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P3

  ..续本文上一页 有一晚四更(一点到三点之间),一道光芒突然射到法照大师身上,法照大师循着这道光往前走,来到一个地方,看到两位童子,据说就是善财童子与难陀童子,在此等候法照大师。两位童子引导他进入一个寺院,寺院写着五个大字──「大圣竹林寺」,原来这就是钵所显现的境界。

   寺院为诸宝所庄严,树也是七宝行树。法照大师进入寺院后又登入讲堂,果然看到文殊菩萨在讲堂西边,普贤菩萨在东边,都坐在狮子座上,周围有无数菩萨围绕,而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正对这些围绕的菩萨大众说法。

   法照大师恭敬来到两位菩萨面前,虔敬顶礼,并请两位菩萨为他开示。

   法照大师问:「末法时代众生,距离释尊在世期间已经很遥远了,智识浅薄、根器下劣、业障深重、烦恼炽盛,本来具足的清净佛性,无法显露出来,而佛法如大海广阔无边,不知其中有何佛法,适合这种根基?不知修那种法门,容易达到成佛的境界?」

   文殊菩萨首先开示说:「你要修习念佛法门。唯有念佛法门,才适合末法时代;一切修行法门中,没有比念佛及供养三宝更殊胜的。如果这样做,自然能快速圆满,成就福慧双修。我文殊师利在过去世中,就是因为念佛、供养三宝的缘故,才能成就佛的智慧。所以你应该知道,一切诸法波罗密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诸佛,都是从念佛成就的。故知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

   法照大师再问:「如何念佛?」

   文殊师利菩萨开示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彼佛说法愿力不可思议。你要念念不舍,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永不退转,快速成佛。」

   说完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时伸出金色的手,摸法照大师的头顶,授记说:「你因念佛之故,不久就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子,期望快速成佛,没有比念佛更好的,只要一心念佛,自然能快速证得无上菩提。」

   法照大师得到两位菩萨摩顶授记,以及这么微妙的开示后,踊跃欢喜,再三顶礼,告辞出了讲堂。

   两位童子又亲送他走出寺院,他回头一看,寺院已经不见了!法照大师就在一堆石头上做记号,后来发心在此建「大圣竹林寺」,并将这一段经历写下来,流传后世。

   法照大师此后即专修净土法门,专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后人因此尊法照大师为净土宗第四位祖师。

  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

   由此我们知道,净土念佛往生的法门,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是诸佛本怀,为诸佛所弘扬、劝信、护念、保留。净土念佛往生的法门,也是菩萨发愿往生,菩萨劝导众生深信专念,求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文殊菩萨说,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经典中说,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这意思是说,不论阿弥陀佛或念佛法门,都是所有法门之中,最尊第一,殊胜无比。而且这个法门简单轻易,人人可修,人人可证,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成就的法门。

  华严奥藏 法华密髓 尽在念佛

   明朝末年,有位高僧「蕅益大师」,写了一部解释《阿弥陀经》的书,叫做《阿弥陀经要解》。

   书中他赞叹这个法门说: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

   意思是说,这个法门是《华严经》的目的,《华严经》深奥之处。因为不论八十部华严或四十部华严,菁华就在最后的〈普贤菩萨行愿品〉,目的就是要引导华严会上诸菩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华严经之目的,华严经深奥之处。

   《法华经》也说,依此经修习,临终也能往生极乐世界莲花之上,诸佛菩萨围绕,花开见佛,见佛成佛。这样说来,《法华经》二十八品,最秘密、精髓之处,也是往生极乐世界。不过依《法华经》的方法修习,想往生极乐世界,终属「难行道」,我们凡夫做不到,那是菩萨的境界。我们只要念佛,也可以达到《法华经》的目的。

   所以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就是在念佛,这个法门为「一切诸佛之心要」。心要,就是最重要的、主要的宗旨之所在,也就是一切诸佛的目的,就是弘扬念佛、劝导念佛。「菩萨万行之司南」,就是说菩萨广行六度万行的目标,就是成佛,而念佛就可达到菩萨六度万行、自利利人的目的。

   因此有一句话说:

  诸经所赞,多在弥陀,一代圣教,结归念佛。

   「诸经」就是三藏十二部,所赞叹、护持的,大部分都在说净土法门;「一代圣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经教,其结论、归宿,就是在念佛。

   接下来大家有什么问题?

   問:请问上人,人往生想做「大体老师」,但不知会不会影响往生西方净土的路?

   慧净法师:捐献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断气时捐出心脏、肾脏等身体其它器官,当下要开刀;另一种是大体先放着,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解剖。两种当中,若念佛人要往生极乐世界,可以选择第二种,就是身体留给医学院解剖使用。如果当下要捐献器官,就要考虑你的忍辱心够不够?会不会起瞋恨心、痛苦心?一般念佛人可以选择由医学院解剖,因为医学院解剖不会一断气就开刀。

   問:一般人都比较重视吃喝玩乐,藉由这些让自己快乐,因为人性没有满足时,是很难「歇息」的。我们如今学习净土法门,我认为先要心性进入「愚」,才能一点一滴朝向「自净其意」。「人成即佛成」,当人格体尚未进化到这个程度,念佛当中是参有很多杂质,这时人要有纯净的心,其实是蛮困难的,请上人开示。

   慧净法师:我们这个法门是「他力易行道」,又叫做「安乐的法门」,任何罪恶苦恼的凡夫都修得起,所以跟这些没冲突,没关系。

   就是说,我们在吃喝玩乐、在烦恼当中念佛,心中知道虽然习气的关系这样吃喝玩乐,因为业障的关系而烦恼重重,但是阿弥陀佛不会舍弃我,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凡做得到的尽量做,做不到,就以忏悔心来念佛,不会因此动摇决定往生的信心。心中要有这种了解、相信,那么自然在念佛当中,就会安稳,不会苦恼。因为众生都是贪瞋痴具足、烦恼深重、习气刚强,要一下子降服、转化,非常困难。不过重要的是要有惭愧心和忏悔心,就会朝向比较纯净的习惯去追求,慢慢就会转变。

   但对我们来说,这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要说「自净其意」,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在这里就好,就不必往生极乐世界了!所以唯有往生极乐净土,才能「自净其意」,才能「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在这里只能相对,没办法绝对。

   所以念佛人要有「机」的深信,深信自己始终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但因为有这句名号,有阿弥陀佛的力量做我们的增上缘,给我们依靠,所以不因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而苦恼,从此所过的生活,是安稳、喜乐的生活;是惭愧、忏悔的生活;同时也是感恩、谦和的生活。

   感阿弥陀佛的恩,柔软自己的心肠来体贴他人,这就是我们宗风俗谛所讲的:「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过这种念佛的生活。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讲于2006年9月23日)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念佛方能消宿业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