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来
我们做个譬喻,就如一间房子已经黑暗了百千万亿年,人们会想:这房子如果要光明,应该也需要很久很久的时间。岂知电灯开关一按,千万年的黑暗即刻大现为光明;或者窗户一开,阳光照进来,黑暗立即消失。当下明来暗去,暗去明来,为什么?因为黑暗虚假,而光明是真实的,再多的虚假,也无法与丝毫的真实做比较。
又譬如有间很大的仓库,里面放很多万元大钞,这样仓库里的钱是不是很多?但是这整间屋子里的钱,竟然不及我们身上的这张万元钞票,为什么?因为我们身上这张是真钞,而仓库里的钱都是假钞。
以上譬喻,就是说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所做的业,皆是虚假,唯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真实的。
为何我们所做的业都是虚假?因为诸法无常、无我、空性,既然如此,我们万古以来身口意所造善恶之业,皆是无常、皆是无我、皆是空性,真实、永恒不变的,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是从阿弥陀佛清净不变真如佛性所显现,所以万古不变。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尽未来世,也是如此。
所以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名号,领受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自然可以消除我们生生世世以来黑暗的业障,使我们当生离开娑婆业报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显现自我真如的佛性。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然因贪瞋痴而造业造罪,不过佛性并未消失,也永远不会消失。
我们下地狱,佛性也随我们下地狱;我们上天堂,佛性也跟随我们上天堂。我们的佛性跟随我们起起落落、出出入入,永远不离开过我们。佛性只是受到虚假的贪瞋痴的业所覆盖,未能显现,一到极乐世界,无明黑暗的业障,实时消散,当下佛性的光明立即显现。
所以说,明来暗去,暗去明来。是当下当时,不必经过几日、几年、几世、几劫,是一剎那,光明一现,黑暗就消除,不论黑暗已经盘据了百年、千年、万年。
千岁闇室 光若暂至 即便明朗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上卷最末,形容说:
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意思是说,众生累劫累世以来,都曾犯五逆十恶谤法之罪,但只要今生一向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不舍,甚至今生今世没遇佛缘念佛,临终时只念了十念,甚至只念了一念,当下离开六道生死轮回的黑暗,往生极乐世界,显现光明。
「光若暂至」的「光」,就是比喻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暂至」就是说念十念、一念的佛号,或一辈子,不是长时长劫的时间所累积;「即便明朗」,就是当生脱离轮回,往生极乐,罪业黑暗,不因生生世世、千生万劫的累积,而不能当生消除,并不是这样。
所以,这几句形容得很好,文句也很美妙,但要能领会其意,囫囵吞枣,就体会不出它的滋味。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弥陀本愿就是诸佛的本怀,诸佛劝信、诸佛称扬、而且是诸佛护念。也就是说,这个法门是诸佛本怀,也是诸佛所保护,没使它失传。凡是念佛的人,也是诸佛保护、诸佛怀念,永远不会忘记、不会舍离的。这种利益,唯有佛才看得到,了解得来,赞叹得起。
所以《阿弥陀经》说: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释迦牟尼佛以佛的智慧,才能看到这种利益,讲出这个法门,给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听。
世尊进一步又说: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祇园精舍,讲不可思议功德利益时,当下十方诸佛一时出现,同开金口,赞叹释迦牟尼佛讲这法门,十方诸佛都出来证明,劝信十方众生。
因此释迦牟尼佛说: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所以这个法门的经教,是一切诸佛的本怀,是一切诸佛所护念、一切诸佛所劝信、一切诸佛所称赞。
经道灭尽 特留此经
弥陀本愿是诸佛本怀、诸佛劝信、诸佛称扬、诸佛护念,当然也是诸佛特留。特留就是说,佛法分三个时期:「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后,就是法灭期间。所有经教在此世间失传,叫做「法灭」。就是自《楞严经》开始消失,其它不管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所有佛法的经典教理,通通消失。没有佛教就没有三宝,没有五戒、十善、人天因果之法,这叫做「法灭时代」。
但即使法灭来临,佛也要以其神通力,维持净土法门的经典,不使在此世间消失。为什么?因为唯有这个法门,才可以救度十方众生,是一切众生的光明、希望;这个法门失传,宇宙就没有光明,众生就没有希望。因此,十方诸佛出现世间,大慈大悲,即使所有经教失传,此法也要留存在世间。
阿弥陀佛的本愿,要救度我们离开三界火宅,现在如果不冲过这个大火,听闻此法门,将来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也必定受三千大千世界的地狱之火所灼烧。为一劳永逸解脱轮回,为了快速成佛,再怎么辛苦,也堪付出。
文殊菩萨〈发愿偈〉
这个法门,是大菩萨所修的法门;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大菩萨发愿要往生的世界。菩萨无量无边,位阶最高的菩萨是等觉菩萨,而其中最有名的,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当然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非常有名,但这两位菩萨已经往生极乐世界,而文殊、普贤菩萨,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在《观佛三昧经》里,释迦牟尼佛赞叹文殊菩萨,为文殊菩萨授记──将来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文殊菩萨在这部经里,也流露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情。
文殊菩萨〈发愿偈〉说:
愿我临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剎。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普贤菩萨〈发愿偈〉
普贤菩萨也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不但自己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引导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菩萨,一齐往生极乐世界,快速圆满菩提愿行。
普贤菩萨「发愿偈」说: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
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身旁胁侍,两位菩萨的最终目的是往生极乐世界,何况我们凡夫,怎能不求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个法门是,上上根不超越,下下根也包含。
观世音菩萨摩顶授记 慧日法师弘扬净土
唐代有位法师受皇帝封为国师,称「慈愍国师」。之前,他曾前往印度取经,当时的法名是「慧日法师」。
他到印度参拜释迦牟尼佛的圣地,并寻求梵文经典,带回中国翻译弘扬。他来回印度,大约经历了十八年时间,其间翻山涉水、忍饥受冻,可谓备极艰辛。慧日法师心中因此有一种体悟:「娑婆世界究竟是痛苦的世界。」从而对世间产生很深的厌离,希望今生永远脱离轮回之苦。
到底有什么世界纯粹安乐,没有任何身、心的痛苦?有什么修行法门,可以快速成佛、面见佛?慧日法师每到一个地方参访,都会问这个问题。
当时通达经律论的三藏法师,一致向他推荐「净土法门」,说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达到这个愿望。慧日法师听了踊跃欢喜,开始用心思考与奉行净土法门。
他即将回国时,经过当时在印度北边的健驮罗国,那是弘扬佛教的国家。这个国家王城东北方有座大山,山上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圣像,传说非常灵验,凡来此祈求,往往能够看到观世音菩萨现身,为他开示。
慧日法师来到这里,七天不吃不睡,顶礼祈祷,希望观世音菩萨现身指导他,今生可快速成佛,当生成就的法门。果然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在第七天晚上,观世音菩萨突然显现空中,金光闪耀,有一丈多高,坐在七宝莲花上面,向慧日法师开示、安慰,并伸手摩顶授记。
观世音菩萨开示说:「你愿心很大,非常令人赞叹。你想弘扬佛法,自利利他,唯有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心发愿,愿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不但能见到阿弥陀佛,也会见到我,可得无上利益。当知净土法门超过其它法门,是任何法门中最殊胜、最简易的法门。」说完这些话后,观世音菩萨就在空中消失。
七天没有吃睡的慧日法师,原本身心很疲累,经过观世音菩萨伸手摸顶、光明照耀,又对他开示后,慧日法师顿然感到无比振奋,身心疲累豁然消除。
回到长安城,此后慧日法师翻译经典,一生弘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由于慧日法师很有智慧、学问、修持,弘扬这个法门,利益了当时很多的众生,因此唐朝皇帝就拜他为国师,称为「慈愍三藏法师」。
净土宗第四祖──法照大师的念佛因缘
另外,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亦曾劝导法照大师往生极乐世界。
法照大师也是唐代高僧,因其思想与行持,皆与善导大师相似,后人认为他是善导大师再来示现的,所以尊称他「后善导」。
法照大师出家不久,有次在他心很寂静的时候,看到自己的钵显现一种圣境:高山中有间寺院,写着「大圣竹林寺」五个大字。寺院辉煌庄严,金光灿烂,全为七宝所成。近处有花园、树林,也如《阿弥陀经》所说:「黄金为地、众宝殿堂、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的境界。法照大师很感动、很惊奇,他想:这应该是在娑婆世界,但到底在什么地方?他向前辈请教,人家听他的描述后,告诉他这应该是在五台山文殊菩萨所显化的地方。法照大师就到五台山寻访这个圣境,暂住五台山佛光寺。
…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