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P3

  ..續本文上一頁論,認爲這個夢不准,因爲信願法師不認識他們,也沒見過面,不可能請他來助念。然而事實是,她媽媽往生那天早上,她照常打電話給我,我也答應馬上趕過去。在准備當中我發覺可能會耽誤其它的事情,所以馬上就打電話給臺中信願法師,他就約了幾個蓮友開車走北二高趕過去。事後她感覺不可思議,也非常贊歎。

   第叁件感應事迹發生在她兒子身上。自從媽媽回房之後,兒子每晚都睡在媽媽的房間,隨時照顧她。五月五日那晚他看到西方叁聖出現,當時心想:本來我們都在念佛,看到佛菩薩也是自然的。怎知睡夢中聽到有聲音告訴他:媽媽往生了!醒來真的媽媽已經安詳斷氣,而且時間正好十二點多。

   蓮友的母親能夠再活一個月,可說跟我們念佛這種聲調有關。我們念的這種調子,清楚有力,能夠提起精神,你們有這種感覺嗎?這種聲調凡是聽過的人,不管在家衆、出家衆,一開始就會感覺很能攝心、很清楚,不管老參或初學都念得來。尤其是一支引罄就能引導全場,方法很簡單,不一定要出家衆才能引導唱念。

  虎尾智覺寺觀摩書院念佛

   這個月八月初六(農曆七月初叁),是大勢至菩薩誕生紀念日,虎尾智覺寺從這天起,開始依照我們淨宗書院念佛的方式,每天早上九點念到十一點半,八月初六那天也請我去那邊開示。

   智覺寺有兩位尼師曾經來書院挂單,觀摩我們的念佛方式。最近他們跟我聯絡說,這段期間以來,每天念佛人數大約叁十人左右,最少也有二十五人,若逢星期六、日人更多,大約五十多人。他們感覺以我們這種方式念佛,既整齊統一,也容易使人寂靜,在寂靜當中有法喜,所以愈念愈愛念。

   十一點半念完佛,多數人都留下來吃便當,寺裏面每天安排兩位蓮友煮便當,兩人一組,七天輪流一遍。每天大約煮叁十五個便當,開銷只有一千元左右,全部由寺院支出。便當色香味俱全,很營養。如果沒吃完,就給寺院中圖書館裏看書的人或其它人吃。

  念佛十念記數 妄想雜念減少

   我們在書院團體念佛,念一遍「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四拍,大概四秒鍾,若是個人在家念,六字叁拍就可以了。念快念慢,隨個人的心情跟速度,平常行住坐臥、時處諸緣,都這樣念。當然要久念而不累,就用金剛念,念在嘴裏;睡時念「阿彌陀佛」四字即可,念在心內。

   邊念邊妄想、邊妄想邊念,這是很自然的。若要比較沒妄想,就以十念計數,當然十念記數不會完全沒妄想,只是妄想不會那麼粗雜。初學者念佛不可能沒妄想,因爲我們的心就是妄想雜念,這是很自然的,除非阿羅漢以上,心才是清淨的。凡夫一定有妄想雜念,平常不察覺,靜坐、念佛的時候才發現。所以,並不是在念佛的時候才妄想特別多,而是平時沒有發覺的關系。

   當然有心好好培養,用十念記數的方式,經過幾年之後,粗的妄想就會減少,漸漸就能夠體會寂靜的心性。念佛用十念記數,每一念中間若是沒有妄想雜念,一開始身心會忽然輕松下來,容易哈氣、流眼淚、打嗝,因爲一旦身心放松,氣血自然流動,所以這是好現象。

   有了寂靜的體會,氣質就會改變。怎樣改變呢?遇到逆境,比較不會不平不滿,因爲第六意識有清靜的體會,阿賴耶識就儲存有清淨的種子,自然會流露出清淨的心性,就會比較看得開,凡事比較不計較、不執著,比較不會鑽牛角尖、有情緒,比較理性、平和;人的氣質改變,當然個性、行爲、命運都會改變。

   講到這裏,現在讓大家發問,在座有什麼問題嗎?

   問:有人說,往生要有定功,是這樣嗎?

   答:我們念佛完全都靠阿彌陀佛,不靠我們。往生是阿彌陀佛來接我們,所以我們只要負責現在的念佛。有定力沒定力,或定的深淺都不管,有定力是靠阿彌陀佛,沒定力也是靠阿彌陀佛。臨終是靠阿彌陀佛接我們去極樂世界,不是靠我們的定力去極樂世界。臨終的時候,不管是身體病痛或昏迷,或某種突發的災難,如果需要定力,在那種情形下如何往生?若是阿彌陀佛的條件是要救度有定力、臨終有功夫的人,那到底有幾個人能往生呢?救度十方衆生,是阿彌陀佛以五劫的時間詳細思考好的,任何可能産生的問題,阿彌陀佛都考慮過了!而且阿彌陀佛叁明六通具足,這個念佛的人是怎樣的業力,怎樣的命運,臨終會遭受怎樣的境遇,阿彌陀佛那有不知?阿彌陀佛都知道。

   阿彌陀佛不失時也不失約,也不會放棄,阿彌陀佛的力量具足。所以,我們現在的責任就是念佛。

   我們這個法門叫做「他力法門」。這個「他」,唯指阿彌陀佛的力量,並非指其它諸佛菩薩。

   他力他力,完全靠他力,而且是絕對靠他力,純粹靠他力。

   意思就是說,我們往生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現世的消災免難、增福延壽,也是靠南無阿彌陀佛;甚至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成佛,也是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叫做絕對他力、純粹他力,不靠我們本身的功行。所以從生前以至往生極樂世界以後,通通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爲什麼?因爲所有功德,通通在「南無阿彌陀佛」裏面,所以這句佛號也叫做「萬德洪名」。這個「萬」,不是數目百千萬的萬,而是具足、充滿、超越的意思。這句名號具足、充滿成佛的功德,所以叫做萬德洪名。

   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只要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在極樂世界成佛,也是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隨個人的根機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要在念佛以外去靠其它的功行。

   雖然念佛以外我們有其它功行,比如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敦倫盡分,去惡行善,這種世間善的功德,或者修其它禅定功夫,但這對往生來講沒有增加,我們不靠這個,也不回向這個,因爲往生功能,萬德洪名完全具足。

   法照大師說:

  成佛不勞諸善業,華臺端坐念彌陀。

   意思就是說,成佛不必假藉其它六度萬行,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這個法門是「平生業成」的法門,現在已經給阿彌陀佛救起來,現在已經往生決定,現在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聖衆之一,已經不是六道輪回的凡夫,所以不用顧慮念佛念好念壞,臨終時是好現象或壞現象,不講這個。若講這個就是自力聖道的法門,回向往生極樂,才講這個,這樣了解嗎?

   所以這個法門稱爲簡單又殊勝,就是在這個地方。勝易勝易,殊勝容易。容易是說每個人都做得到,念得來;殊勝就是說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因爲所有的功能都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裏面。

   所以昙鸾大師就說: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意思就是說,凡往生極樂世界及到極樂世界之後成佛,都靠這句佛號,不靠我們的功夫。

   問:聽說我們念佛的時候,大聲念見大佛,小聲念見小佛,金剛念的話這樣是不是就見不到了?

   答:我們不能只了解表象,要體會它的內涵。大佛這尊佛是什麼佛?是阿彌陀佛,小佛這尊佛也是阿彌陀佛,不管大小都不離開阿彌陀佛,只是隨機應現而已。而且所謂大聲、小聲,重要的是心的虔誠與否,心如果很虔誠,就是無聲,他的心跟阿彌陀佛感應的程度,也是很直接、很強的,是充滿整個宇宙的。否則雖然大聲,但並不虔誠,也不專心,對阿彌陀佛也沒有充分的信任,沒有充分的願生極樂世界,你想這樣阿彌陀佛跟他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所謂「誠于中必形于外」,就是說有什麼樣的心,自然就會表現怎樣的言語行爲。主要是看他的心夠不夠虔誠,如果很虔誠,見到的都是大佛,而且是充滿宇宙的。因爲有的啞巴或氣力不夠的人,雖然念不出聲,卻並不因此就失去他的虔誠。

   有一則感應事迹。一位師父到美國弘法,法會結束時,有位美國聽衆特別對法師說:「我是學神通的人,我看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口中都會現一道光明;有誠心的人,所現的光明很大,大到幾乎能把整個地球都包起來;缺乏誠心的人,所現的光明就很微小,噗一下、噗一下,微弱的光而已。」可見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並不只是指聲音的大小。

   問:我們要怎樣把自己的心慢慢調整到單純的境界,真正進入守愚念佛、無诤念佛?

   答: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原則跟技術。原則上我們就是「機法兩種深信」:

   深信機──我們是怎樣的根機呢?我們五戒不清淨,十善做不到,來生決定無法出世做人,只能在叁惡道裏輪回。要脫離叁界六道,需要四谛成就,十二因緣成就,六度萬行成就,那更加不可能。我們決定墮落叁惡道,生生世世都在輪回,非常可怕。何況我們檢討自己的心,除了貪瞋癡,除了妄想雜念,除了不平、不滿、嫉妒、計較以外,那有什麼心呢?我們就是這種衆生。我們要有這樣的深信,這個就是「機深信」。

   法深信──就是對阿彌陀佛救度衆生的信心、信仰和依靠。知道阿彌陀佛就是本願成就的佛,祂的願就是爲了救度這樣的衆生,因此四十八願所成就的佛,就是爲了要救度這種衆生的佛。所以,「法深信」就是深信阿彌陀佛絕對救度的願力,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是被彌陀的願力所救度。

   就技術上來講,我們這樣的稱名念佛最單純,但要了解其中的道理,否則沒辦法保持長久,中途會變化。

   了解什麼道理呢?仍然不離開「機法兩種深信」──知道阿彌陀佛救度的這個法當中,名號已具足往生,直到極樂世界成佛,都在稱名念佛裏面,完全不用其它的方便或修行。就如同善導大師的結論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定善」「散善」的功行,以及平生所說的定善、散善、六度萬行,雖然都有他的利益,但就往生而言,以阿彌陀佛的本願來講,其心意是希望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一向」,就是說你要追求現世的消災免難,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往生極樂世界,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要快速成佛,也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任何情形之下,都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叫做「一向」。

   對這個道理有深徹了解,自然就不會改變,自然就會單純不會複雜,自然就會守愚念佛,自然就不會好奇、好巧、好玄、好妙。所以在《書信集》裏面,我就有強調我們這個法門,最怕好奇迹、好玄妙,不僅會偏失,沒有正知正見,甚至會走火入魔。

   我們宗風說:「不尚體驗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實化,不求高深而平常化。」就是說我們這個法門從現在到成佛,很簡單、很容易、很單純、很不複雜,是大家都做得到的;若是追求複雜、不平凡,這樣會失去這個法門的利益。

   所以就把自己當成愚癡的人,就算有智慧、根器高,也要降下看成根器低,什麼都不會,縱然有十八般武藝,也要置于無用武之地。爲什麼?因爲這句名號都具足了!在太陽光之下,如果還能看到蠟燭、日光燈的光亮,表示我們還在黑暗的房間裏面。因爲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所做的善事、所修的行,就微不足道,不堪一提,通通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法然上人說:聖道門的修行,就是以智慧證悟涅槃,而我們淨土門的修行,則是還愚癡往生極樂。「還愚癡」,就是不要將自己的才華、智慧、賢能表現在這個法門,要把自己當成愚癡的人,什麼法都不會修,什麼事情都不知道,我只知道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只會跟老公公、老太婆一樣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參禅悟道是聖道門的修行,至于我們這個法門,每一步都要依照祖師所講的去做,自作聰明可能就會偏失。

   問:上人,阿彌陀佛,我感覺自從信受彌陀的救度之後很安心,對自己的貪瞋癡本來很在意,聽上人說「二河白道」的道理之後,在念佛當中慢慢感覺自己的因緣有在改變,包括自己的個性、脾氣,因爲有這樣的改變,所以對世間、對很多事的看法,也真的比較不在意。不在意之後,感覺順緣愈來愈多,逆緣也慢慢在念佛當中化解,所以我會相信說念一聲佛消萬劫的罪,甚至說生死以來的冤親債主也感覺在念念當中化解。我想請教上人回向的意義,第一就是說對我們在生的人,或生病的人,除了自己念佛之外,是不是也需要大衆幫忙回向;對已經過往的祖先或身邊的人,除了念佛之外,真正回向的意義在那裏,請上人開示。

   答:我們念完佛都會念一首回向偈:「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這並不是說以我們念佛的功德,來回向給阿彌陀佛,請阿彌陀佛到時候來迎接我們。我們是回向給十方法界所有衆生,包括六趣四生叁途,平等無冤親、無親疏的差別。不管有緣無緣,不管跟我們親或不親,我們都平等回向給每一位衆生。因爲我們是大乘法門,大乘就是要利益他人、利益所有衆生。

   「願以此功德」,念佛一定有功德啊!一句有一句的功德,兩句有兩句的功德,句句都是無上的功德。有這個功德能夠回向給十方衆生,所以叫做「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我們這個法門的菩提心,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心,現在共同發起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將來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念佛的人即使沒有特別念回向偈,這樣對祖先、曆代宗親、冤親債主,有回向的功能嗎?有。本來念佛,即使不知、不求,也自然具有超渡祖先、庇蔭子孫的功能,能夠化解冤親債主,是可以不必特別對我們的祖先、子孫回向的。但因爲我們是大乘法門,我們的心願無量,就以這短短的一首「回向偈」,將心願表達出來。簡單回答到這裏。

  南無阿彌陀佛!

  (2006年8月26日)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