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圆瑛大师著

  序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甲一 序分

  甲二 正宗分

  甲三 流通分

  序

  “华严经”偈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无差别者云何?曰菩提是。梵语菩提,华言为觉。此菩提觉,约法而言谓之心,约人而言谓之佛及众生。菩提之体,竖穷横遍;菩提之相,万德庄严;菩提之用,神化无方。在佛则全体显现,在众生则隐而未彰。惟其隐也,故须方便以发之;发之至于究竟,则为成佛。然而能发之心,未尝不是菩提,此之谓发菩提心。夫发众生在隐之菩提者,即下化众生之事也。菩提发至究竟成佛者,即上求佛道之事也。总之,皆是发菩提心也。我侪学佛,虽尚在众生数而未得成佛,幸皆具此菩提心,苟能发心,则众生可度,佛道可成,方不负此所学。此古德所以有劝发菩提心文之作也。然劝发菩提心文旧传不一,而未有如省庵大师之文之恳切详明者。大师之文,举各教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诸相,及发心十种因缘,为明辨启发之资,而归结于回向极乐,以彰其效。非尤为我侪净业同仁之所宜拳拳服膺者乎!

  圆瑛老法师夙以宏化为家业,屡讲此文,其弟子明如记录之,于此文义蕴诠发无遗,可谓善述者矣。圆公早岁安禅,悟明心地。长游义海,了彻灵文。殷殷以救世为心,在在以度生为急。讲座远敷于群岛,丈席接迹于诸山。龙天推出,不辞担荷。忍辱负重,道俗翕然。近以国家多难,法弱魔强,慨津梁之已疲,托文身以垂教;因取旧稿修治而厘定焉。浩斋晏晦,谢绝诸缘,唯孜孜以立言为务。而“楞严”一经,尤为师一生精力所萃。八番讲演,心得孔多。所纂全疏,亦削稿有期。今以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待付手民,属圆净一言附之。谨略述因由,俾读此讲义者,藉知吾师宏教之大凡云尔。

  民国二十九年六月十日 定煇李圆净谨序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今讲此文,依照贤首宗,十门解释,略事发挥:一、总释题目 二、撰文法师 三、启教因缘 四、藏乘所摄 五、教理浅深 六、宗趣分别 七、能诠教体 八、所被机宜 九、力用殊胜 一○、别解文义:

  一 总释题目

  劝发菩提心文

  题,为一文之总纲。文,是一题之别义。欲知别义,须究总纲。总纲若明,别义自易。如提纲,则网目自彰;挈领,则衣缕自直。是以首门,即总释题目。亦提纲挈领意也。

  此题六字,应分通别二题。前五字是别题,他文非此题故,名之为别。文之一字,是通题,通于他种故。如“龙舒净土文”、“云栖放生文”等,皆可名文。别题,是所诠之法义。通题,是能诠之文字。文者义之表也,义者文之实也。文称于义,义随于文,文义相资,能所不离,合为题目。

  又应知此题,具含人法能所。按古德七种立题,以人法喻三字:单三种(是一字),单人,如“佛说阿弥陀经”;单法,如“大般涅槃经”;单喻,如“大宝积经”。复三种(是二字),人法,如“文殊问般若经”;人喻,如“如来说师子吼经”;法喻,如“妙法莲华经”。具足一种(具三字),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本题明是单法立题。以菩提心,是性法;乃众生自性本具之法。劝发二字,是修法。既经劝发,必依菩提心,而起菩提行,修诸行门,求证菩提之道。题中明文无有人喻字面,故曰明是单法立题。

  若以义推,实含人法能所。既有所劝发菩提心之法,必有能劝发菩提心之人。若无其人,谁为劝发?当知劝发属教,发心属机,题具对机施教之意。劝者:劝化、劝导、劝勉。劝化,如云:一切众生,当发菩提心,方能出离生死苦。劝导,如云:我等本是佛,因为无明所误,而为众生。今当返迷归悟,称性起修,上求佛道,下度众生。劝勉,如云:既发菩提心,须行菩萨道,必要经过三个难关: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菩提心须坚固不退。

  发者:发明,发起,发展。发明:如闻劝之后,发明自性真心,即是菩提心。广大平等,一向迷而不觉,今承指示,开解明了,谓之发明。发起:如既承劝明了,即发起此菩提心。智悲并运,解行相应,蹑解起行,谓之发起。发展:如既发菩提心,而修菩萨行。则六度齐修,四摄普被。令未种善根者种,已种者增长,已增长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脱。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谓之发展。

  菩提心,即是道心。梵语菩提,此翻为道。菩提有三:一曰真性菩提,此以理为道也;二曰实智菩提,此以智慧为道也;三曰方便菩提,此以逗机施教为道也。真性,乃真如自性,圣凡同具。迷之为凡,悟之成圣。迷悟虽殊,生佛一致,平等平等。“楞严经”云: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依此不特生佛无异,实则情与无情,皆同一体。在有情分上,名之佛性。在无情分上,号曰法性。今约有情众生,即是人人本具之佛性,名曰本觉,亦即如如理;真实不虚,无有变异。故曰真性菩提,以理为道也。

  实智,乃真实智慧,非同世间所有世智辩聪也。世智不离生死,实智能证菩提。即称如如理,所起之如如智,亦名始觉。依此始觉智,反照本觉理,照彻心源,真实了知,即是根本智,及实智。故曰实智菩提,以智慧为道也。

  方便,乃权巧施设。先鉴众生机宜,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则说何法。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即从根本智起之后得智,又名差别智,及权智。故曰方便菩提,对机施教为道也。

  菩提又译为觉,菩提心即自觉觉他之心。若但自觉,而不觉他,不名菩提心。故二乘之人,不发菩提心,惟大乘众生,方能得发。经云: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

  菩提心当云何发?须知菩提心者,从大悲起。菩萨修行,此心为先。若不发大悲之心,一切万行,无从建立。何为大悲心?视大地众生,皆为一子是也。子有饥寒疾病,为父母者,必以悲心而拔其苦。乃至不惜一切,而为其子。如能视大地众生之苦,如己一子之苦,而为设法救拔,如是之心,名大悲心。

  “起信论”三心,亦即菩提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此念之所以为正者,不著二边,起智观照真如正理,即契菩提心体。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好乐修习,世出世间自利利他诸善行。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以平等大悲心,拔除一切众生,分段变易二生死苦。此二皆发菩提心用。今劝发菩提心,即劝发“起信”三心,令趣无上菩提也。

  又菩提心,即菩萨心也。“楞严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此心则舍己利他,大乘行愿;非同声闻缘觉,但求自利者所可同日语也。

  又菩提心,即进趣无上菩提之心也。此心能自觉觉他,乃至觉满,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心通因彻果,因中必发菩提心,果上方成菩提道。虽成菩提道,究竟不离菩提心。

  文,即文言,名句文三身之一。名诠自性,如云瓶,非盆非碗也。句诠差别,如云花瓶,非油瓶酒瓶也。文诠联缀,文义相联络;如云此花瓶,是古磁,经时既久,火气脱尽,盛水养花,可以耐久,新鲜不谢。今此文,由积名成句,积句成文,能诠显劝发菩提心之义理,令生解起行故。此文,虽非经非律非论,而经律论三藏之旨,文中皆具,能成法益。一总释题目竟。

  二 撰文法师

  古杭梵天寺沙门实贤撰

  古杭:即今之杭州也,昔亦称武林。梵天寺在凤山门外,于有宋时代开山,明朝中兴。沙门:出家修道者之通称也。梵语沙门,译为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又谓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实贤是祖法讳,字思齐,号省庵,为莲宗第九祖。江苏常熟县,时氏子,为书家后裔。祖生于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八月初八日,生即不茹荤,总角之年,即有离尘志。父蚤逝,母张氏,十分贤明,知祖夙植善根,乘愿再来,遂命出家。年七岁,礼清凉庵容选大师为师,十五岁薙发,二十四岁圆具于昭庆戒坛。严净毗尼,于道精进,常终夜不卧。寻入讲筵,洞明性相二宗。从崇福灵鹫和尚,参念佛是谁。四阅月有省,曰:我梦觉矣。由是机辩纵横,善说法要。和尚欲付衣拂受。遂禁足于真寂寺,昼览藏经,晚持佛号。于己亥春,诣明州阿育王寺,瞻礼舍利(佛之灵骨)。二月十五佛涅槃日,大合缁素,广修供养。并于塔前燃指,发四十八愿,感舍利放光,众皆共睹。作此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诵者多为涕下,感化者众。祖平生住持永福、普庆、海云、仙林、梵天诸法席,化道崇隆,三根普被。雍正七年,结莲社,为文誓众,毕命为期。己酉冬,主席梵天寺,屏绝诸缘,掩关寸香斋。雍正十一年,腊月八日,告众曰:“明年四月,吾去矣。”由是日课佛名十万。明年四月十二日,告众曰:“月朔以来,再见西方三圣,其将往生乎!”即书偈云:“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于是具浴更衣,断饮食,敛目危坐,十四日将午,面西念佛,安然而逝,送者麋至,祖忽开目曰:“吾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遂合掌连称佛名而寂。世寿四十有九,僧腊二十有五。是冬腊月八日,奉灵骨塔于常熟拂水岩之西。后鄮山诸道俗怀祖道行,迎骨重建塔于阿育王寺之右。刻有“省庵法师遗书”一册,略备始末。二撰文法师竟。

  三 启教因缘

  良以法不孤起,起必有由。此文以何因缘而作,不可不知。细察因缘有二:一者总,二者别,总乃由省庵法师,本觉内熏为因,熏起始觉之智,流出此篇文字。复由众生外感为缘,感动法师大悲,劝发菩提之心。别则因缘具有十种;如本文备明。一、念佛重恩故,二、念父母恩故,三、念师长恩故,四、念施主恩故,五、念众生恩故,六、念生死苦故,七、尊重己灵故,八、忏悔业障故,九、求生净土故,十、为念正法得久住故。十缘义理,在后详释。三启教因缘竟。

  四 藏乘所摄

  已知此文,发起因缘,有总有别。未悉藏乘,何所摄属?藏有声闻藏…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