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有一晚四更(一點到叁點之間),一道光芒突然射到法照大師身上,法照大師循著這道光往前走,來到一個地方,看到兩位童子,據說就是善財童子與難陀童子,在此等候法照大師。兩位童子引導他進入一個寺院,寺院寫著五個大字──「大聖竹林寺」,原來這就是缽所顯現的境界。
寺院爲諸寶所莊嚴,樹也是七寶行樹。法照大師進入寺院後又登入講堂,果然看到文殊菩薩在講堂西邊,普賢菩薩在東邊,都坐在獅子座上,周圍有無數菩薩圍繞,而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正對這些圍繞的菩薩大衆說法。
法照大師恭敬來到兩位菩薩面前,虔敬頂禮,並請兩位菩薩爲他開示。
法照大師問:「末法時代衆生,距離釋尊在世期間已經很遙遠了,智識淺薄、根器下劣、業障深重、煩惱熾盛,本來具足的清淨佛性,無法顯露出來,而佛法如大海廣闊無邊,不知其中有何佛法,適合這種根基?不知修那種法門,容易達到成佛的境界?」
文殊菩薩首先開示說:「你要修習念佛法門。唯有念佛法門,才適合末法時代;一切修行法門中,沒有比念佛及供養叁寶更殊勝的。如果這樣做,自然能快速圓滿,成就福慧雙修。我文殊師利在過去世中,就是因爲念佛、供養叁寶的緣故,才能成就佛的智慧。所以你應該知道,一切諸法波羅密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諸佛,都是從念佛成就的。故知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之王。」
法照大師再問:「如何念佛?」
文殊師利菩薩開示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彼佛說法願力不可思議。你要念念不舍,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永不退轉,快速成佛。」
說完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時伸出金色的手,摸法照大師的頭頂,授記說:「你因念佛之故,不久就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若有善男子善女子,期望快速成佛,沒有比念佛更好的,只要一心念佛,自然能快速證得無上菩提。」
法照大師得到兩位菩薩摩頂授記,以及這麼微妙的開示後,踴躍歡喜,再叁頂禮,告辭出了講堂。
兩位童子又親送他走出寺院,他回頭一看,寺院已經不見了!法照大師就在一堆石頭上做記號,後來發心在此建「大聖竹林寺」,並將這一段經曆寫下來,流傳後世。
法照大師此後即專修淨土法門,專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後人因此尊法照大師爲淨土宗第四位祖師。
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之王
由此我們知道,淨土念佛往生的法門,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是諸佛本懷,爲諸佛所弘揚、勸信、護念、保留。淨土念佛往生的法門,也是菩薩發願往生,菩薩勸導衆生深信專念,求生極樂世界的法門。
文殊菩薩說,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之王;經典中說,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這意思是說,不論阿彌陀佛或念佛法門,都是所有法門之中,最尊第一,殊勝無比。而且這個法門簡單輕易,人人可修,人人可證,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成就的法門。
華嚴奧藏 法華密髓 盡在念佛
明朝末年,有位高僧「蕅益大師」,寫了一部解釋《阿彌陀經》的書,叫做《阿彌陀經要解》。
書中他贊歎這個法門說: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
意思是說,這個法門是《華嚴經》的目的,《華嚴經》深奧之處。因爲不論八十部華嚴或四十部華嚴,菁華就在最後的〈普賢菩薩行願品〉,目的就是要引導華嚴會上諸菩薩,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華嚴經之目的,華嚴經深奧之處。
《法華經》也說,依此經修習,臨終也能往生極樂世界蓮花之上,諸佛菩薩圍繞,花開見佛,見佛成佛。這樣說來,《法華經》二十八品,最秘密、精髓之處,也是往生極樂世界。不過依《法華經》的方法修習,想往生極樂世界,終屬「難行道」,我們凡夫做不到,那是菩薩的境界。我們只要念佛,也可以達到《法華經》的目的。
所以說華嚴奧藏,法華秘髓,就是在念佛,這個法門爲「一切諸佛之心要」。心要,就是最重要的、主要的宗旨之所在,也就是一切諸佛的目的,就是弘揚念佛、勸導念佛。「菩薩萬行之司南」,就是說菩薩廣行六度萬行的目標,就是成佛,而念佛就可達到菩薩六度萬行、自利利人的目的。
因此有一句話說:
諸經所贊,多在彌陀,一代聖教,結歸念佛。
「諸經」就是叁藏十二部,所贊歎、護持的,大部分都在說淨土法門;「一代聖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經教,其結論、歸宿,就是在念佛。
接下來大家有什麼問題?
問:請問上人,人往生想做「大體老師」,但不知會不會影響往生西方淨土的路?
慧淨法師:捐獻大體有兩種:一種是斷氣時捐出心髒、腎髒等身體其它器官,當下要開刀;另一種是大體先放著,一段時間後讓學生解剖。兩種當中,若念佛人要往生極樂世界,可以選擇第二種,就是身體留給醫學院解剖使用。如果當下要捐獻器官,就要考慮你的忍辱心夠不夠?會不會起瞋恨心、痛苦心?一般念佛人可以選擇由醫學院解剖,因爲醫學院解剖不會一斷氣就開刀。
問:一般人都比較重視吃喝玩樂,藉由這些讓自己快樂,因爲人性沒有滿足時,是很難「歇息」的。我們如今學習淨土法門,我認爲先要心性進入「愚」,才能一點一滴朝向「自淨其意」。「人成即佛成」,當人格體尚未進化到這個程度,念佛當中是參有很多雜質,這時人要有純淨的心,其實是蠻困難的,請上人開示。
慧淨法師:我們這個法門是「他力易行道」,又叫做「安樂的法門」,任何罪惡苦惱的凡夫都修得起,所以跟這些沒沖突,沒關系。
就是說,我們在吃喝玩樂、在煩惱當中念佛,心中知道雖然習氣的關系這樣吃喝玩樂,因爲業障的關系而煩惱重重,但是阿彌陀佛不會舍棄我,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凡做得到的盡量做,做不到,就以忏悔心來念佛,不會因此動搖決定往生的信心。心中要有這種了解、相信,那麼自然在念佛當中,就會安穩,不會苦惱。因爲衆生都是貪瞋癡具足、煩惱深重、習氣剛強,要一下子降服、轉化,非常困難。不過重要的是要有慚愧心和忏悔心,就會朝向比較純淨的習慣去追求,慢慢就會轉變。
但對我們來說,這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要說「自淨其意」,是不可能的。否則我們在這裏就好,就不必往生極樂世界了!所以唯有往生極樂淨土,才能「自淨其意」,才能「心淨衆生淨,心淨國土淨」,在這裏只能相對,沒辦法絕對。
所以念佛人要有「機」的深信,深信自己始終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但因爲有這句名號,有阿彌陀佛的力量做我們的增上緣,給我們依靠,所以不因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而苦惱,從此所過的生活,是安穩、喜樂的生活;是慚愧、忏悔的生活;同時也是感恩、謙和的生活。
感阿彌陀佛的恩,柔軟自己的心腸來體貼他人,這就是我們宗風俗谛所講的:「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過這種念佛的生活。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南無阿彌陀佛!
(講于2006年9月23日)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