冊,略備始末。二撰文法師竟。
叁 啓教因緣
良以法不孤起,起必有由。此文以何因緣而作,不可不知。細察因緣有二:一者總,二者別,總乃由省庵法師,本覺內熏爲因,熏起始覺之智,流出此篇文字。複由衆生外感爲緣,感動法師大悲,勸發菩提之心。別則因緣具有十種;如本文備明。一、念佛重恩故,二、念父母恩故,叁、念師長恩故,四、念施主恩故,五、念衆生恩故,六、念生死苦故,七、尊重己靈故,八、忏悔業障故,九、求生淨土故,十、爲念正法得久住故。十緣義理,在後詳釋。叁啓教因緣竟。
四 藏乘所攝
已知此文,發起因緣,有總有別。未悉藏乘,何所攝屬?藏有聲聞藏…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