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來
我們做個譬喻,就如一間房子已經黑暗了百千萬億年,人們會想:這房子如果要光明,應該也需要很久很久的時間。豈知電燈開關一按,千萬年的黑暗即刻大現爲光明;或者窗戶一開,陽光照進來,黑暗立即消失。當下明來暗去,暗去明來,爲什麼?因爲黑暗虛假,而光明是真實的,再多的虛假,也無法與絲毫的真實做比較。
又譬如有間很大的倉庫,裏面放很多萬元大鈔,這樣倉庫裏的錢是不是很多?但是這整間屋子裏的錢,竟然不及我們身上的這張萬元鈔票,爲什麼?因爲我們身上這張是真鈔,而倉庫裏的錢都是假鈔。
以上譬喻,就是說我們生生世世以來所做的業,皆是虛假,唯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真實的。
爲何我們所做的業都是虛假?因爲諸法無常、無我、空性,既然如此,我們萬古以來身口意所造善惡之業,皆是無常、皆是無我、皆是空性,真實、永恒不變的,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從阿彌陀佛清淨不變真如佛性所顯現,所以萬古不變。過去如此,現在如此,盡未來世,也是如此。
所以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名號,領受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自然可以消除我們生生世世以來黑暗的業障,使我們當生離開娑婆業報輪回,往生極樂世界,顯現自我真如的佛性。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雖然因貪瞋癡而造業造罪,不過佛性並未消失,也永遠不會消失。
我們下地獄,佛性也隨我們下地獄;我們上天堂,佛性也跟隨我們上天堂。我們的佛性跟隨我們起起落落、出出入入,永遠不離開過我們。佛性只是受到虛假的貪瞋癡的業所覆蓋,未能顯現,一到極樂世界,無明黑暗的業障,實時消散,當下佛性的光明立即顯現。
所以說,明來暗去,暗去明來。是當下當時,不必經過幾日、幾年、幾世、幾劫,是一剎那,光明一現,黑暗就消除,不論黑暗已經盤據了百年、千年、萬年。
千歲闇室 光若暫至 即便明朗
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上卷最末,形容說:
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
意思是說,衆生累劫累世以來,都曾犯五逆十惡謗法之罪,但只要今生一向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不舍,甚至今生今世沒遇佛緣念佛,臨終時只念了十念,甚至只念了一念,當下離開六道生死輪回的黑暗,往生極樂世界,顯現光明。
「光若暫至」的「光」,就是比喻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暫至」就是說念十念、一念的佛號,或一輩子,不是長時長劫的時間所累積;「即便明朗」,就是當生脫離輪回,往生極樂,罪業黑暗,不因生生世世、千生萬劫的累積,而不能當生消除,並不是這樣。
所以,這幾句形容得很好,文句也很美妙,但要能領會其意,囫囵吞棗,就體會不出它的滋味。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彌陀本願就是諸佛的本懷,諸佛勸信、諸佛稱揚、而且是諸佛護念。也就是說,這個法門是諸佛本懷,也是諸佛所保護,沒使它失傳。凡是念佛的人,也是諸佛保護、諸佛懷念,永遠不會忘記、不會舍離的。這種利益,唯有佛才看得到,了解得來,贊歎得起。
所以《阿彌陀經》說: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釋迦牟尼佛以佛的智慧,才能看到這種利益,講出這個法門,給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聽。
世尊進一步又說:
舍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祇園精舍,講不可思議功德利益時,當下十方諸佛一時出現,同開金口,贊歎釋迦牟尼佛講這法門,十方諸佛都出來證明,勸信十方衆生。
因此釋迦牟尼佛說: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所以這個法門的經教,是一切諸佛的本懷,是一切諸佛所護念、一切諸佛所勸信、一切諸佛所稱贊。
經道滅盡 特留此經
彌陀本願是諸佛本懷、諸佛勸信、諸佛稱揚、諸佛護念,當然也是諸佛特留。特留就是說,佛法分叁個時期:「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後,就是法滅期間。所有經教在此世間失傳,叫做「法滅」。就是自《楞嚴經》開始消失,其它不管大乘、小乘、顯教、密教,所有佛法的經典教理,通通消失。沒有佛教就沒有叁寶,沒有五戒、十善、人天因果之法,這叫做「法滅時代」。
但即使法滅來臨,佛也要以其神通力,維持淨土法門的經典,不使在此世間消失。爲什麼?因爲唯有這個法門,才可以救度十方衆生,是一切衆生的光明、希望;這個法門失傳,宇宙就沒有光明,衆生就沒有希望。因此,十方諸佛出現世間,大慈大悲,即使所有經教失傳,此法也要留存在世間。
阿彌陀佛的本願,要救度我們離開叁界火宅,現在如果不沖過這個大火,聽聞此法門,將來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也必定受叁千大千世界的地獄之火所灼燒。爲一勞永逸解脫輪回,爲了快速成佛,再怎麼辛苦,也堪付出。
文殊菩薩〈發願偈〉
這個法門,是大菩薩所修的法門;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大菩薩發願要往生的世界。菩薩無量無邊,位階最高的菩薩是等覺菩薩,而其中最有名的,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當然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非常有名,但這兩位菩薩已經往生極樂世界,而文殊、普賢菩薩,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在《觀佛叁昧經》裏,釋迦牟尼佛贊歎文殊菩薩,爲文殊菩薩授記──將來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文殊菩薩在這部經裏,也流露出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心情。
文殊菩薩〈發願偈〉說:
願我臨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
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普賢菩薩〈發願偈〉
普賢菩薩也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不但自己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也引導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菩薩,一齊往生極樂世界,快速圓滿菩提願行。
普賢菩薩「發願偈」說: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是釋迦牟尼佛身旁脅侍,兩位菩薩的最終目的是往生極樂世界,何況我們凡夫,怎能不求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個法門是,上上根不超越,下下根也包含。
觀世音菩薩摩頂授記 慧日法師弘揚淨土
唐代有位法師受皇帝封爲國師,稱「慈愍國師」。之前,他曾前往印度取經,當時的法名是「慧日法師」。
他到印度參拜釋迦牟尼佛的聖地,並尋求梵文經典,帶回中國翻譯弘揚。他來回印度,大約經曆了十八年時間,其間翻山涉水、忍饑受凍,可謂備極艱辛。慧日法師心中因此有一種體悟:「娑婆世界究竟是痛苦的世界。」從而對世間産生很深的厭離,希望今生永遠脫離輪回之苦。
到底有什麼世界純粹安樂,沒有任何身、心的痛苦?有什麼修行法門,可以快速成佛、面見佛?慧日法師每到一個地方參訪,都會問這個問題。
當時通達經律論的叁藏法師,一致向他推薦「淨土法門」,說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就可以達到這個願望。慧日法師聽了踴躍歡喜,開始用心思考與奉行淨土法門。
他即將回國時,經過當時在印度北邊的健馱羅國,那是弘揚佛教的國家。這個國家王城東北方有座大山,山上有一尊觀世音菩薩聖像,傳說非常靈驗,凡來此祈求,往往能夠看到觀世音菩薩現身,爲他開示。
慧日法師來到這裏,七天不吃不睡,頂禮祈禱,希望觀世音菩薩現身指導他,今生可快速成佛,當生成就的法門。果然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在第七天晚上,觀世音菩薩突然顯現空中,金光閃耀,有一丈多高,坐在七寶蓮花上面,向慧日法師開示、安慰,並伸手摩頂授記。
觀世音菩薩開示說:「你願心很大,非常令人贊歎。你想弘揚佛法,自利利他,唯有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心發願,願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不但能見到阿彌陀佛,也會見到我,可得無上利益。當知淨土法門超過其它法門,是任何法門中最殊勝、最簡易的法門。」說完這些話後,觀世音菩薩就在空中消失。
七天沒有吃睡的慧日法師,原本身心很疲累,經過觀世音菩薩伸手摸頂、光明照耀,又對他開示後,慧日法師頓然感到無比振奮,身心疲累豁然消除。
回到長安城,此後慧日法師翻譯經典,一生弘揚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
由于慧日法師很有智慧、學問、修持,弘揚這個法門,利益了當時很多的衆生,因此唐朝皇帝就拜他爲國師,稱爲「慈愍叁藏法師」。
淨土宗第四祖──法照大師的念佛因緣
另外,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亦曾勸導法照大師往生極樂世界。
法照大師也是唐代高僧,因其思想與行持,皆與善導大師相似,後人認爲他是善導大師再來示現的,所以尊稱他「後善導」。
法照大師出家不久,有次在他心很寂靜的時候,看到自己的缽顯現一種聖境:高山中有間寺院,寫著「大聖竹林寺」五個大字。寺院輝煌莊嚴,金光燦爛,全爲七寶所成。近處有花園、樹林,也如《阿彌陀經》所說:「黃金爲地、衆寶殿堂、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的境界。法照大師很感動、很驚奇,他想:這應該是在娑婆世界,但到底在什麼地方?他向前輩請教,人家聽他的描述後,告訴他這應該是在五臺山文殊菩薩所顯化的地方。法照大師就到五臺山尋訪這個聖境,暫住五臺山佛光寺。
…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