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葛榮居士簡介▪P2

  ..續本文上一頁教叢書編譯組譯

  

  我認識葛榮差不多四十年。當時他是一位很害羞及偏向于低調的年青人。他以前經常到訪我們的家,並向我的丈夫征詢意見去澄清某些佛法上的觀點。他和我的兩個當時還是十歲以下的孩子成爲朋友。他說的故事生動有趣,同時有能吸引小孩們喜歡的態度。我的兩個女兒越來越喜歡他。我看著葛榮在歲月中遂漸成熟及在修行上的發展直至他最終成爲〝超凡人物〞。能見證這個過程令我感到既謙卑也榮幸。

  

  在叁十七歲那年我成爲一個寡婦。在那段危難及混亂的日子裏,葛榮總在我身旁給予援助。面對任何事情他的表現永遠是正如一位紳士般謙恭、和藹及彬彬有禮。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刻,他永遠在我身邊。他從沒有辜負我對他的信賴,這令我對他深感欽敬。

  

  在很多同事們的詫異之下,葛榮辭去圖書館管理員的職務而遷到Nilambe的禅修中心居住。他的朋友們對這輕率的決定感到失望,因爲這意味著他會失去得到一筆退休金的機會。雖然沒有任何財政上的保障,葛榮踏出了那勇敢的一步。他便是那種在每一刻也活在當下,對物質的保障不感興趣的人。

  

  在移居Nilambe之前,葛榮在圖書館給同事設了一個告別會。當時我表示願意將雪糕放在我的冰箱及在到時送去。後來我發覺在那段時間我不能用我的汽車,所以須要早些送去。不能遵守諾言令我頗難過。後來我見到他的時候,我問他的客人如何處理那些雪糕時,他笑著說:“一切很順利。客人們用匙羹去喝光了雪糕。”他有令人驚歎的幽默感,他懂得適度地運用這質素去抵消別人的負面感受。

  

  幾年前,在德國乘火車的時侯,葛榮遺失了他的護照及全部旅行證件。他被困在一個陌生國家的火車站內。我問他當時他有甚麼感想。在慣常稍長的停頓及沈思後,他說:“我在想,人能夠偷去你所有的物質財産,但他們不能夠偷去你的心。”這個答複引起我萬分興趣,所以我問他當時他有甚麼感受。他說他當時覺得平靜及安詳。

  

  源自于我個人經驗的判斷,我問葛榮他會不會有時希望可以獨自留在家裏。我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因爲他無論何時總是在馬不停蹄地去迎合別人的要求。我感到他是在被煩擾。他的回答是:任何時候他所身處的地方,那地方便是家。他給我解釋無界限這個見解。他說當人有〝家內〞及〝家外〞這樣的想法時,他們在家及甚麼不是家之間製造了一個界限。同樣地他們在我的種族及其他的種族,我的宗教及其他的宗教,我的國家及其他的國家等等之間建立界限。當心沒有界限的時候那便沒有問題。

  

  再伸展無界限這個見解,葛榮談及無界限的愛,崇高的德行,慈愛心。我們在四周所見的通常是有界限的愛,即是對子女,配偶,朋友,國家等等的愛。慈愛心是一視同仁地愛所有衆生,沒有界限。

  

  有一次我問葛榮,爲甚麼慈愛心的修習是由對自己開始的,但佛陀所教導的核心卻是無我。他的解釋令我驚訝但說服了我。他說:“只當你有某些東西時你才能給別人這些東西。如果你心內有愛,你便能給別人愛;如果你憎恨自己,你便只能憎恨別人。學習培育內在的愛,如實地接受自己,原諒自己,不要對自己太苛刻,要善待自己。如果你能這樣對待自己,你便能也這樣地對待別人。因此,慈愛心的修習須由對自己開始。”

  

  有一次我生了病而且痛得很厲害。很多朋友到來慰問我。出自于對我的關心,他們善意地提議各種各樣的方法去令我的病複元。有些說是因爲我的星運很差,有些說是因爲邪眼,有些說我著了魔所以我需要采取補救措施。另外一些說是因爲我的惡業所以我需要做些功德。我的基督教朋友說上帝在考驗我,或因爲我以往的罪惡在懲罰我,所以我應該祈禱及請求寬恕。當葛榮探訪我的時候,他說:“與痛楚同在,和它交個朋友,給它空間,不要讓心卷入身體上的痛楚。讓它是〝那痛楚〞而不是〝我的痛楚〞,那樣你會覺得它是可以忍受的。”我聽從他的意見,這方法有效而那痛楚確是可忍受的。

  

  有段時期,我們有一位在社會上備受崇高尊敬的親密朋友,但他沒公開的不道德行爲令我無比震驚。這令我難于接受。當我和葛榮討論這個問題時,他告訴我這不是他(那位朋友)的問題而是我的問題,是因爲在我的心裏爲別人建立了一個形象,認爲別人的行爲應該是怎樣的,這令我覺得別人的行爲表現應按照我的預期。當我的預期沒有被實現時,我便會失望及不開心。“這便是問題的所在處,是你給自己製造了問題。想象他也是受人類弱點的支配,就正如你自己一樣。原諒他及忘了這事。”這便是葛榮對這件事的勸告。他也常常告訴我:“不要對自己那麼認真,學習去取笑自己。”

  

  葛榮從不談及自己也不談論別人。他總是關心別人。譬喻來說,當任何人有需要的時候,他總是在那裏讓你可伏在他的肩膊哭一場。他聆聽過很多人的告悔及私隱,但他從未有使人失望。他解決沖突的方法總令我深感興趣。他說得很少但他的身體言語解決了大多數問題。他從沒戴老花眼鏡,身邊從不帶紙或筆,也從沒有一張記下要做的事的清單;然而他有很多事情要做,他的腦子記下所有的事情。

  

  在參與集體討論時葛榮從不會堅持自己的觀點,他會聽、觀察及偶然會微笑。令我驚訝的是他能夠保持沈默,而不去表露他自己的意見;不像我,覺得必須要把我的想法說出來才可以。

  

  我很高興及感恩有機會認識葛榮,一個法的化身。他依法而活,教導的便是他所行持的;行持的便是他所教導的。他的生活方式是沒有內在及外在之分。他正是如別人所理解他一樣,他是透明的。

  

  我們對葛榮表示敬意的最好方式,就是銘記他的優秀質素,並仿效他的榜樣,另再樹立一個榜樣給別人。

  

  

《葛榮居士簡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