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作。表演的特殊性,是它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达到很多的沟通-生命中的特殊事件或是某一段历史。它不限于生活中的故事或传说,或是生命中的某段特别时光。它可以是描述千年的历史,也可以描写一个下午的种种。它也可能只是个假想的情境,在现实生活里根本不可能发生。不论是很世俗的事件、是遐思,或是很殊胜的真理,都可能是表演艺术所要表达的主题。
以马哈嘎拉舞(Mahakala dance)的表演做一个例子,它是在寺庙里的表演,常与法会祈求仪式或是荟供(puja)连结在一起。因为是一种敬神的舞蹈,所以与一般人所研究的表演艺术不同,不过有许多基本原则仍然是相同的。马哈嘎拉舞的表演是有多重目的的,第一项就是禅修舞者的禅修,是依据马哈嘎拉荟供的法本仪轨来进行,当他起舞时,舞者也就溶入而成为荟供的一个特定部份,马哈嘎拉舞一般都是由僧众来表演的。
马哈嘎拉是慈悲的愤怒尊,任何一种马哈嘎拉祈请仪式的目的,都是想要克服染污及负面的事物,这是种最强而有力的方式。观众席中若有人了解祈请而且修行高深,则可以在精神上与舞者同步,舞者自身是透过姿势、舞蹈与吟唱来表演修行的。至于跟不上舞者的世俗人们,在参与的过程里也可以获得荟供的加持,使他们得以克服障碍。参与者只要发心正确,即使不会作禅修,也同样可以获得马哈嘎拉的保护。这类形式的宗教仪式,同时可为环境祈福,使它转化成保护者马哈嘎拉的曼达拉(Mandala)坛城。曼达拉是指马哈嘎拉所保护的、净化的空间。这个舞蹈清楚的界定了舞者与观众所在的清净空间。
宗教仪式里的舞蹈,是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的,领舞者通常是穷其一生的精力从事此艺术,一个舞者通常需要经过许多年的练习,技巧方臻精练。表演的僧侣,必须学习各种样态的姿势和动作,而且还要能与进行中之荟供的多方面同步,例如音乐、吟唱、法本的意义,和观想等。舞者必须很严密的遵行马哈嘎拉荟供的法本,它是源自于密续里实修的法本。每一舞步和每一舞姿,在每个大庙宇里都依其对马哈嘎拉密续修行法,有各自传统的解释,而进化成特殊形式。舞者的装扮衣饰,也都是依据法本所载及传统西藏的肖像来穿戴的。例如缎袍的颜色和型式;手工制的面具,如保护者、动物或其他于荟供所观见的造型;舞蹈中所用的象征饰物,这些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承袭古代宗教及艺术的传统而保留下来的。
在每一个舞里面,舞步的位移与顺序,也全都是参照法本而循序安排的,第一节的舞是为当地祈福、以做好准备,并迎请伟大的保护者,这段舞是由“强朋”(champon),也就是领舞者来跳的,他的穿着是密续里的“黑帽”(black hat)服饰,接着的一节是马哈嘎拉及侍从的到临及迎请。代表着马哈嘎拉及马哈嘎利(译注:Mahakali,即女性化身的马哈嘎拉),随从行列里的次要护法及动物的舞者,带着彩色面具及镶边缀饰进场。之后的舞蹈显示着马哈嘎拉清除了所有负面的障碍。障碍是以一个小的塑像来代表,舞者用仪式中的法器象征性的将其破坏,此法器是代表专属于马哈嘎拉的特别武器。当染污被降服之后,观想一切化为虚空。接下来的舞则是向保护者献供。结尾的舞,则是对马哈嘎拉的赞扬与讴歌。此外,还有些舞者扮演其他角色,也都参与在这节目里,如坟场的大师(Cremation Ground),四方的本尊,鹿或其他神圣动物,或是护法等等。虽然,这些象征,各寺庙依其不同的习俗会有不同的变化,但是基本的仪式仍是相同的。
法会之舞的作用是多层次的,它用动作、音乐、色彩、时间,和空间去演出在身体层面的舞剧,而于此同时它也进行了深刻、精密的心灵修习。法会之舞是另一种融合身、口、意的方法,以表达及经验究竟的真理。心灵训练或曰禅修,与身体世界两者间的和谐,是这实修的根本。
不含宗教意义的表演也是有价值的,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影响人们,依各种音乐及表演而异。在西藏和不丹(Bhutan)一般人也会跳一些不含宗教仪式的舞蹈,他们有时候会选择与佛教故事相关的主题,或是与寺庙里的舞蹈相似的主题,也有些是以凌格萨(Ling Gesar)的事迹为主题,他是传说中的国王,其伟大的功绩成为很多西藏歌谣的主题。
要成为技艺高超的大师,有很多条件。就像其他领域的知识一样,杰出的表演是需要努力与天赋皆备的。虽然,每个人都拥有潜力去表现各种技巧,但是由于因缘的种种条件,以及一世的有限生命,有些人的能力是比其他人更容易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如果某人具有优美的体态,又有天赋善用肢体语言、舞蹈及音乐,他就有机会在表演艺术里发展出伟大的技艺。至于需要花多少时间,就要看他的天赋、钻研领域的难度、和老师的知识而定了。要使一个人的能力有最大的发挥,最好的方法就是追随着一位有经验的大师。透过大师的教导,学生有机会经由他自己的努力学习,使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大师仍有能力融合过去数百位伟大艺术家的智慧,学生们浪费时间的机会较少。在寺庙里,资深的舞者常常是年龄已高的人,他们跳舞和研究舞蹈都是从少年时代就开始,而且,他们一生中大半的时间都花在教导学生上面。八蚌寺(Palpung Monastery)的领舞者有八旬之高龄,但他仍然肢体轻巧灵活,像他这样年高德邵者,又拥有舞蹈的传承,在僧众社群里受到高度的尊敬,因为他们有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
音乐在表演当中占有相当的角色,其发展已有长远历史,是达成、经验和传递完美声音的一种途径。音乐在印度的发展颇受重视,与此主题相关的梵文法本,后来被译成藏文,成为藏文的原始资料。说明声音在表演中如何达至其影响力及净化力的故事,始自默汗(Mughal)王朝的国王阿卡巴(Akbar)时代,著名的乐师唐山(Tan Sen)。首先,要能记住音乐里的各个元素,以及它们彼此间的关系,这一点与其他学门的知识一样,是非常重要的,注重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或在不同季节里,及与这些元素的相应关系为何。古代有些“热歌”(ragas)或称旋律,能引出这些基本特质,并且是要在特定的时间来演奏。
有一次唐山乐师被阿卡巴召唤到宫廷中,示范伟大的音乐艺术。在准备阶段,未点燃的灯被放置在大厅的四周,这时大师被号令开始表演“热歌帝帕卡”(raga dipaka),即“灯的旋律”,意指“火”这个元素。他是如此有技巧,使得所有的灯被他的表演点燃,故事继续往下发展,他继续表演以致热力开始燃烧他自己,这时候,只有唤来他妻子(也是一位高明的乐师),她唱一首雨季旋律,而且果真成功的降雨,然后唐山才获救。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位大师所能达到的水准,他能在表演中驾驭元素和表现完美的声音。
长久以来,在印度音乐被用来引发一些特别的感受状态,那种气氛正如诗所表现的一样。音乐更进一步的目的,是要透过声音带来有益的影响,不论是在身体层面成心灵层面。完美的声音可以引发完美的气氛,在完美的气氛,完美的时刻可能化现出殊胜的意义,也可能只化现出普通的意义,这完全要看个人的深度与音乐本身的深度而定。每一种声音都可以营造出一个环境,而且以某种方式影响环境中的每一个人。
音乐是世界共通的语言,它能同时在许多层次与所有的众生沟通,终致连贯了相对世界通往究竟心灵之道。成功的音乐家有此能力去表现当下最适切的音乐,所以这时候音乐可以发挥它想要达到的有力的效果。任何人不论是聆听西方音乐或东方音乐,特别是在听一位伟大艺术家的表演时,他能经验到一些特殊的感受。即使某位秉赋优异的音乐家,只是在演奏一段普通的音乐,其声音本身都可以对心绪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由这普通的经验,可以瞥见音乐的深刻潜力。我们不难想像当我们在聆听一段完美的音乐时,而且是经过多次乃至数百次修正的音乐,我们所将受到的震撼力会有多大。
声音在表演艺术里,被适当的与动作结合,因为声音是依每一动作而生,且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动作的表达,所以,当戏剧与舞蹈被完美的演出时,对观众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种表演艺术不是只局限在舞台或电视上,事实上,人在一生中的每一个举止也都是一种表演,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与每个人、每件事关连在一起的,这些都是整个大表演中的一部份。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我们都有机会、有能力去发展表演技巧。透过凝炼我们的遣词用字、我们的手势,和我们的动作-所有我们生活当中塑造环境与气氛的方法-我们能发展出生命中无与伦比的表演。它是种可行的方法,使我们成为生命中的大师,以及使我们的生命成为杰作。
------------------------------------------------------------------------------
原文由美国SHAMBHALA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1996年由贝玛秋顿翻译城中文,慧眼杂志社出版TEL:(02)22145657。
这本书以知识的十个向度为主题,知识是属于相对的世界,仁波切以这十个向度的相对知识,阐述我们自身与广大宇宙的关联,以及将相对世界与究竟心融合的基本原则。
本书目目录共包括:第一部份:关照,分为创造力、身体的治疗、心灵的治疗等三章。第二部份:声音,分为语言、诗、表演、天文学与地理学等四章。第三部份:内在的知识,则分为、真理的科学、内在真理等两章。
注:该书没在国内发行,想请此书的朋友,建议从香港和台湾请
《《相对世界究竟的心》两篇节选之--创造力、表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