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前来摩顶,所犯戒罪方可悔除。(这很不容易做到,对有些人甚至不可能。)
当今大德都有主张,现代社会新出现的所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毒品皆在“不饮酒”这一条目中。严格说来,香烟也在禁戒之列,因为其中有能麻醉神经的尼古丁,只是程度轻一点而已。
修金刚乘者,以修《净除恶业障碍金刚萨埵百字明咒仪轨》为最殊胜。
于“杀、盗、淫、妄”四条居士戒犯重罪(摧毁戒体)者,于其自身还有一个“死戒体”注[8],应如法舍戒,否则,每次犯该条戒目一次,皆获一次犯戒之罪。受持五戒的居士,破戒摧毁戒体后,经“取相忏”注[9],可得清净,然后还可重新受戒、得戒。
关于犯戒和忏悔的教律很复杂,这里因篇幅限制,只作简单介绍。有心了解戒律者,请阅读相关的律学经典,最好向持戒清净的比丘(比丘尼)请求开示。 (五)受戒和持戒之功德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菩提是一切佛之法教的宗旨。而戒是菩提之本,可以说,戒律就是圆证菩提佛果的护照。受戒持戒有着殊胜的功德。下面简述之。
(1)从现实的角度讲,受戒持戒给人一个强有力的约束,杜绝了恶行,也避免了恶行带来的恶果,也便没有了恶果给人造成的身心痛苦。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家有妻子的男人在外面有了情人,那么他便有可能坏了名声,可能产生家庭内外的纠纷,也有可能吃官司,还可能受到报复,甚至闹出人命来。即使侥幸这些恶果都没有发生,但他总是担心这些麻烦的到来而担心受怕,终日便在渴望、担忧和焦虑之中挣扎。为了掩盖真相,于是还得撒谎,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这还会使本来愿做一个正直的“好人”的人丧失信念和信心,直至养成虚伪的坏习惯。人一旦处于自责和沮丧的困扰和烦恼之中,结果是身心不宁,苦不堪言。——这体现出“五蕴炽盛苦”。由此还可能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苦恼:夫妻失和却冤家相对——“怨憎会苦”;情人相见总恨时日短,却时时别离——“爱别离苦”;最终常常是有情人难成眷属——“求不得苦”。婚外恋的风波之中,人生八苦便有四苦。同样,杀人招至报复和法律的制裁;偷盗、贪污、受贿等招来官司,妄语两舌招来失信、纠纷或官司;饮酒过度则肇事、破财、伤身。反之,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如果严格受持五戒则可杜绝上述种种痛苦和烦恼。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公民都持守五戒,符合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也有利于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可对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安定团结起到重大的作用。
(2)从人天福报的角度来讲,受持五戒可不堕三恶道。因其戒力和善行可转生天道(即西方宗教说的“进天堂”),最高可生于欲界第六天。其中多生于四天王天至三十三天(仞利天)。如果要转生色界天或无色界天,则还须修禅定。当然,真修行者不应只求今生欲乐,也不该求人天福报。天道尽管长寿快乐,但终究还要落个“报尽再堕”的下场。我们应该将受戒的功德回向于与一切有情众生共同往生极乐净土,回向于与一切有情众生同证菩提圣果,更应当发宏大誓愿即生成佛。即使不能即生成佛或往生,也应保持人身,生生世世跟随自己的根本上师,护法修法,直至证得菩提,乘愿再来,普济有情。
(3)从究竟意义上说,受戒可得到来自佛祖,经由代代戒师相传不断的加持。而具体持守每一条戒律,便杜绝了受戒者犯下相关恶业的机会,杜绝了再种下果报轮回之因,保护行者走向成就之路——自利,同时持戒便杜绝了损害他人的行为。这也是“利益众生”这一宗旨的基本保证——利他。
不受戒而按戒律要求去做与受戒而持戒,其功德大不一样。这不仅是因为受戒之后可以更严密地持戒,更主要是因为一经受戒,便于尽形寿断除了戒律所禁止的恶行。此外,还有发愿尽形寿持戒这种强大的愿力所造的功德。不受戒而依戒而行,没有发愿尽形寿守持的愿力,做一分善行,有一分功德,不做善行时便不生功德。有了受戒的愿力,因为此愿力的连续不断,在不做善行时(如睡觉)功德也在增长。
(六)学佛的行者都应持戒
曾经有人建议我,对初学佛的行者不要讲戒律,更不要讲戒律的具体戒目,以免吓跑了那些对佛法信心不足而畏难情绪重的人。这种想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的说法却是很不对的。
即使是不学佛的人,了解一些佛教的基本教理和戒律也是好的。尽管他们不受戒,甚至不相信因果与轮回,只要参照佛教的教理和戒律来为人处世,他们的人生也会更幸福祥和一些。因果报应并不因为一个人不相信而不存在。“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想法,无异于掩耳盗铃。
只要你是真心想学佛,不管你是否愿意受戒,你也应该了解戒律。如果你不了解戒律,那么你可能就想不到去受戒。当你的心理环境准备好的时候,你自然便求受戒律了。从外相上讲,戒律是制约人的行为,但从本质上讲,戒律是戒心。受戒不应该是一种勉强的行为,而应该是自觉自愿的事。
对一个发大愿,决心修法成就的人来说,受戒就是必不可少的了。佛入涅槃前,弟子问:佛涅槃后,众生无导师,应该怎么办。佛陀的回答是:“以戒为师”。佛陀是真语者,是实语者,是明察一切的智者。末法时代,业力深重的众生,不以猛利之心,严持戒律,怎么去成就呢?
出家众应该严守出家的戒律,沙弥(尼)就应该持守沙弥(尼)戒,式叉摩尼,就应该持守式叉摩尼的戒律,比丘(尼)就应该持守比丘(尼)戒。在家男女众,也应该持守居士戒。上述七种戒律,属于“别解脱戒”,是防止做恶业的。修行就是要净业障的,修行人不愿受持戒律,还要做恶业,是讲不通的。只要是恶业,就有它本质上的罪孽——性罪,并不会因为不受戒而少一分一毫。
不仅如此,所有修行的人,都应该持守菩萨戒。佛教的精髓是菩提心,受持菩萨戒,即是为了长养菩提心。只是不做恶业,顶多是不堕恶道。要想成佛,还必须累积大量的善业,即集聚福慧二资粮。金刚乘的前行法是四加行,四加行的第一步即是“皈依礼拜、发菩提心”,一个开始修加行的行者不愿意受菩萨戒,那每天在发什么“心”呢?
有的人不愿意受戒,并不是还想做恶业,而是担心犯戒就有承担毁戒的罪——戒罪。这种想法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轮回中的众生由于过去世业力的牵引,都有做恶业的自然倾向,修行人如果不以戒律来约束自己,不受戒,只是想“我不做违犯戒律的事”是远远不够的。受了戒,肯定会有些许的违犯,只要不是故意违犯、不犯重罪而摧毁戒体,通过虔诚忏悔,是可以清净罪业的。只要你是认真持戒,持戒的功德肯定会大于过失的,不要因为害怕有一点点过失,就不去做一件大的善举。不受戒,不听佛陀的教诲,这难道不是过失吗?
[1] 这是几项娱乐消遣,现代的娱乐消遣已远不止这些。洗桑拿、做美容、看电视、听音乐、玩电子游戏、上网聊天等无益于佛法修持的活动皆在戒除之列。
[2] 有的戒律学者主张五戒未全受者亦可受八关斋戒。
[3] 持净戒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以及持八关斋戒者于斋戒日。
[4] 五逆罪——1、恶意出佛身血、2、杀父、3、杀母、4、杀阿罗汉、5、破和合僧。
[5]分,为十分之一钱,合零点五克。三分一厘二毫,相当于1.56克。%
[6] 依冈波巴大师之教导,合法夫妻于白天行淫都属邪淫(见《米拉日巴大师集》下924页)。有的戒律书中认为父母祭日和佛菩萨诞辰和成道等日子行淫也为邪淫。
[7]阿罗汉——小乘的最高果位。见注“预流果”。
[8] 死戒体——就好比一个人死后,其尸体还在。
[9]取相忏——深刻忏悔的过程中,见佛菩萨来摩顶,或见佛菩萨光华等相好。这对一般人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二、走向解脱的保证——持戒》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