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世界究竟的心》兩篇節選之--創造力、表演
一、創造力
知識的十個向度中的兩個-創造力及醫明-是可以直接利益他人的,它們意味著照顧他人。創造力排第一位,乃因透過創造力,我們可以學習到許多善巧技能,它們可以應用到其他向度的知識。製作的藝術或創造的藝術,能夠幫助他人,因爲它與和諧的産生相關,它可以是一種實物的創造,也可以是一種結合了物、思想、人的創造。創造可以利益他人,也可以幫助我們自己的生活,諸如:由繪圖中可引發創造的靈感;壺的製造可以利益日常生活;秉賦具足的老師可以傳遞知識。
完美的型是完美創造,然而完美是有等級的。究竟的完美是以最精湛的方式表現出宇宙。研究製作藝術的目的是要學習如何創造,那是一種洞察力的顯現;也可以說是透過相同法則,將大宇宙以較小型式模仿表現出來。勤勉的學習與實證,使學生們有能力將手邊的每件事物做得完美。完美創造的基礎是一種對和諧與平衡的真實理解,而完美創造的動機則是做出有意義的、確實必要的事物。
仔細觀察人身,人的臉、外型、身高和體型,外表看來都是相當平衡的,各部份配合的似乎一點不多,一點不少,這意味著人類具有好的平衡的因,如你所見,因與緣帶來了某個程度的和諧,就會令人看起來很愉快。當你欣賞一處風景,若它的色彩活潑,展現自然的美、氣候溫和、處處生意盎然,這正是良好平衡的因的展現。銀山(Mount Kailash)和心靈湖(Lake Manasarovar)就是完美平衡之自然景觀的實例,正因爲這完美的安排,數千年來,印度教及佛教徒皆視此地爲聖地。
生活情境中一些自然的規律性,這些都反應出緣的和諧性。這個道理同樣可以適用到創造的各個層面,不管它們是屬于那一類的活動。創造的學習-學習如何具體創造出東西-意指學習什麼東西需要平衡,如何依照宇宙自然運行的法則來達到平衡,了解這些原則,對于製作任何東西都是重要的。
製造一件陶藝,你需要下列元素:用泥土來塑壺;用水來攪拌、塑形;流動的空氣;有一個工作的空間;然後以火燒來使其永久定型。你必須知道你與這些元素的關系,以及這些元素彼此間的關系,如此,你才能依你的技巧與知識去創造出東西。如果你的知識是完整的,那麼你將可以使每個部份都達到適度的平衡,而創造出一個完美的傑作。所創作之物體的功能是什麼,將是達到適切平衡的重要考慮因素。你可以製作一個完整的壺,但若你不窯燒使其定型,那麼它的功能將變得很有限。如果此壺是用來盛水,那麼就需要燒之以定型,否則一盛水就溶散了。所以,元素間需要平衡,欲達到的功能方可實現。
一位藝術家的目標與態度,組成了他的創造活動。以畫家爲例,畫家在作畫之前必須先在腦裏布局,先想好某個臉部要怎麼畫,他也可以不先想好布局就作畫,如果他的意圖是即興成畫。畫者的動機與態度構成了一個實體環境,以適合他去完成繪畫。不論他用的是畫布或其他材料,水彩筆或顔料等等-不論他需要什麼-都會依作畫者工作背後的動機達成平衡。不論藝術家心中是有確切的目標或即興的,他清楚地希望的是什麼,然後才依他希望達成的目標去平衡一切。若他能成功地平衡一切,則他必可完成一件傑作。
創造意謂著材料及創作當下有一種特別的互動。譬如:當你想創作一幅字或一幅畫時,備妥了所有工具之後,你會讓自己的心先安定下來,讓心變得清明。然後,你見到你所欲創作之作品,于是將它創作出來。有時候,只是在紙上畫一筆,在紙面所提供的空間中作個簡單的投射;有時候,可能更複雜一些。有時候,在創作的過程中,原先的構思變掉了;有時候,可以全然的創作出如原先構思的作品;有時候,只是開始創作,然後觀察會發生什麼事。創作就是在那個當下的展現、簽字、手印。
創造力是一種天賦,它來自于過去多生多世,來自于兒童時期,來自于本能,和來自于學習。創造力可以由蘊育而得,各個領域中有傑出創造力的人,都是在該領域中蘊育了生生世世而得。蘊育創造力必須做一些准備。首先,必須對該領域産生興趣,然後還要去了解它。其次,當了解該領域之後,甚至在了解與學習的過程中,沈浸其間是重要的,這沈浸必須來自內心創造的欲望。此人在創作的過程中有沈浸的快感,而且會有欲望去完成某些有意義的事,做這些的動機若只是爲了賺錢,則不是一個好的動機。再其次,創造者必須具備創作的技巧,有些人天生具備這些能力,有些則經由嚴謹的琢磨方法而變得技術高明。真正的大藝術家,都是集技巧、天賦和靈感于一身,那是種特別的秉賦,是多生多世蘊育來的。在蘊育創造力時,沈浸和靈感是最重要的事。若有位天賦異秉的藝術家,已發展出了洞察力、清明、和持平的心。那麼,他的藝術工作將可表達出一些偉大的展露,使觀賞者獲得一些影響。若藝術家的技術已經達到了悟的境界,那麼他的創作工作將帶來更多的利益。完美對稱的展現,正是究竟的心在相對世界中的自然展現,它相當具有啓示性,且可以協助相應者晉升到另一個了悟狀態。喜歡藝術的人們,在參觀博物館時,可能有過類似的經驗:一件特殊的繪畫或藝術品,將使他們對事物産生不同的覺受。他們會一再回去看同一作品,因爲從這作品本身散發一有益的影響。這就是一件傑作的力量。
創造並非局限于工藝品或藝術,發明家和研究者的一些重要發現,也是他們創造力的發揮。他們將創造能力的焦點放在增高效率、治療疾病上,而非繪畫,譬如愛因斯坦(Einstein)以數學和物理來解釋事物之運作。這類的創造力,通常將複雜的東西簡化,得到簡單而可理解之形式。更重要的是這些發現與發展,可以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帶來大家的福祉。這類創造力可影響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食物和住所,它帶來便利,簡省了許多的時間和勞力,諸如個人電腦。
大約一千年前,在西藏有個人具備這類創造力,他的名字叫做唐東加波(Thangtong Gyalpo),他想用鐵來造橋。西藏是多山的國家,有許多大川,人們想盡各種辦法來造橋,但都很危險,因爲材料會腐朽。唐東加波發明以鐵鏈來造橋,有些他當年在西藏和鄰近王國建造的橋,到今天仍在使用,譬如在四川省境內的康定及塔次多(Tartsedo)。他在他的時空是位有創意的創新者。
今日我們所見到的發明,在過去連想像都想像不到,除非是極特殊的思想家。電視機就是現代平衡創造的結果,所有相關的元素、工具和技術,以這樣的方式組合之後,不必透過電線或可見的連接物,我們就可以在播放者與接收者之間傳播影像及聲音。電視是科技領域內的一項偉大傑作。
有效的掌控環境,也是一種創造力,因爲于此同時,它意味著能控製宇宙的奧秘,而且爲了保持我們這個世界的美麗與和諧的完整性,就必須讓它處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使我們的世界維持在美好狀態的法則,一樣適用于經營一個工廠。大量生産,必須仰賴每一個工作崗位上的人,完成他那部份特別的工作,然後才能一一組成而得到最後的産品,這是平衡法則在科技與組織上的應用。這在有上百名員工的汽車工廠或是在小鄉村內的工業亦然。
最古老的創造力之一,也是一種永不過時的創造力,那就是養育小孩。一個好母親,不是偶然可得的;養育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技能,要慢慢發展的。母親不僅是生育小孩,她不僅照顧孩子身體的成長,同時也照料孩子語言及心智的成熟。依佛教的觀點,養育小孩是一種創造能力,它的意義遠勝于生物的生育,生育猶如本能,遍存于所有的生物,它毋須特別的秉賦就可以完成。一個有能力的母親,具備了仁慈與智慧,她以平衡的態度來教養她的小孩,使他們成爲一個適應良好的人類,並在長大後也懂得平衡運用他們的天賦。正如同母親在幫助孩子成長,孩子也在幫助母親成長,母性的形成與人類的曆史等長。如此說,並不是要否定這原則不能以其他方式在其他地方化現,只因爲人類是與我們最息息相關的例子。人類的曆史告訴我們,當母親的創造力與小孩的創造力聚在一起,達到平衡時,完美的小孩就在這和諧的互動中長成。當然,養育小孩的還有父親、家庭、朋友、老師等等的參與,當他們影響及協助一個小孩長大成人時,這些人都有很好的機會去發揮創造力。
當自然法則應用到藝術品時,是依循藝術家的心靈目標來達到,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表達,可以是洞察力,可以是畫者的心情,可以是清楚的數學定理,或以家庭爲例去塑造環境。無論是任何形式的創造,都是創造者就手邊現有之元素,以善巧之平衡技能,將創造者清楚的目標,投射出來的結果。
透過學習如何做出和諧的作品,一個人可以掌握創造的普遍性原則,因爲不論在大宇宙或我們個人的小環境中,創造的法則與程序是相同的。創造中的任何動作,都在其自身本然形式中,就如同創造整個宇宙一樣。那意謂著個體可以持續掌握自己訓練有素的領域中的創造,直到他達到超越所有創造的限製而了解真理爲止。這是運用相對世界,達到究竟的心的第一種方法。在科學與科技的領域裏,科學家與發明家的夢想,就是要發現與運用宇宙的秘密,以及爲什麼事物以其既有的方式存在。掌握創造力,可以引導個體去了悟全部事物的奧秘,就在每件小事物之中。此掌握與其顯現的真理,正是創造的究竟目的。
二、表演
將聲音與動作結合的知識範疇,就是表演,在藏文裏稱作“度格”(DOGAR) 。“度”有“唱”和“重覆”的雙重意義;而“格”則指“肢體動作”。表演包含了語言表達、姿勢、舞蹈和音樂,表演的目的,是要以身體的形式來表達,即聲音與身體動作。
表演可以是原創的、承襲古典的,或是遵循藝術的原則自發的即興…
《《相對世界究竟的心》兩篇節選之--創造力、表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