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灌頂的開示——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
什麼是灌頂?有的人說灌頂就是給你一種權利,從此以後你就可以修學某種密法。這種說法對不對?對,但灌頂的內涵不僅僅是這些,更重要的是灌頂的過程中,上師按儀軌修法祈請上師、本尊、空行及觀修與本尊無二來淨化和清洗你的業障,並把成就四身的金剛種子種到你的心田(第八意識)中。
打個比方說:大家現在都好比是農民,但幾十年、幾百年卻沒有糧食可吃,一直處于極度的饑餓當中。因爲大家雖然有土地,卻沒有種子,也不懂播種的技術。而上師就好比是具足糧食的富有者,有好多的糧食,不僅自己夠用,還可以分給大家,而且特別精通播種技術。
那怎樣才能獲得種子,解決自己的饑餓呢?這要靠兩方面的配合:一方面要上師在你自心的土地上播下種子,並教你如何培育;另一方面需要你自己對播種者具足信心,肯把自己的土地讓出來,還要努力保護和培育種子。所以希望大家在灌頂的過程中能好好地忏悔,把無明傲慢的“我”放下,真正身、口、意相應上師。得到灌頂之後,如法地持戒、修持就是保護和培育這個種子。
灌頂是一件很莊嚴、很殊勝的事。灌頂有許多的方法:
·有:名灌頂、摸頂、飄帶、佛冠、鈴杵、淨水、經典、密咒、藥丸、寶鏡、*輪、行爲等結緣灌頂;
·簡易修法的灌頂(包含加行灌頂):受了灌頂之後,有進行某一本尊的簡易修法或四加行的權利;
·本尊修法灌頂:受了此灌頂之後,獲得進入本尊四部瑜伽的權利,一般受了此灌頂之後,應開始閉關精進修持;
·究竟灌頂——也稱明心見性灌頂。
一個人在沒有灌頂、引導的情況下修學密法,是特別容易出差錯的。
如果你依照書本或刊物登載之內容擅自模仿修學,實爲金剛乘修學之大忌,輕者修學無效,重則著魔顛狂。如果牽涉到氣脈等大法上,更有喪失生命的危險。受了灌頂之後,既有傳承的加持,又有上師、本尊、空行的加持,修起來覺受和感應是很快的。甚至有些人在灌頂的法會直接産生覺受。而真正的灌頂不僅是一種儀式,也是在上師、本尊、空行爲一體的無限加持下使修行人很快地淨除業障、強迫性地清除你的無明。在真正殊勝的灌頂法會中,受灌頂的人往往會有身、口、意(氣、脈、明點)的感應,自性的壇城會有種種的顯現。而不象有些人說的密宗就會搞形式,只是把寶瓶往頭上一放就算了。
嚴格地說,只有當你生起覺受才能算受了真正的灌頂。但大家要清楚的是自己生起覺受也不可以自以爲了不得,到處宣揚。自己的感應覺受除了跟上師說以外,即便是金剛兄弟也不允許說,否則加持會慢慢消失。生起的覺受固然是一種好的緣起,但我們修法的真正目的不僅僅在于得到某一種覺受、某一感應,而在于證悟空性。應不斷地修持,不斷地增長它。
每一個人在灌頂和修法過程中覺受的層次可能也大不一樣,這並不是上師的分別,而是每個人對上師的信心、修法精進所決定。有的人想通過灌頂來消災、增福,所以佛也就慈悲地設了結緣灌頂。但我們今天不是這種灌頂,而是金剛薩土垂簡易修法的四灌頂(瓶、秘密、智慧、句灌頂)。受了這個灌頂一定要發大心,爲了自他成佛而修持。
蓮師曾經說過:密法中最主要是依靠上師的灌頂,你受到上師的灌頂之後,對上師有信心,就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灌頂之後一定要守護叁昧耶戒。灌頂時,上師給你們甘露水,意思就是說:“你要守戒,這就是你成就四身的種子;不守戒,這就是地獄的種子!”而叁昧耶戒,最主要一條就是對上師的信心、對法的信心,只要不退失對上師和法的信心,你到達果位就沒什麼可懷疑的!
皈依與灌頂 (丹京嘉措仁波切開示)
要修行這樣殊勝、善巧的密續;如果要修持一位特定本尊,則必須由一位具資格的上師,帶領我們進入本尊的壇城。如此,我們的修行才可能得到成功。每一位密續的本尊,都有一個不間斷的傳承,這個傳承必須來自一位有圓滿證悟體驗的上師,才能夠信任與依止。而且,這份體驗必須由沒有間斷的修證者傳達給我們,他們都成就了這位本尊的修持,而得到了證悟。「密續」的字面帶有「繼續的」與「連續」的意義。密續的力量在于透過一個持續的、不間斷的修行者傳承,保存並傳遞證悟的體驗。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轉化自己,就必須與這個重要的傳承接觸,這項接觸就是透過灌頂、加持。
接受灌頂能夠喚醒我們心中的特別能量,讓弟子與上師之間建立起一種溝通,它啓發弟子內在的潛能,進入密續的道路,直到圓滿成就。灌頂是種修行證悟的分享,它並不代表一個穿著奇異的西藏僧人,將要變戲法似的把不可思議的力量賜給你,使你法力無邊。我們不應該把灌頂看成如此,我們也不應該被法會的外觀,譬如祈禱、唱誦、搖鈴等所據,我們必須了解法會包含著重要的內在意義。
灌頂不但倚靠上師的證悟,同時倚靠弟子的恭敬心與修行層次。這種雙向溝通啓發了內在的本質,使我們得到加持而不間斷的修行,從修道中得到圓滿的成就。
灌頂的態度
接受灌頂需要親身參加,你在特定的時間,來到一個特定的地方,接受一樣別人給予你的東西,而且,你的心也要專注。我們要能夠放下,接受新的體驗,不要不安又分神。因爲,這儀式當中包含了很多觀想、禅修,它是一種帶領我們得到圓滿體驗的過程。
一個有效的灌頂,必須由上師與弟子共同參加,創造出適當的氣氛。上師的責任是引導這個灌頂,使它真正接觸到弟子的心靈。弟子必須抱著一種開放的、廣闊的心胸,使自己的心處于包容的境界。如果你的心過度執著感官事物,或是緊抓住事物存在的外相,你將失去獲得證悟的空間。但是,如果你已得到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慧的充分訓練,將很容易在灌頂中去除錯誤觀念的的負擔,而能獲得真加持。
當上師與弟子都具備了資格,灌頂就充滿了喜悅與智慧。灌頂不但是進入密續必須完成的事項,它本身已具備了修行的超凡喜悅與體驗。如果我們的觀想起初只是停留在想像的階段,而不是真實的體驗,在廣大的意識田裏埋下種子,這些種子終將成熟,變成真實的證悟。這是一種自然的過程。
因此,你應該永遠保持開放與輕松,對發生的一切都感到滿足。
密乘皈依(孫景風述)
南無咕噜貝、南無布達耶、南無達嘛耶、南無僧伽耶!
普通一般〔顯教〕學佛者,莫不知道皈依佛、法、僧叁寶,惟在密教〔密宗〕上,則於皈依叁寶之上,加上“皈依上師”一句,就是“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等四句,稱爲四皈依,爲修學佛教密宗的初步,也是西藏密宗四加行之一。所謂四加行法者,就是:一、四皈依。二、大禮拜。叁、供曼達。四、百字明等四種,爲修學密宗一定要各修滿十萬遍的基本要法。爲什麽修學密宗的人,一定要從這些根本法學起呢?因爲密宗首重師承,無師則一切密法不能安立,所以欲明法統之不容紊亂,故以上師居首,以上師能總攝叁寶故。換句話說:就是上師爲總相,佛法僧爲別相。因爲釋迦世尊是已經滅度的過去佛,彌勒菩薩爲將來成就佛道的未來佛,現在的佛教密法,所賴以傳承不替者,就是上師。上師如此重要,怎麽可以不立爲上首呢?法統怎麽可以不尊重呢?
在藏密的儀規上,每修一法,必先觀想自己對面空中,有八獅子擡一高廣蓮花寶座,座上現出傳法上師,居坐於中。本尊、佛、菩薩、緣覺、聲聞、護法等一切聖衆,於其座下周匝圍繞。這是普通一定的軌則。其以上師居中者,即所以尊傳承重法統之義也。
密法上所謂的法統者,猶如世法上所謂的血統也。在世法上,最重視一脈相承的嫡子,即古代所謂的宗子;若是宗子即可主宗廟,以序昭穆,可率其家人族屬奉飨祭祀;若非宗子,雖祭之不享,以無血統關系,無法與自己渺不相涉者,直接溝通也。
由於顯教必須經曆多生始獲灌頂,或於定中而臻聖位,所以顯教有叁大阿僧祗劫成佛的說法。若在密教〔密宗〕,可以凡夫身而獲灌頂,是因上師嫡承法統血脈之關系;上師入本尊壇城〔曼荼羅〕,修法加持,由諸佛光明〔他力〕,循法系〔法界力〕而至上師,此時上師入本尊叁昧,與本尊無二無別;弟子觀上師,亦與本尊無二無別;上師乃遍灌學人〔加持力、定力〕,弟子入其心田開發各各本具的淨菩提〔自心力〕種子,則弟子的心識,已初度與本尊的光明叁智一身、口、意契合,結合爲本尊的金剛種子矣!這個從他力、法界力、上師加持力、定力,並與自己心力所結成的種子,雖已粗具種性;而能使這種子相持不散者,即是咒力。若無此咒力,也不易開顯,所以在顯教上念佛曰念,而在密教〔密宗〕上持咒曰持,其理可想而知。
修密學人既承上師法統傳承獲受灌頂之後,已將成就佛道的金剛種子,納入自己識田之內;依法修持,加以灌溉,繼續不斷,久而久之,與本尊一切相應;今生雖不想即身成佛,實沒有這個道理的。譬如生於王家,初生已具太子資格,專待長大成人,即可嗣位爲王,不過中間需要教養之功而已!又如電流,諸佛就是發電機,一切密法就是電線,上師乃是線端開關器,倘若不經開關,也難與電相觸,而生感應效用。又如電流,開關雖已開啓,若承接時,不使用電器,觸之者必死;在密教中,各法有各法的儀軌,及種種修法的手續,譬如無上密宗部,有所謂“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就是承接電流的電器。學密宗的人如果不經上師口傳心授,猶如發電機不經技師的傳授學習,妄自啓發。勢必觸電而死。所有人擔心學密危險之處即在此也。若經上師傳授,能遵守上師的一切指導,則運用自如,事理圓融無礙矣!密法所以殊勝可貴,有人比喻爲乘飛機,也就是這個道理,因爲不是靠己力,是靠電力〔他力加持〕的作用;世法與佛法,若能善爲了解,都是同樣的道理。 重師之道,在宗喀巴大師…
《關于灌頂的開示(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