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相對世界究竟的心》兩篇節選之--創造力、表演▪P2

  ..續本文上一頁之作。表演的特殊性,是它能在很短的時間裏,達到很多的溝通-生命中的特殊事件或是某一段曆史。它不限于生活中的故事或傳說,或是生命中的某段特別時光。它可以是描述千年的曆史,也可以描寫一個下午的種種。它也可能只是個假想的情境,在現實生活裏根本不可能發生。不論是很世俗的事件、是遐思,或是很殊勝的真理,都可能是表演藝術所要表達的主題。

  以馬哈嘎拉舞(Mahakala dance)的表演做一個例子,它是在寺廟裏的表演,常與法會祈求儀式或是荟供(puja)連結在一起。因爲是一種敬神的舞蹈,所以與一般人所研究的表演藝術不同,不過有許多基本原則仍然是相同的。馬哈嘎拉舞的表演是有多重目的的,第一項就是禅修舞者的禅修,是依據馬哈嘎拉荟供的法本儀軌來進行,當他起舞時,舞者也就溶入而成爲荟供的一個特定部份,馬哈嘎拉舞一般都是由僧衆來表演的。

  馬哈嘎拉是慈悲的憤怒尊,任何一種馬哈嘎拉祈請儀式的目的,都是想要克服染汙及負面的事物,這是種最強而有力的方式。觀衆席中若有人了解祈請而且修行高深,則可以在精神上與舞者同步,舞者自身是透過姿勢、舞蹈與吟唱來表演修行的。至于跟不上舞者的世俗人們,在參與的過程裏也可以獲得荟供的加持,使他們得以克服障礙。參與者只要發心正確,即使不會作禅修,也同樣可以獲得馬哈嘎拉的保護。這類形式的宗教儀式,同時可爲環境祈福,使它轉化成保護者馬哈嘎拉的曼達拉(Mandala)壇城。曼達拉是指馬哈嘎拉所保護的、淨化的空間。這個舞蹈清楚的界定了舞者與觀衆所在的清淨空間。

  宗教儀式裏的舞蹈,是需要做很多准備工作的,領舞者通常是窮其一生的精力從事此藝術,一個舞者通常需要經過許多年的練習,技巧方臻精練。表演的僧侶,必須學習各種樣態的姿勢和動作,而且還要能與進行中之荟供的多方面同步,例如音樂、吟唱、法本的意義,和觀想等。舞者必須很嚴密的遵行馬哈嘎拉荟供的法本,它是源自于密續裏實修的法本。每一舞步和每一舞姿,在每個大廟宇裏都依其對馬哈嘎拉密續修行法,有各自傳統的解釋,而進化成特殊形式。舞者的裝扮衣飾,也都是依據法本所載及傳統西藏的肖像來穿戴的。例如緞袍的顔色和型式;手工製的面具,如保護者、動物或其他于荟供所觀見的造型;舞蹈中所用的象征飾物,這些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承襲古代宗教及藝術的傳統而保留下來的。

  在每一個舞裏面,舞步的位移與順序,也全都是參照法本而循序安排的,第一節的舞是爲當地祈福、以做好准備,並迎請偉大的保護者,這段舞是由“強朋”(champon),也就是領舞者來跳的,他的穿著是密續裏的“黑帽”(black hat)服飾,接著的一節是馬哈嘎拉及侍從的到臨及迎請。代表著馬哈嘎拉及馬哈嘎利(譯注:Mahakali,即女性化身的馬哈嘎拉),隨從行列裏的次要護法及動物的舞者,帶著彩色面具及鑲邊綴飾進場。之後的舞蹈顯示著馬哈嘎拉清除了所有負面的障礙。障礙是以一個小的塑像來代表,舞者用儀式中的法器象征性的將其破壞,此法器是代表專屬于馬哈嘎拉的特別武器。當染汙被降服之後,觀想一切化爲虛空。接下來的舞則是向保護者獻供。結尾的舞,則是對馬哈嘎拉的贊揚與讴歌。此外,還有些舞者扮演其他角色,也都參與在這節目裏,如墳場的大師(Cremation Ground),四方的本尊,鹿或其他神聖動物,或是護法等等。雖然,這些象征,各寺廟依其不同的習俗會有不同的變化,但是基本的儀式仍是相同的。

  法會之舞的作用是多層次的,它用動作、音樂、色彩、時間,和空間去演出在身體層面的舞劇,而于此同時它也進行了深刻、精密的心靈修習。法會之舞是另一種融合身、口、意的方法,以表達及經驗究竟的真理。心靈訓練或曰禅修,與身體世界兩者間的和諧,是這實修的根本。

  不含宗教意義的表演也是有價值的,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影響人們,依各種音樂及表演而異。在西藏和不丹(Bhutan)一般人也會跳一些不含宗教儀式的舞蹈,他們有時候會選擇與佛教故事相關的主題,或是與寺廟裏的舞蹈相似的主題,也有些是以淩格薩(Ling Gesar)的事迹爲主題,他是傳說中的國王,其偉大的功績成爲很多西藏歌謠的主題。

  要成爲技藝高超的大師,有很多條件。就像其他領域的知識一樣,傑出的表演是需要努力與天賦皆備的。雖然,每個人都擁有潛力去表現各種技巧,但是由于因緣的種種條件,以及一世的有限生命,有些人的能力是比其他人更容易發展和表現出來的,如果某人具有優美的體態,又有天賦善用肢體語言、舞蹈及音樂,他就有機會在表演藝術裏發展出偉大的技藝。至于需要花多少時間,就要看他的天賦、鑽研領域的難度、和老師的知識而定了。要使一個人的能力有最大的發揮,最好的方法就是追隨著一位有經驗的大師。透過大師的教導,學生有機會經由他自己的努力學習,使能力得到最大的發揮,大師仍有能力融合過去數百位偉大藝術家的智慧,學生們浪費時間的機會較少。在寺廟裏,資深的舞者常常是年齡已高的人,他們跳舞和研究舞蹈都是從少年時代就開始,而且,他們一生中大半的時間都花在教導學生上面。八蚌寺(Palpung Monastery)的領舞者有八旬之高齡,但他仍然肢體輕巧靈活,像他這樣年高德邵者,又擁有舞蹈的傳承,在僧衆社群裏受到高度的尊敬,因爲他們有豐富的傳統藝術資源。

  音樂在表演當中占有相當的角色,其發展已有長遠曆史,是達成、經驗和傳遞完美聲音的一種途徑。音樂在印度的發展頗受重視,與此主題相關的梵文法本,後來被譯成藏文,成爲藏文的原始資料。說明聲音在表演中如何達至其影響力及淨化力的故事,始自默汗(Mughal)王朝的國王阿卡巴(Akbar)時代,著名的樂師唐山(Tan Sen)。首先,要能記住音樂裏的各個元素,以及它們彼此間的關系,這一點與其他學門的知識一樣,是非常重要的,注重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或在不同季節裏,及與這些元素的相應關系爲何。古代有些“熱歌”(ragas)或稱旋律,能引出這些基本特質,並且是要在特定的時間來演奏。

  有一次唐山樂師被阿卡巴召喚到宮廷中,示範偉大的音樂藝術。在准備階段,未點燃的燈被放置在大廳的四周,這時大師被號令開始表演“熱歌帝帕卡”(raga dipaka),即“燈的旋律”,意指“火”這個元素。他是如此有技巧,使得所有的燈被他的表演點燃,故事繼續往下發展,他繼續表演以致熱力開始燃燒他自己,這時候,只有喚來他妻子(也是一位高明的樂師),她唱一首雨季旋律,而且果真成功的降雨,然後唐山才獲救。這個故事,說明了一位大師所能達到的水准,他能在表演中駕馭元素和表現完美的聲音。

  長久以來,在印度音樂被用來引發一些特別的感受狀態,那種氣氛正如詩所表現的一樣。音樂更進一步的目的,是要透過聲音帶來有益的影響,不論是在身體層面成心靈層面。完美的聲音可以引發完美的氣氛,在完美的氣氛,完美的時刻可能化現出殊勝的意義,也可能只化現出普通的意義,這完全要看個人的深度與音樂本身的深度而定。每一種聲音都可以營造出一個環境,而且以某種方式影響環境中的每一個人。

  音樂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它能同時在許多層次與所有的衆生溝通,終致連貫了相對世界通往究竟心靈之道。成功的音樂家有此能力去表現當下最適切的音樂,所以這時候音樂可以發揮它想要達到的有力的效果。任何人不論是聆聽西方音樂或東方音樂,特別是在聽一位偉大藝術家的表演時,他能經驗到一些特殊的感受。即使某位秉賦優異的音樂家,只是在演奏一段普通的音樂,其聲音本身都可以對心緒産生相當大的影響。由這普通的經驗,可以瞥見音樂的深刻潛力。我們不難想像當我們在聆聽一段完美的音樂時,而且是經過多次乃至數百次修正的音樂,我們所將受到的震撼力會有多大。

  聲音在表演藝術裏,被適當的與動作結合,因爲聲音是依每一動作而生,且聲音本身就是一種動作的表達,所以,當戲劇與舞蹈被完美的演出時,對觀衆會産生很大的影響力,這種表演藝術不是只局限在舞臺或電視上,事實上,人在一生中的每一個舉止也都是一種表演,我們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與每個人、每件事關連在一起的,這些都是整個大表演中的一部份。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創造,我們都有機會、有能力去發展表演技巧。透過凝煉我們的遣詞用字、我們的手勢,和我們的動作-所有我們生活當中塑造環境與氣氛的方法-我們能發展出生命中無與倫比的表演。它是種可行的方法,使我們成爲生命中的大師,以及使我們的生命成爲傑作。

  ------------------------------------------------------------------------------

  原文由美國SHAMBHALA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1996年由貝瑪秋頓翻譯城中文,慧眼雜志社出版TEL:(02)22145657。

  這本書以知識的十個向度爲主題,知識是屬于相對的世界,仁波切以這十個向度的相對知識,闡述我們自身與廣大宇宙的關聯,以及將相對世界與究竟心融合的基本原則。

  本書目目錄共包括:第一部份:關照,分爲創造力、身體的治療、心靈的治療等叁章。第二部份:聲音,分爲語言、詩、表演、天文學與地理學等四章。第叁部份:內在的知識,則分爲、真理的科學、內在真理等兩章。

  注:該書沒在國內發行,想請此書的朋友,建議從香港和臺灣請

  

《《相對世界究竟的心》兩篇節選之--創造力、表演》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心靈智慧的訓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