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二、走向解脱的保证——持戒

  十二、走向解脱的保证——持戒

  一般人都知道,佛教有着许许多多的清规戒律,在普通人看来,那许多的清规戒律只是给人以限制,让人失去许多自由,剥夺了人享受诸多欢乐的权利,让人活得不自在,活得很累。这只是从今生迷惑人的暂时现象和片面的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从多生多世轮回的长程的角度全面地看问题,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戒律不仅不限制人的自由,而且帮助人走向真正的自由;不仅不剥夺人享受欢乐的权利,而且使人获得真正的永恒的快乐;不仅不让人活得很累,是让人走向究竟的大自在——解脱。

  戒律可用交通法规作比方来加以说明。交通法规规定驾车不可喝酒,行车要限速,要按道行驶,不可闯红灯等。如果一个人驾车为了所谓的“自由”而酒后驾车、横冲直闯,那么他马上就会大祸临头的。戒律便是修行人顺利通往成佛途中的“交通法规”。

  一个人,如果不想做一个佛教徒而只想做一个好人,那么他也应该了解一下,知道如何减少痛苦,如何缔造幸福。如果要做一个佛教徒,即使他没有想到要受戒,他也应该了解“十善业”与“十恶业”,再了解一下基本戒律,他才能知道依教奉行,才知道做一个佛教徒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如果他想在今生修有所成,那么他应该持守戒律。

  戒律,不仅是出家人的准则,也是在家修行者的规范。只不过在家众和出家众的戒律内容有所区别而已。其实,即使不信佛不修法的人,也应该戒除一切恶业。若以佛教的戒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那么他会生活得更幸福,整个社会也会有更多的祥和、文明和昌盛,减少许多的暴力和黑暗,人们会有更多的幸福而少许多痛苦和恐怖。

  应该说,戒律是我们获得快乐和解脱的保障,我们不应该以“不得已”的心态去守持,而应以感激和欢喜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守持。

  持戒刚开始时会觉得它是一种负担,但是当我们的觉悟渐渐提高,习惯慢慢养成,我们便不再觉得它是负担和限制。这比如游泳,一个人开始学游泳时随意乱划似乎更易学会,要按规范的姿势便是一种束缚。但要成为游泳好手,则必须掌握正确的姿势。而一旦掌握便得心应手,规范的姿势成为助力。戒律也是我们通往幸福之路的助力。

  (一)戒的分类

  戒因修行者的身份和修学次第不同而设有九种。

  (1)三皈戒:这是随皈依而设的,即不皈依邪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说;不皈依外道徒众。

  (2)五戒:即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妄语,④不邪淫,⑤不饮酒。凡皈依三宝的在家男女信众可受五戒。在家信众受五戒中一戒或几戒之后可称居士。故在家戒又称居士戒。男女居士的梵文名称分别为优婆塞和优婆夷。未受戒的在家佛弟子不能称居士。

  (3)八关斋戒: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妄语,④不淫欲,⑤不饮酒,⑥不以香涂身、不华鬘饰身、不歌舞(自作或听看他作)注[1],⑦不坐卧高广大床,⑧不过午食。男女居士五戒全持者可受八关斋戒注[2]。受持八关斋戒,可一天(24小时)单受或数天连受,受戒之始,须在清净比丘(尼)面前求受。详细情况,请参阅相关的戒律经典。

  (4)沙弥(沙弥尼)戒:男女信众必须受十戒,才算正式的出家众。(在藏传佛教的传统中,除十重戒外还有二十六轻戒。)

  (5)比丘戒:沙弥修行达一定次第,符合条件者可受比丘戒。共250多个条目。

  (6)式叉摩尼六法:沙弥尼在求受比丘尼戒之前,还必须学习并受持的过度性的戒律。

  (7)比丘尼戒:沙弥尼修行达一定次第,又经“式叉摩尼六法”考察合格者可受比丘尼戒。共360多个条目。

  (8)菩萨戒:为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和比丘尼七众弟子均可受之戒。

  (9)金刚乘戒:金刚乘特有的戒律。

  这里着重介绍在家修行人应持守的戒律——居士戒。

  (二)受居士戒的条件

  凡皈依三宝者,除自破净戒或破其他持净戒者注[3]之人及犯五逆罪注[4]之人,皆可受五戒。对不同的戒,其受戒和得戒的条件不一样。这里仅简述五戒之求受与持守。要受戒,首先应明白五戒的条文(戒目)的内容和意义,然后虔诚忏悔今生及往昔诸恶业,以清净之身口意来受戒。

  (三)受居士戒的方式

  受戒的方式有二种。一种是自己在佛像前自愿并大声说出(心生口言)自己受何戒目。另一种是在上师前心生口言受持何戒目。两种方式皆可得戒。如果由上师设堂传戒,那受戒者同时可获更大的信心和加持。

  五戒可以一并受持。如自身条件不完备,则可选择自己能守持的一戒或几戒来受持。五戒是终身受持的,即自受戒之日起尽形寿(生命的终结)不毁犯。没有把握的可暂时不受。精进修持,努力提高自身条件,争取早日五戒全受。

  受戒或未受戒之人做了戒律禁止的事,都一样有相应于这一恶行的罪过,这种罪称“性罪”——这种行为本性即是有罪恶的。受过戒的人违犯戒条则除了有性罪之外还有毁犯戒律之罪,称“戒罪”——因发愿受戒而又违犯所产生的罪恶。未受戒之人不做戒律禁止之事本身没有功德,但受戒之人不做却有守戒的功德,即使没有任何行为发生,其受戒守戒之功德却与时增长,所以受持戒律的功德极其殊胜。相应的,毁犯戒律的罪过也是很重的。戒罪本身可能比性罪重成百上千倍,所以受戒决非儿戏,不可轻受轻毁。如遇环境所迫不得不做违戒之事,必须先舍戒。这样便可免犯破戒之罪。可五戒一次全舍,也可舍其中的一戒或几戒。事后应当虔诚忏悔,还可重新受戒得戒。舍戒的方法是:向一个能听懂话语的人说:“我现在舍某戒了!”

  (四)居士戒的违犯与忏悔

  犯戒根据其毁犯的程度而分为三种:①下罪可悔,②中罪可悔,③重罪不可悔。

  现就五戒的毁犯及其戒罪分述如下:

  1、犯杀生之戒罪:

  杀生具足五个条件者犯重罪不可悔。a.所杀对象是人;b.人想—明知是人,蓄意杀害;c.杀心—有心(故意)杀,非误杀和(客观不可避免的)过失杀;d.兴方便—运用杀人方法(刀枪杀、药物杀、电击等);e.前人断命—被杀人在杀人者前因杀而死亡。

  杀人不具备五条件之一,杀畜生和非人等犯中罪或下罪可悔。杀父母但不知或不确定是父母,杀他人作父母想,犯重罪不可悔。杀父母,知是父母,犯逆罪(无间罪)。

  堕胎(不论胎儿成形与否)与杀人同罪。

  2、犯偷盗之戒罪

  偷盗,犯重罪不可悔:a.他物;b.他物想;c.盗心;d、兴方便取;e.值五钱(古代印度五个钱),相当于三分一厘二毫注[5]银子(一说八分);F.离本处—移动、变形、变色或损坏,致使物主有损失想。

  盗三宝用品、庄严财物值五钱,犯重罪不可悔。盗公有财物、偷漏税、违反邮政电讯规定占便宜、吃回扣、报假帐、借而不还、受贿、贪污,值五钱且具足上述六个条件亦犯重罪不可悔。

  不足上述六个条件之一的一切偷盗行为皆犯中罪或下罪可悔。

  犯盗戒其性罪可因归还同价值之钱物而得赎,其戒罪则不可经此而赎。

  3、犯邪淫之戒罪

  犯邪淫具足四个条件犯重罪不可悔:a、非合法夫妇;b、有淫心—乐于行淫;c、是道—口道、阴道和肛门;e、事遂—造成行淫的事实(二根相入胡麻许,即使有安全套或子宫帽等隔物)。

  合法夫妻之外的诲淫诲盗、打情骂俏、说粗恶淫欲语、拥抱接吻和性行为。合法夫妻间的肛淫、口淫,妻子斋戒期、孕期和哺乳期等时行淫,众人集会处行淫,道场圣地和近上师处行淫,合法夫妻间带强迫性而行淫注[6],夫妻行淫时将对方作他人想,手淫时意中想他人;女子以物具入女根自淫。以上为皆为邪淫,犯错中或下罪可悔。

  自己受五戒而破其他净戒人梵行(指与之行淫犯“破净戒罪”),属重罪不可悔中最重者。未受五戒而破他人净戒,不犯戒罪,但永不得受一切佛戒。破净戒罪,破了一切受戒的根,又称边罪。

  若遇冤家所逼成淫,若自已毫无淫欲乐受者不犯戒(如断尽我执的阿罗汉注[7]),若有丝毫乐受者犯重罪不可悔。

  4、犯妄语之戒罪

  妄语具足五个条件,犯重罪不可悔(即使未达说妄之目的):a.所向是人;b.是人想----确认对方是人;c.有诳心;d.说大妄语----未证圣果圣法说自己已证得,未得四禅定说自己已得,未见天人、龙神、鬼来而说其来;e.前人领解----对方领会所说之内容(不管他信与否)。说其余妄语(非大妄语),犯中罪或下罪可悔。菩萨为救护众生而说方便妄语,不犯罪(非为己、为亲友、为小团体利益而损害他人或更多人的利益)。

  造两舌、恶口和绮语犯中罪、下罪可悔。

  两舌:挑拨离间、传谣言、诬告;

  恶口:毁谤、攻讦(讦诈不忠)、骂詈(骂人)、讽刺、尖酸刻薄语;

  绮语:花言巧语、诲淫诲盗(引诱人淫盗之语)、情歌艳词、说笑搭讪、天南地北(漫无意义的瞎聊),言不搭意等语言。

  5、犯饮酒之戒罪

  酒本身并无罪恶,只为饮酒之后可能造成罪恶。为了遮止因饮酒造成犯戒而设饮酒戒。故饮酒戒属于斋戒。

  饮酒具足三个条件,犯中罪可悔:a.是酒;b.酒想—明知酒是能醉人的饮料;c.入口—酒不可一滴沾唇,入口一咽,犯一中罪可悔。

  也许有人说“饮酒不及乱性”便不致罪。这不对。佛在《四分律》中说饮酒有十种过恶。其中第十种过恶是“身坏命终堕三恶道”。佛既将酒设为戒,持戒之人自当滴酒不沾。在没有其他的药可治某病时,饮药酒不犯戒,但不能起欲乐受,否则犯戒。

  不管犯何种程度的戒罪,应该及时在上师或清净的僧人前发露忏悔。犯有中罪、下罪可悔者所犯戒罪可经虔诚忏悔而得清净。所犯之性罪则不经此除。如犯重罪不可悔,当以“取相忏”的方式进行忏悔,即在佛像前礼忏,得见相好、见光华、见佛菩萨…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二、走向解脱的保证——持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