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榮居士禅修講錄
1998年10月20日晚上 大嶼山地塘仔華嚴閣 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譯
禅修營第六天
導師:很高興看到你們開心的臉容,這顯示出禅修這藥物是有效的。現在我想聽聽你們的經驗分享。
P.B.:你建議我們在吃飯時留意自己的貪欲之後,我便往樓下吃午飯。我到樓下的時候,食物已經擺放在餐桌上。在我的眼睛和食物接觸之前,我的鼻子已經搶先接觸食物了,貪欲就是這樣子擴大起來。我覺得自己有如一只動物那樣。我很少就這樣停下來,用昨晚一位同修的方法:“用第叁者的角度來看它。”我看到那些吃的沖動升起然後消失,那時候我是一只對食物有強烈反應的動物。在吃完了第一碗之後,真正的觀察情景來了,對我來說,就像逆流而上那樣費力才能令自己不再吃第二碗。我要運用意志力及對自己說:“不可以,已經夠了!”
導師:我很欣賞你這樣誠實地分享自己的經驗。
S.H.:( 問P.B. )你今天只吃一碗,比昨天會否餓一點呢?
P.B.:在午飯後我觀察過,發覺完全沒有分別。
導師:所以,這顯示出很多時候,我們的胃口都是取決于我們的腦子及我們的概念,而不是取決于我們胃部或口部真正的感覺。
P.B.:在香港我參加過一些宴會( P.B.是西方人士),食物的款式及分量簡直令人目瞪口呆。
導師:很可惜,對貧窮的斯裏蘭卡人來說沒有這回事。
R.C.:觀念影響飲食習慣。健康是我選擇食物最主要的考慮,而不是食物的味道。我喜歡喝湯,尤其是這裏大廚弄的湯。在家裏,無論湯的味道怎麼樣,我都會喝兩叁碗,因爲我認爲喝湯有益。今天吃午飯的時候,我喝過一碗湯,想多添一碗。當我盛第二碗的時候,我看到剩下的湯不多,我有點猶豫,因爲我想起你說過要關顧別人,但我最後還是盛了第二碗,因爲我覺得自己需要。
接著我看到桌上有很多道菜,但我最先吃的都是蔬菜,因爲我的觀念告訴我蔬菜是很有益的。之後我才吃什錦粒,那些什錦粒很美味。然後我發現,我選擇食物是基于它對身體是否有益,而不是它好不好吃。這是我對自己的新發現。
當J.C.走過來盛什錦粒的時候,我把碗拿到他的面前,要他給我盛一匙。我知道這有點頑皮,我不是要多吃一些,而是我也想象一個小孩子般受到寵愛,就像我們寵愛你一樣。
導師:關于生活在一個像香港這樣物資充裕的地方,我有一個小小的建議:一個有趣的修習,是去分清真正的需要和貪欲。我認爲禅修者在分清兩者之後,便能夠在一個鼓吹消費的社會裏恰當地生活。
還有沒有其他的東西分享呢?
C.Y.:今天在個別戶外禅修的時候,我去了溪澗旁邊的大石上。當時我在享受著大自然的風景,大自然的景色十分美麗,周圍有很多翠綠的大樹。突然間我看到在翠綠的大樹之間有一條枯死了的藤,這條枯藤並不美麗,我覺得真是大煞風景。但是很快我又想到,爲什麼我會討厭看到這條枯藤呢?我豈不是跌進了喜好和厭惡之中嗎?跟著我又想,如果在眼前的不是這些翠綠的樹木,而全都是枯藤的話,這種景象豈不是會令我很不開心嗎?其實大自然就是佛經所說的“生、住、異、滅”那樣,藤會生長亦會枯死,即使是眼前的樹木也是會生長,也會枯死的,這是一個循環。我再想,如果能夠明白,能夠接受,即使遇到一些不喜歡的事物時,都會覺得是接受得來的,因此不會製造這麼多的痛苦給自己,而且大自然的真相就是這樣的。還有,我的身體和那些樹木一樣,我將來都會老,都會死的,如果我真的能夠接受這些事情的話,我便不會製造那麼多痛苦給自己了。很奇怪的,當時我在這樣思惟時,突然間我覺得很開心、很喜悅、很輕松。更奇怪的是,這時有一只蜜蜂飛到我的面前──我平時也是很害怕蜜蜂的──我和它很接近,我們互相對望了一段時間,我很清楚看到它的樣子,它是鮮黃色的,有兩個圓圓的大眼睛。它定在空中望著我,我又望著它,但我並不害怕它,我反而覺得原來蜜蜂是這樣趣怪的。我想是因爲我的內心是在一個喜悅的狀態,所以即使看到本來害怕的東西也不會受到影響。在我接受大自然的規律後,我便有一種喜悅,即使是眼前的樹木都枯死掉,即使是看到蜜蜂,也不會有一種不好的感覺。所以,有蜜蜂也不一定是不好的。
Y.C.:S.K.在來這裏的途中被蜜蜂螫了一次。
S.K.:一只蜜蜂螫了我一下,然後咬我,第二次它沒有螫我,只是咬我。
N.A.:你有沒有向那蜜蜂散發慈心呢?
S.K.:還沒有,但我沒有憎恨那只蜜蜂。這次和以往不同,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周圍都有很多蜜蜂,它們總是圍繞著人們的頭飛來飛去。
J.C.:這裏的蜜蜂真是教導了我們很多東西。在我上來禅修營之前,我看過一篇關于蜜蜂的文章,作者提到,香港初秋的時候蜜蜂最煩躁,那篇文章提醒遠足人士在這個時候要小心蜜蜂。
R.C.:它們爲什麼會煩躁?
J.C.:文章沒有提到。但它提到蜜蜂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圍繞著你來飛的,那是巡邏的蜜蜂,它們在監視著你,看你會否搗毀它們的家;另一種是直線飛的,那是在工作的蜜蜂。所以當你看到直線飛的蜜蜂時便沒有問題,那篇文章提醒我們,若見到圍繞著我們飛的蜜蜂時,最好是趕快離開,因爲它們正在監視著你。文章最後提到,現在到郊外,最好穿著淺色的衣服,因爲有一種稱爲胡蜂的蜜蜂最喜歡襲擊深色的東西。
導師:我也想分享一下有關蜜蜂的經驗。在這裏我經常遇到那篇文章所說的巡邏蜜蜂,到現時爲止,它們都是圍繞著我飛一會之後便放過我,沒有進一步的行動,但我不知道跟著的幾天又會怎樣。
J.C.:這是因爲你的慈心,所以蜜蜂不會襲擊你。
導師:讓我們回到之前有關大自然的經驗吧。我想談談有關的幾個要點。第一點是我們可以從大自然之中學到很多東西。這一點C.Y.在分享的時候說得很好。
第二點是有關怎樣去反思的,這種反思式的禅修便是建設性地運用思想。這對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叁點是,正如C.Y.所說的,如果內心處于輕松喜悅的狀態,那麼我們便有能力去面對任何負面或不愉快的經驗。
第四點是,當我們對蜜蜂或其他東西有恐懼的時候,我們是永遠看不到他們美麗的一面的。因爲你沒有恐懼,所以你能看到蜜蜂美麗的地方。
最後一點是關于無常和死亡的。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反思,在佛教的禅修中,反思死亡占著一個重要的位置。在斯裏蘭卡,當你去到森林裏的禅修道場時,你會看到比丘用骷髅來提醒自己無常的事實和人會死亡的事實。事實上,死亡是生命中肯定會發生的事情,可惜人們都忘記這一件在生命中肯定會發生的事情,而卷入其他不肯定會發生的事情之中。當我們能夠容受這一件在生命中肯定會發生的事情時,那麼無論這件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或別人的身上,都影響不了我們。正如你的領悟,在大自然之中,生與死是一起並存的,它們不是分開的,它們是相關的,相互連接的。我們應該這樣來看生與死,不是視它們爲分開的東西,而是去明白它們是怎樣連接在一起,它們是怎樣息息相關的。
最理想的是無論是生或死,你都不會感到有什麼分別。然後你知道怎樣去生活,你知道怎樣去面對死亡。
還有沒有其他的東西分享呢?
V.C.:導師常常提醒我們要做自己最好的朋友,但你沒有告訴我們有關的細節,所以我想:怎樣跟自己做好朋友呢?我想起,好朋友有困難的時候,我會靜心聆聽;如果我有快樂的事情,我會與她分享。這使我對這方法有了一些掌握。在過去的一兩天,我能夠處理所升起的念頭,不會被它們打擾,因此我就這樣隨喜自己,對自己說: “你做得真好!”這種感覺是很好的。
今天在戶外禅修的時候,我照著你所說的去觀察苦,當我反思四聖谛,反思苦的時候,我體會到苦,但被它卡著不能解脫出來。我覺得很無奈,我的不愉快情緒來了。這時我想起了這位最好的朋友,于是我找她來一起分憂。但這時候,這位“好朋友”也不知怎麼辦,唯有“兩個人”一起坐了下來。過了一會,情緒過去了,我開始笑自己,笑自己原來還沒有真正懂得做自己的好朋友。
導師:在密集禅修營,通常我會嘗試講解佛法之中不同的主題。但這一次我只是邀請大家來分享經驗。這一次的經驗使我感到十分鼓舞,我可以肯定大家也和我一樣感到十分鼓舞。大家的經驗也成了我的學習經驗,因爲從這些佛法的體驗、觀慧和發現之中,我也能夠學到一些東西。這清楚顯示出佛陀的教導的美妙之處。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能夠發現到佛陀的教導而感到欣喜。我認爲對佛陀感恩也是一個很好的修習。禅修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反思佛陀的質素,這種修習在一些上座部佛教國家是很流行的。反思佛陀的心懷、智慧和慈心及這些質素是怎樣從他的教導表露出來。這種修習可以很有力量,是可以帶來令人十分鼓舞的體驗的。
還有沒有其他東西分享呢?
M.L.:今天在吃飯之前導師很嚴肅地吩咐我們做幾件事情:要觀察自己,要感恩,要觀察食物的味道等。當時我心想,在吃飯之前要做那麼多東西真苦。之後,另外一個思想生起:導師只是叫我們去觀察,並不是叫我們不要吃飯。想到這裏我又再開心起來了。在那段時間我體驗到苦又體驗到樂。在吃飯的時候,那些食物很美味,我一口一口慢慢吃,那時候我能很好地感覺得到食物的味道。這是我第一次體驗到將禅修應用在日常生活的事情當中。以前我覺…
《1998年 禅修營第六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