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世界究竟的心》两篇节选之--创造力、表演
一、创造力
知识的十个向度中的两个-创造力及医明-是可以直接利益他人的,它们意味着照顾他人。创造力排第一位,乃因透过创造力,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善巧技能,它们可以应用到其他向度的知识。制作的艺术或创造的艺术,能够帮助他人,因为它与和谐的产生相关,它可以是一种实物的创造,也可以是一种结合了物、思想、人的创造。创造可以利益他人,也可以帮助我们自己的生活,诸如:由绘图中可引发创造的灵感;壶的制造可以利益日常生活;秉赋具足的老师可以传递知识。
完美的型是完美创造,然而完美是有等级的。究竟的完美是以最精湛的方式表现出宇宙。研究制作艺术的目的是要学习如何创造,那是一种洞察力的显现;也可以说是透过相同法则,将大宇宙以较小型式模仿表现出来。勤勉的学习与实证,使学生们有能力将手边的每件事物做得完美。完美创造的基础是一种对和谐与平衡的真实理解,而完美创造的动机则是做出有意义的、确实必要的事物。
仔细观察人身,人的脸、外型、身高和体型,外表看来都是相当平衡的,各部份配合的似乎一点不多,一点不少,这意味着人类具有好的平衡的因,如你所见,因与缘带来了某个程度的和谐,就会令人看起来很愉快。当你欣赏一处风景,若它的色彩活泼,展现自然的美、气候温和、处处生意盎然,这正是良好平衡的因的展现。银山(Mount Kailash)和心灵湖(Lake Manasarovar)就是完美平衡之自然景观的实例,正因为这完美的安排,数千年来,印度教及佛教徒皆视此地为圣地。
生活情境中一些自然的规律性,这些都反应出缘的和谐性。这个道理同样可以适用到创造的各个层面,不管它们是属于那一类的活动。创造的学习-学习如何具体创造出东西-意指学习什么东西需要平衡,如何依照宇宙自然运行的法则来达到平衡,了解这些原则,对于制作任何东西都是重要的。
制造一件陶艺,你需要下列元素:用泥土来塑壶;用水来搅拌、塑形;流动的空气;有一个工作的空间;然后以火烧来使其永久定型。你必须知道你与这些元素的关系,以及这些元素彼此间的关系,如此,你才能依你的技巧与知识去创造出东西。如果你的知识是完整的,那么你将可以使每个部份都达到适度的平衡,而创造出一个完美的杰作。所创作之物体的功能是什么,将是达到适切平衡的重要考虑因素。你可以制作一个完整的壶,但若你不窑烧使其定型,那么它的功能将变得很有限。如果此壶是用来盛水,那么就需要烧之以定型,否则一盛水就溶散了。所以,元素间需要平衡,欲达到的功能方可实现。
一位艺术家的目标与态度,组成了他的创造活动。以画家为例,画家在作画之前必须先在脑里布局,先想好某个脸部要怎么画,他也可以不先想好布局就作画,如果他的意图是即兴成画。画者的动机与态度构成了一个实体环境,以适合他去完成绘画。不论他用的是画布或其他材料,水彩笔或颜料等等-不论他需要什么-都会依作画者工作背后的动机达成平衡。不论艺术家心中是有确切的目标或即兴的,他清楚地希望的是什么,然后才依他希望达成的目标去平衡一切。若他能成功地平衡一切,则他必可完成一件杰作。
创造意谓着材料及创作当下有一种特别的互动。譬如:当你想创作一幅字或一幅画时,备妥了所有工具之后,你会让自己的心先安定下来,让心变得清明。然后,你见到你所欲创作之作品,于是将它创作出来。有时候,只是在纸上画一笔,在纸面所提供的空间中作个简单的投射;有时候,可能更复杂一些。有时候,在创作的过程中,原先的构思变掉了;有时候,可以全然的创作出如原先构思的作品;有时候,只是开始创作,然后观察会发生什么事。创作就是在那个当下的展现、签字、手印。
创造力是一种天赋,它来自于过去多生多世,来自于儿童时期,来自于本能,和来自于学习。创造力可以由蕴育而得,各个领域中有杰出创造力的人,都是在该领域中蕴育了生生世世而得。蕴育创造力必须做一些准备。首先,必须对该领域产生兴趣,然后还要去了解它。其次,当了解该领域之后,甚至在了解与学习的过程中,沉浸其间是重要的,这沉浸必须来自内心创造的欲望。此人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沉浸的快感,而且会有欲望去完成某些有意义的事,做这些的动机若只是为了赚钱,则不是一个好的动机。再其次,创造者必须具备创作的技巧,有些人天生具备这些能力,有些则经由严谨的琢磨方法而变得技术高明。真正的大艺术家,都是集技巧、天赋和灵感于一身,那是种特别的秉赋,是多生多世蕴育来的。在蕴育创造力时,沉浸和灵感是最重要的事。若有位天赋异秉的艺术家,已发展出了洞察力、清明、和持平的心。那么,他的艺术工作将可表达出一些伟大的展露,使观赏者获得一些影响。若艺术家的技术已经达到了悟的境界,那么他的创作工作将带来更多的利益。完美对称的展现,正是究竟的心在相对世界中的自然展现,它相当具有启示性,且可以协助相应者晋升到另一个了悟状态。喜欢艺术的人们,在参观博物馆时,可能有过类似的经验:一件特殊的绘画或艺术品,将使他们对事物产生不同的觉受。他们会一再回去看同一作品,因为从这作品本身散发一有益的影响。这就是一件杰作的力量。
创造并非局限于工艺品或艺术,发明家和研究者的一些重要发现,也是他们创造力的发挥。他们将创造能力的焦点放在增高效率、治疗疾病上,而非绘画,譬如爱因斯坦(Einstein)以数学和物理来解释事物之运作。这类的创造力,通常将复杂的东西简化,得到简单而可理解之形式。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现与发展,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带来大家的福祉。这类创造力可影响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食物和住所,它带来便利,简省了许多的时间和劳力,诸如个人电脑。
大约一千年前,在西藏有个人具备这类创造力,他的名字叫做唐东加波(Thangtong Gyalpo),他想用铁来造桥。西藏是多山的国家,有许多大川,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来造桥,但都很危险,因为材料会腐朽。唐东加波发明以铁链来造桥,有些他当年在西藏和邻近王国建造的桥,到今天仍在使用,譬如在四川省境内的康定及塔次多(Tartsedo)。他在他的时空是位有创意的创新者。
今日我们所见到的发明,在过去连想像都想像不到,除非是极特殊的思想家。电视机就是现代平衡创造的结果,所有相关的元素、工具和技术,以这样的方式组合之后,不必透过电线或可见的连接物,我们就可以在播放者与接收者之间传播影像及声音。电视是科技领域内的一项伟大杰作。
有效的掌控环境,也是一种创造力,因为于此同时,它意味着能控制宇宙的奥秘,而且为了保持我们这个世界的美丽与和谐的完整性,就必须让它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使我们的世界维持在美好状态的法则,一样适用于经营一个工厂。大量生产,必须仰赖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完成他那部份特别的工作,然后才能一一组成而得到最后的产品,这是平衡法则在科技与组织上的应用。这在有上百名员工的汽车工厂或是在小乡村内的工业亦然。
最古老的创造力之一,也是一种永不过时的创造力,那就是养育小孩。一个好母亲,不是偶然可得的;养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技能,要慢慢发展的。母亲不仅是生育小孩,她不仅照顾孩子身体的成长,同时也照料孩子语言及心智的成熟。依佛教的观点,养育小孩是一种创造能力,它的意义远胜于生物的生育,生育犹如本能,遍存于所有的生物,它毋须特别的秉赋就可以完成。一个有能力的母亲,具备了仁慈与智慧,她以平衡的态度来教养她的小孩,使他们成为一个适应良好的人类,并在长大后也懂得平衡运用他们的天赋。正如同母亲在帮助孩子成长,孩子也在帮助母亲成长,母性的形成与人类的历史等长。如此说,并不是要否定这原则不能以其他方式在其他地方化现,只因为人类是与我们最息息相关的例子。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当母亲的创造力与小孩的创造力聚在一起,达到平衡时,完美的小孩就在这和谐的互动中长成。当然,养育小孩的还有父亲、家庭、朋友、老师等等的参与,当他们影响及协助一个小孩长大成人时,这些人都有很好的机会去发挥创造力。
当自然法则应用到艺术品时,是依循艺术家的心灵目标来达到,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表达,可以是洞察力,可以是画者的心情,可以是清楚的数学定理,或以家庭为例去塑造环境。无论是任何形式的创造,都是创造者就手边现有之元素,以善巧之平衡技能,将创造者清楚的目标,投射出来的结果。
透过学习如何做出和谐的作品,一个人可以掌握创造的普遍性原则,因为不论在大宇宙或我们个人的小环境中,创造的法则与程序是相同的。创造中的任何动作,都在其自身本然形式中,就如同创造整个宇宙一样。那意谓着个体可以持续掌握自己训练有素的领域中的创造,直到他达到超越所有创造的限制而了解真理为止。这是运用相对世界,达到究竟的心的第一种方法。在科学与科技的领域里,科学家与发明家的梦想,就是要发现与运用宇宙的秘密,以及为什么事物以其既有的方式存在。掌握创造力,可以引导个体去了悟全部事物的奥秘,就在每件小事物之中。此掌握与其显现的真理,正是创造的究竟目的。
二、表演
将声音与动作结合的知识范畴,就是表演,在藏文里称作“度格”(DOGAR) 。“度”有“唱”和“重覆”的双重意义;而“格”则指“肢体动作”。表演包含了语言表达、姿势、舞蹈和音乐,表演的目的,是要以身体的形式来表达,即声音与身体动作。
表演可以是原创的、承袭古典的,或是遵循艺术的原则自发的即兴…
《《相对世界究竟的心》两篇节选之--创造力、表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