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變它。
金剛也與五大中之水大有關。陰暗、洶湧之水象征嗔的自衛和侵略性,而清澈之水則暗示大圓鏡智的鮮明、精確、清晰的反映。
金剛是白色。嗔是非常粗率、直接的自沖經驗,所以它像一張白紙,很平而不透明。但它也有潛在的明性,能反映出閃亮的映像,此即大圓鏡智。
金剛屬于東方、黎明和冬季。它是冬日之晨,有水晶般的清明,有冰柱般的玲珑剔透。金剛的景象不是空虛或荒涼,而是充滿了各種引人深思的伶俐。有很多事物都能引起觀者的興趣。例如,地面、樹木、植物全有其個別的結冰方式。不同的樹以不同的方式載雪,以不同的方式適應溫度。
金剛是就事物的質地及其相互的關系來處理事物。它對每一事物都依其本身情況加以分析。金剛之智從無遺漏,不會留下任何未探勘的地方或暗角。它有如水之流過平面,把平面完全蓋住而依然透明。
寶跟慢和地有關,所謂地是指堅實之物,如大山、小山、金字塔、建築物等。“我完全安穩了。我就是我。”這是自視甚高的看法,意謂你不敢放松,你不斷加強防禦、構築堡壘。寶也是遍一切處的平等性智。無論你用土蓋屋,或不去碰它,土始終是土,沒有改變。你一點也不會有失敗或受到威脅的感覺。如果你是驕慢的人,你便會覺得失敗的可能經常向你挑戰。在覺心裏,自保的焦慮被轉化爲自他平等之舍。對地的堅實性和安穩性的覺知仍在,但無患失之心。一切都是敞開的、安全的、莊嚴的;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寶屬南方和秋季;它的豐饒和富足象征不斷的布施。水果成熟,自會落地,請人食用。寶具有這種布施性。它有上午中段的甜美和敞開的特質。寶是黃色,與日光同類。金剛似水晶,寶則似黃金、琥珀、番紅花。寶有深度,是真正的地性,不是質地,而金剛則純屬質地,幹硬而不根深。寶是那麼成熟與塵俗,就像一棵倒在地上的巨樹,開始腐爛,遍體生蕈,吸收四周雜草的養分。它是一根圓木,可供動物棲息。它的顔色開始變黃,它的表皮開始剝落,露出豐富實在的內涵。如果你想把這根圓木運走,擺在花園觀賞,那是不可能的,因爲它會破碎,而且太重,無法搬運。
蓮與貪有關;貪是執取性和占有欲。貪的背景含有結合的本能,想要跟什麼東西合爲一體。但貪也有歇斯底裏症和神經質;它漠視真正的結合,而想以占有的方式來結合。貪自會弄巧成拙,難以達到目的。貪的智面是妙觀察智。妙觀察智能令你正確清晰地看出“彼”和“此”的特性。換言之,溝通于是發生。如果你要跟某人溝通,你不僅要重視溝通的方法,也要尊重對方的存在。妙觀察智能認知結合的實相,而結合的實相完全不同于那爲求自保而劃分“彼”、“此”的二元對立。具有烈火之焚毀性的貪,被轉化爲能藉溝通而結合之智。無論在精神上或物質上,你都有可能陷入貪得之欲。你想要得到的可能是你沒有能力擁有的。你被那件東西的異國風味所迷,以致不見周遭的世界。你完全爲貪欲所縛,從而自會産生愚癡和無明。這種貪欲中的無明,在妙觀察智中被超越了。
蓮屬西方和紅色。紅色在諸色當中最爲突出,非常刺激,引你接近。它也與五大中之火大有關。在惑境裏,火對其攫取、焚燒、毀滅的東西不加區別。在覺境裏,貪欲的熱惱轉化爲慈悲的熱情。
蓮屬初春。冬季的嚴寒即將因有夏季來臨的希望而緩和。冰開始融解,雪也變得潮濕。蓮與門面關系密切;它沒有堅實或質地感;它純以顔色和魅力爲主,有如晚霞,外觀重于實質。因此,蓮涉及藝術,而不涉及科學或實用。
蓮是通情達理的處所,是野花生長的地方,是最適合動物遊蕩的區域,如高原地帶。它是一塊草地,有著散散落落的滑潤石頭,適合小動物在其間玩耍。
業與煩惱中的嫉妒及五大中的風大有關。不過,用“嫉妒”來形容業性還不夠強,不夠精確。用“絕對偏執”可能比較恰當。你覺得自己不會達成任何目標。你對別人的成就心生嫉妒。你有被抛在後面的感覺,不能忍受看著別人超越你。這種恐懼,這種缺乏自信,屬于風大。風從不同時吹向各方,而只吹向一方。此即偏執或嫉妒的單向看法。
業與成所作智相連。偏執性脫落,而活力、好動和敞開等特質仍在。換言之,風的積極面保留下來,以致你的活動無論伸展到何處都是作全面性的接觸。你的行爲適切,因爲它不再含有神經過敏的驚慌或偏執。它能看出情況本具的種種可能,而自動采取適當的行動。它能達成目標。
業有北方夏季的意味。把業和夏季連在一起的是業的效率,因爲在夏季裏萬物活潑、成長、實踐其功能。無數相互關聯的活動生起:植物、昆蟲、動物等有生命者都在成長。夏季有雷雨和夾雹的暴風雨。你會覺得自己從未有暇安享夏季,因爲老是有什麼東西爲求自保而在動。夏季有點像暮春,但更豐富,因爲它看到萬物都適時成就。業的顔色是青菜和綠草之色,是成長中的活力之色。夏季之業仍在競爭,想要生産,而秋季之寶則信心十足,因爲一切均已成就。業的氣氛是日沒之後、黃昏、薄暮和初夜。
佛與癡有關,具有遍一切處的特質,因其包含所有其余的四種煩惱而隨順之。此癡之中的主動因素是漠視的行爲。漠視是不想看。它只是漠視自己和塞滿自己。你完全放松,漠不關心。你甯願一直昏睡,而不願追求什麼,于是所有其余的四種煩惱也都跟著變得怠情和愚蠢了。
與佛相關之智,是那有如虛空無所不包的法界體性智。癡之遍一切處的特質,仍然保留下來作爲基礎,而此癡中閃爍的疑惑和怠情則被轉化爲智。此智含有極大的活力和知能,貫穿空大以外的其余四大,以及其余四色和四煩惱,使得五智中的其余四智活躍起來。
佛是基,是環境或氧氣,能令其他諸智發揮其功能。佛有沈著、穩固的特質。寶也穩固塵俗,但不如佛那麼愚鈍的塵俗,那麼漠不關心的塵俗。佛太空曠,有些荒涼;那是只剩下營火所用石頭的露螢區。該處有曾久爲人住、而今人去樓空的味道。該處居民並非遇害或被強行驅離,他們只是走了。那裏的氣氛就像美國印地安人曾往過的洞穴一樣,它們令你懷舊,但同時又沒什麼突出的特色。情調非常單調,爲曠野所常有,十分平淡無味。
問:諸佛、本尊、忿怒尊等的肖像及其他象征怎樣跟西藏的修行之道相應?
答:有很多關于西藏聖像的誤解。或許我們該略看一下密教的聖像和象征的結構。有一種與修道模式相關的所謂“上師聖像”,實際上是表示你在受教之前,必須先甘心放下,敞開自己。要想放下,你總得完全認同人生的充實與豐富。此處的放下,不是空性的空諸所有;空諸所有是更高深的體驗。但在修道初期,放下意謂成爲空無一物的容器。它也意味著認同法教的充實與豐富。是故,傳承諸上師都穿戴具有象征意義的華麗僧袍和僧帽,手持寶杖和其他飾品。
其次是與密教修法有關的本尊聖像。諸位本尊分別顯示五智佛不同的活力。本尊被描繪成男性的忿怒尊或女性的空行母;本尊可能是忿怒的,也可能是慈祥的。與忿怒本尊相關的是強迫轉化,躍入智慧及除轉化外無可選擇的情況。那是突破之舉,與狂慧相連。與慈祥本尊相關的是“循序漸進”地轉化,也就是說平息迷惑,令其逐漸消盡。
本尊穿羅刹服,羅刹在印度神話裏是吸血鬼,跟魔王魯達羅(Rudra)有關。此中所含的象征意義是,當魯達羅所象征的無明建立了它的王國時,智即出現,滅其王國,奪其王服及扈從。本尊的服飾象征本尊己轉“我”成“智”。本尊所戴飾有五顆髑髅的寶冠,象征那己轉化爲五智的五種煩惱。此五煩惱未被抛棄,而是被戴在頭上作爲裝飾。而且,本尊手持的叁叉戟有叁頭爲飾:有生氣的頭、幹縮的頭和髑髅。生氣的頭象征強烈的貪欲;幹縮的頭象征嗔恚和堅韌,如堅韌之肉;髑髅象征愚癡。叁叉戟是象征超越此叁煩惱的裝飾品。此外,叁叉戟有叁尖,象征叁種基本的存在原理:空性、活力和顯現性。此叁原理爲佛之叁“身”:法身、報身和化身,本尊所佩戴的飾物——骨飾、蛇和其他——皆與道的不同方面有關。例如,本尊所戴由五十一顆髑髅串成之重,象征超越小乘論部所講的五十一心所。
修密法時,修者認同適合自己個性的某一佛族本尊。例如,如果本尊屬于寶族,他就是黃色,且有表現寶之特色的象征。上師授予你的壇城是何形式,要看你屬于何族,要看你是屬于貪族還是慢族,具有風性還是水性。一般而言,你可以感覺得到某些人有地性或穩固性;某些人有風性,跑來跑去;某些人有暖性,態度似火。上師授你壇城,是要讓你認同自己特有的煩惱,而這些煩惱有轉化爲智的潛能。有時你以諸本尊爲所觀修行觀想。不過,在開始修時,你不是立即觀想本尊,而是先覺知空性,然後再生起面前有本尊之像的感受。接著你誦與那種感受有關的真言。爲了削弱“我”力,你總得把想像出來的本尊和監視你的“我”連在一起。真言即是連接之環。誦過真言後,你將本尊之像化爲與該本尊顔色相應之光。最後你再以覺知空性結束觀想。這種修法的整個觀念,就是不要將諸本尊看作救你的外在之神,而要視之爲你的本性所現。你認同所觀本尊的屬性和顔色,體會真言的聲音,最後開始證悟自己的本性無敵。你與本尊完全成爲一體。
在名爲“摩诃阿提(Maha Ati)”的無上密續中,認同感消退,修者沒入自己的本性,只剩下活力和顔色。在此之前你看破形象與聲音而見其空性。如今你看出色、相、聲的真實面目。這是返回輪回的意思,禅宗以牧牛圖示之:你無人無牛,終于回到世間。
第叁,還有“守護神”的肖像。在認同某一本尊的觀修中,你必須生起一種覺知,以使你能一下子從惑性回歸本性。你需要突來的震撼,隨時提醒你的東西或一種覺悟的特質。象征這種覺知的是現忿怒相的守護神。這種覺知是提醒你的突然一拉。那是忿怒的覺知,因爲它含有跳動在內。此跳需有某種…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密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