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了義明燈 中篇 步上解脫道 脫離輪回海 十二、走向解脫的保證——持戒▪P2

  ..續本文上一頁前來摩頂,所犯戒罪方可悔除。(這很不容易做到,對有些人甚至不可能。)

  當今大德都有主張,現代社會新出現的所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毒品皆在“不飲酒”這一條目中。嚴格說來,香煙也在禁戒之列,因爲其中有能麻醉神經的尼古丁,只是程度輕一點而已。

  修金剛乘者,以修《淨除惡業障礙金剛薩埵百字明咒儀軌》爲最殊勝。

  于“殺、盜、淫、妄”四條居士戒犯重罪(摧毀戒體)者,于其自身還有一個“死戒體”注[8],應如法舍戒,否則,每次犯該條戒目一次,皆獲一次犯戒之罪。受持五戒的居士,破戒摧毀戒體後,經“取相忏”注[9],可得清淨,然後還可重新受戒、得戒。

  關于犯戒和忏悔的教律很複雜,這裏因篇幅限製,只作簡單介紹。有心了解戒律者,請閱讀相關的律學經典,最好向持戒清淨的比丘(比丘尼)請求開示。 (五)受戒和持戒之功德

  《華嚴經》雲:“戒是無上菩提本”。菩提是一切佛之法教的宗旨。而戒是菩提之本,可以說,戒律就是圓證菩提佛果的護照。受戒持戒有著殊勝的功德。下面簡述之。

  (1)從現實的角度講,受戒持戒給人一個強有力的約束,杜絕了惡行,也避免了惡行帶來的惡果,也便沒有了惡果給人造成的身心痛苦。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家有妻子的男人在外面有了情人,那麼他便有可能壞了名聲,可能産生家庭內外的糾紛,也有可能吃官司,還可能受到報複,甚至鬧出人命來。即使僥幸這些惡果都沒有發生,但他總是擔心這些麻煩的到來而擔心受怕,終日便在渴望、擔憂和焦慮之中掙紮。爲了掩蓋真相,于是還得撒謊,說違心的話,辦違心的事。這還會使本來願做一個正直的“好人”的人喪失信念和信心,直至養成虛僞的壞習慣。人一旦處于自責和沮喪的困擾和煩惱之中,結果是身心不甯,苦不堪言。——這體現出“五蘊熾盛苦”。由此還可能産生一系列的矛盾和苦惱:夫妻失和卻冤家相對——“怨憎會苦”;情人相見總恨時日短,卻時時別離——“愛別離苦”;最終常常是有情人難成眷屬——“求不得苦”。婚外戀的風波之中,人生八苦便有四苦。同樣,殺人招至報複和法律的製裁;偷盜、貪汙、受賄等招來官司,妄語兩舌招來失信、糾紛或官司;飲酒過度則肇事、破財、傷身。反之,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如果嚴格受持五戒則可杜絕上述種種痛苦和煩惱。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說,公民都持守五戒,符合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要求,也有利于社會的民主化、法製化,可對社會的文明進步與安定團結起到重大的作用。

  (2)從人天福報的角度來講,受持五戒可不墮叁惡道。因其戒力和善行可轉生天道(即西方宗教說的“進天堂”),最高可生于欲界第六天。其中多生于四天王天至叁十叁天(仞利天)。如果要轉生色界天或無色界天,則還須修禅定。當然,真修行者不應只求今生欲樂,也不該求人天福報。天道盡管長壽快樂,但終究還要落個“報盡再墮”的下場。我們應該將受戒的功德回向于與一切有情衆生共同往生極樂淨土,回向于與一切有情衆生同證菩提聖果,更應當發宏大誓願即生成佛。即使不能即生成佛或往生,也應保持人身,生生世世跟隨自己的根本上師,護法修法,直至證得菩提,乘願再來,普濟有情。

  (3)從究竟意義上說,受戒可得到來自佛祖,經由代代戒師相傳不斷的加持。而具體持守每一條戒律,便杜絕了受戒者犯下相關惡業的機會,杜絕了再種下果報輪回之因,保護行者走向成就之路——自利,同時持戒便杜絕了損害他人的行爲。這也是“利益衆生”這一宗旨的基本保證——利他。

  不受戒而按戒律要求去做與受戒而持戒,其功德大不一樣。這不僅是因爲受戒之後可以更嚴密地持戒,更主要是因爲一經受戒,便于盡形壽斷除了戒律所禁止的惡行。此外,還有發願盡形壽持戒這種強大的願力所造的功德。不受戒而依戒而行,沒有發願盡形壽守持的願力,做一分善行,有一分功德,不做善行時便不生功德。有了受戒的願力,因爲此願力的連續不斷,在不做善行時(如睡覺)功德也在增長。

  (六)學佛的行者都應持戒

  曾經有人建議我,對初學佛的行者不要講戒律,更不要講戒律的具體戒目,以免嚇跑了那些對佛法信心不足而畏難情緒重的人。這種想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他的說法卻是很不對的。

  即使是不學佛的人,了解一些佛教的基本教理和戒律也是好的。盡管他們不受戒,甚至不相信因果與輪回,只要參照佛教的教理和戒律來爲人處世,他們的人生也會更幸福祥和一些。因果報應並不因爲一個人不相信而不存在。“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想法,無異于掩耳盜鈴。

  只要你是真心想學佛,不管你是否願意受戒,你也應該了解戒律。如果你不了解戒律,那麼你可能就想不到去受戒。當你的心理環境准備好的時候,你自然便求受戒律了。從外相上講,戒律是製約人的行爲,但從本質上講,戒律是戒心。受戒不應該是一種勉強的行爲,而應該是自覺自願的事。

  對一個發大願,決心修法成就的人來說,受戒就是必不可少的了。佛入涅槃前,弟子問:佛涅槃後,衆生無導師,應該怎麼辦。佛陀的回答是:“以戒爲師”。佛陀是真語者,是實語者,是明察一切的智者。末法時代,業力深重的衆生,不以猛利之心,嚴持戒律,怎麼去成就呢?

  出家衆應該嚴守出家的戒律,沙彌(尼)就應該持守沙彌(尼)戒,式叉摩尼,就應該持守式叉摩尼的戒律,比丘(尼)就應該持守比丘(尼)戒。在家男女衆,也應該持守居士戒。上述七種戒律,屬于“別解脫戒”,是防止做惡業的。修行就是要淨業障的,修行人不願受持戒律,還要做惡業,是講不通的。只要是惡業,就有它本質上的罪孽——性罪,並不會因爲不受戒而少一分一毫。

  不僅如此,所有修行的人,都應該持守菩薩戒。佛教的精髓是菩提心,受持菩薩戒,即是爲了長養菩提心。只是不做惡業,頂多是不墮惡道。要想成佛,還必須累積大量的善業,即集聚福慧二資糧。金剛乘的前行法是四加行,四加行的第一步即是“皈依禮拜、發菩提心”,一個開始修加行的行者不願意受菩薩戒,那每天在發什麼“心”呢?

  有的人不願意受戒,並不是還想做惡業,而是擔心犯戒就有承擔毀戒的罪——戒罪。這種想法似乎很有道理,其實不然。輪回中的衆生由于過去世業力的牽引,都有做惡業的自然傾向,修行人如果不以戒律來約束自己,不受戒,只是想“我不做違犯戒律的事”是遠遠不夠的。受了戒,肯定會有些許的違犯,只要不是故意違犯、不犯重罪而摧毀戒體,通過虔誠忏悔,是可以清淨罪業的。只要你是認真持戒,持戒的功德肯定會大于過失的,不要因爲害怕有一點點過失,就不去做一件大的善舉。不受戒,不聽佛陀的教誨,這難道不是過失嗎?

  [1] 這是幾項娛樂消遣,現代的娛樂消遣已遠不止這些。洗桑拿、做美容、看電視、聽音樂、玩電子遊戲、上網聊天等無益于佛法修持的活動皆在戒除之列。

  [2] 有的戒律學者主張五戒未全受者亦可受八關齋戒。

  [3] 持淨戒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以及持八關齋戒者于齋戒日。

  [4] 五逆罪——1、惡意出佛身血、2、殺父、3、殺母、4、殺阿羅漢、5、破和合僧。

  [5]分,爲十分之一錢,合零點五克。叁分一厘二毫,相當于1.56克。%

  [6] 依岡波巴大師之教導,合法夫妻于白天行淫都屬邪淫(見《米拉日巴大師集》下924頁)。有的戒律書中認爲父母祭日和佛菩薩誕辰和成道等日子行淫也爲邪淫。

  [7]阿羅漢——小乘的最高果位。見注“預流果”。

  [8] 死戒體——就好比一個人死後,其屍體還在。

  [9]取相忏——深刻忏悔的過程中,見佛菩薩來摩頂,或見佛菩薩光華等相好。這對一般人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

  

  

《了義明燈 中篇 步上解脫道 脫離輪回海 十二、走向解脫的保證——持戒》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