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所以,請嘗試記著你在這裏所學過的瑜伽式子。早晨的瑜伽能夠幫助你喚醒身心。接著或者你可以喝些水,喝點水是很好的,然後坐禅十分鍾、十五分鍾、二十分鍾、半小時……。時間的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使早上的坐禅成爲每日的習慣。做完瑜伽之後,花一些時間坐著,與身體同在,覺知身體,覺知身體的感覺,學習友善地與身體同在,學習聆聽身體。接著或者你可以修習出入息念,正如我剛剛說過的,坐多久並不重要,最後你可以修習慈心禅來完結早上的禅坐。這樣來開始新的一天,是一種美妙的方式。修習慈心禅的時候,學習友善、仁慈地對待自己,開放心靈給自己,接著把這種友善、柔和的感覺擴散給你的家人、朋友等等。請記著,不要以爲禅修就此完結。一日當中無論你做甚麼事情,飲食、梳頭、刷牙、乘車……,嘗試學習覺知心裏發生的事情,對心裏發生的事情保持正念,覺知你有甚麼念頭,覺知你有甚麼情緒。學習平靜地觀察自己的心,我有沒有忿怒?我有沒有憂慮?我有沒有恐懼?這些情緒存在嗎?即使是在辦公室工作的時候,也只是平靜地觀察,這就是日常生活的禅修。
傍晚下班回到家裏的時候,找一個時間回顧當天所發生的事情,看看你怎樣度過這一天。即使你很累,你也可以放松隨意地坐下來,想一想:我今天發生了甚麼事?甚麼時候我生氣?甚麼時候我沒有生氣?我生氣多少次?甚麼時候我感到緊張?甚麼時候我感到有壓力?我們以友善柔和的方式來回顧自己怎樣度過這一天。如果當日別人傷害了你,或者你對別人甚至對自己感到失望,你能夠在這一天完結之前,原諒自己放下它嗎?
所以請了解禅修並不是只是修習坐禅的方法,還有反思自己的行爲,反思你對別人所做的事情,你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看看你怎樣在日常的生活給自己和別人製造苦惱。如果你能夠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很清晰、很客觀地觀察這些事情,那麼轉變會自然地發生的。以上便是日常生活的禅修,或者在最後一天,在這個題目上我再多說一點。
有其他問題嗎?
聽衆:禅修的時候可以觀想佛像嗎?
導師:關于觀想佛像的問題,事實上有一種憶念佛陀的禅修方法。在斯裏蘭卡,普遍的禅修方式是憶念佛陀的特質:憶念佛陀的行儀;憶念佛陀的慈悲;憶念佛陀的智慧;以及憶念佛陀的祥和──佛陀安祥的面容。這是一種很好的修習。練習的時候,如果你能夠想起佛陀美好的形象,如果你能夠看著佛陀美好的形象,對于佛教徒來說是有幫助的。
聽衆:禅修的時候,我感覺到身體在膨脹,可以怎樣做?
導師:禅修的時候,當你對身心的覺知越來越清晰的時候,你可能會體驗到身體裏很多不同的變化。有些禅修者感到身體變大;有些禅修者感到身體變小;有些感到身體在移動;有些感到身體變形,例如大手臂、小手臂等。無論怎樣,重要的是經曆這些經驗的時候,請不要這樣想:我不喜歡它;發生了甚麼事;我達到甚麼境界……。這些都是禅修路上最初階段時遇到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心,所以這些經驗是因人而異的。無論發生甚麼事情,只是覺知它正在發生,不要反應,不要驚恐,只是觀照,它會慢慢地停下來的。如果我們害怕,如果我們想製止它,它便會像先前那只惡魔一樣越變越大。這也是我最後提到的,如實地觀察事物,無論發生甚麼事情,如實地反照它們本來的面貌。
還有其他問題嗎?
聽衆:禅修怎樣幫助我們培育觀慧?我們應該修習「止」嗎?如果需要的話,應該怎樣修習?
導師:很好的問題,很清晰的問題。我是這樣修習,是這樣嘗試教導禅修的。如果出家人來到我們的禅修中心禅修,我鼓勵他們盡量培育深入的定。他們是出家人,日常過著寺廟式的生活,在禅修中心會逗留幾個月,所以他們能夠培育深入的定。但是,如果是在家人──就像你們一樣──來到禅修中心,我嘗試鼓勵他們修止,直至心平靜下來變得穩定強健,然後去處理、對治任何日常生活生起的情緒和念頭。這是因爲他們日常的生活方式不容易培育靜和定。這些人來到禅修中心修習的時候,我鼓勵他們去探索、偵察這些內心不愉快的狀態。所以我多數教導今天最後講述的方法:學習如實地觀照事物,這便是「觀」。日常的禅修,你可以做的是──正如我說過的──早上坐禅,你培育某程度的止,某程度的定,接著在一天裏,你可以修習我最後講述的「觀」。要培育這種對治不愉快情緒的觀慧,你的心必須穩定、強健。所以你必須自己去看:這些情緒生起的時候,我能夠應對嗎?我能夠對治它們嗎?我能夠偵察它們嗎?如果你知道你做得到,那便是足夠的定。
我想在傍晚的時候與這位禅修者見面,詳細談談這個有意思的課題。
還有其他問題嗎?
聽衆:體驗甯靜和喜悅之後,禅修主要的目標是甚麼?我們如何能夠覺悟?
導師:很好的問題,我很高興你有甯靜和喜悅的經驗。簡略地說,一旦你經曆這種喜悅,這種輕安,這種定,那是第一個階段。接著的階段是最重要的,也是導致覺悟的階段。無論對于心,對于法,對于智慧來說,這都是最重要的法教:去體驗空性,去體驗無我。我們的苦與「我」、「我所」相連,所以「這個苦」是我的苦。如果你真的有興趣離苦,獲得覺悟,你必須切實邁向體驗空性,無我、無我所,這是真正深入的禅修。我們有擁有者這個觀感:這是我的杯;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衣服;這是我的憂慮;這是我的恐懼;這是我的喜悅。所有這些事物我們好像都有擁有權似的,你認爲他們是屬于你的。這是我的丈夫;這是我的妻子;我是斯裏蘭卡人……。如果你真的有興趣修行,你必須放下這個擁有權的觀感。死亡的時候,我們認爲我們所擁有的事物是不是我們所能帶走的呢?我們認爲我們擁有一些東西,它們是我們的。但是死亡的時候,我們如何處置我們認爲是屬于我們的東西呢?
無論如何,請明白:當身體的痛楚和內心的痛苦爲我們帶來苦惱的時候,生起友善的態度以及如實地進行觀察是不容易的。我們早上談論過當身體感到痛楚的時候,苦惱是因爲我們的不喜歡、排斥和抗拒而造成的。我知道要對治以及脫離身體的痛楚是很困難的,但是如果你真的很認真,唯一的方法是學習不要排斥,不要厭惡,友善和開放地面對它,真切地把它視爲禅修的所緣境。那麼即使身體的痛楚仍然存在,至少你的內心沒有苦惱。同樣地對治憂慮、恐懼、沮喪、悲傷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會感到很痛、很受罪。正如我剛剛說過的,我們越想推開它;越想排斥它;越想控製它;越想否認它,有時候我們反而增加它們的能量,于是它們對我們的影響會更加厲害。如果你亦認真地想要對治這些內心的痛苦,你可以怎樣做呢?就像對待身體的痛楚一樣,你必須視它們爲禅修的所緣境,同時運用一些禅修的技巧,學習怎樣去對治它們。接下來的講座,其中的一講,我會講述怎樣對治情緒,怎樣對治身體的痛楚和內心的痛苦,屆時我會講述六、七種不同的方法,六、七種不同的技巧。我把這個課題作爲一個獨立的講座,是因爲身心的苦惱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對治身心的苦惱亦是人類最大的挑戰。我希望發問以上問題的人屆時能夠出席。
聽衆:我們應該怎樣處理人際關系呢?
導師:這是人際關系當中普遍的困難。無論是師生、夫婦、還是男女朋友,遇到的問題都是一樣的。你與某人相識幾年之後,你會發現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與他表現的行爲不同,于是你感到失望、受挫、情緒低落。那麼,可以怎樣做呢?很多時候,我們與某人來往之後,我們會認定:他是一個很好的人;他很誠實;他的樣子很好看……。一段時間之後,你看到他有其他的特點,你對他的看法改變了。問題出在甚麼地方呢?問題在于先前你給了他一個既定的形象,認定他應該是這樣的。我們也是以這種方式對待自己的。尤其是禅修者,你會這樣想:現在我在禅修,我在改善自己,所以我不該忿怒;我不該有執著;我不該有欲望。上天保佑!你竟然有這樣的想法。接著你發現你會忿怒,你有欲望,你看見自己仍然貪婪,之後會發生甚麼事情呢?你自己會想:我沒有希望了,我沒有任何進步。由此你看到預設的形象與苦惱的關連。所以我經常說治療這些我們的創傷,這些全人類共通的創傷。我們給自己製造苦惱,因此修習慈心禅,學習原諒自己,學習原諒別人,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人,接受別人也像我們一樣是不完美的人,這是很重要的。再一次我們明白到不是別人,倒是我們自己須要繼續對治和治療這些創傷。我將會有一個專門講解慈心禅的講座,屆時我會多講一些關于治療創傷的方法,包括治療與自己相關的創傷和治療與別人相關的創傷。
念誦及慈心禅
我們已經過時了,現在應該是念誦的時間。念誦之後,我們會修習慈心禅。主辦單位請我引介巴利文念誦,我說過我也喜歡中文念誦,所以我們會有巴利文和中文的念誦。
《1995年 一日禅( 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