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灌顶的开示——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
什么是灌顶?有的人说灌顶就是给你一种权利,从此以后你就可以修学某种密法。这种说法对不对?对,但灌顶的内涵不仅仅是这些,更重要的是灌顶的过程中,上师按仪轨修法祈请上师、本尊、空行及观修与本尊无二来净化和清洗你的业障,并把成就四身的金刚种子种到你的心田(第八意识)中。
打个比方说:大家现在都好比是农民,但几十年、几百年却没有粮食可吃,一直处于极度的饥饿当中。因为大家虽然有土地,却没有种子,也不懂播种的技术。而上师就好比是具足粮食的富有者,有好多的粮食,不仅自己够用,还可以分给大家,而且特别精通播种技术。
那怎样才能获得种子,解决自己的饥饿呢?这要靠两方面的配合:一方面要上师在你自心的土地上播下种子,并教你如何培育;另一方面需要你自己对播种者具足信心,肯把自己的土地让出来,还要努力保护和培育种子。所以希望大家在灌顶的过程中能好好地忏悔,把无明傲慢的“我”放下,真正身、口、意相应上师。得到灌顶之后,如法地持戒、修持就是保护和培育这个种子。
灌顶是一件很庄严、很殊胜的事。灌顶有许多的方法:
·有:名灌顶、摸顶、飘带、佛冠、铃杵、净水、经典、密咒、药丸、宝镜、*轮、行为等结缘灌顶;
·简易修法的灌顶(包含加行灌顶):受了灌顶之后,有进行某一本尊的简易修法或四加行的权利;
·本尊修法灌顶:受了此灌顶之后,获得进入本尊四部瑜伽的权利,一般受了此灌顶之后,应开始闭关精进修持;
·究竟灌顶——也称明心见性灌顶。
一个人在没有灌顶、引导的情况下修学密法,是特别容易出差错的。
如果你依照书本或刊物登载之内容擅自模仿修学,实为金刚乘修学之大忌,轻者修学无效,重则着魔颠狂。如果牵涉到气脉等大法上,更有丧失生命的危险。受了灌顶之后,既有传承的加持,又有上师、本尊、空行的加持,修起来觉受和感应是很快的。甚至有些人在灌顶的法会直接产生觉受。而真正的灌顶不仅是一种仪式,也是在上师、本尊、空行为一体的无限加持下使修行人很快地净除业障、强迫性地清除你的无明。在真正殊胜的灌顶法会中,受灌顶的人往往会有身、口、意(气、脉、明点)的感应,自性的坛城会有种种的显现。而不象有些人说的密宗就会搞形式,只是把宝瓶往头上一放就算了。
严格地说,只有当你生起觉受才能算受了真正的灌顶。但大家要清楚的是自己生起觉受也不可以自以为了不得,到处宣扬。自己的感应觉受除了跟上师说以外,即便是金刚兄弟也不允许说,否则加持会慢慢消失。生起的觉受固然是一种好的缘起,但我们修法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得到某一种觉受、某一感应,而在于证悟空性。应不断地修持,不断地增长它。
每一个人在灌顶和修法过程中觉受的层次可能也大不一样,这并不是上师的分别,而是每个人对上师的信心、修法精进所决定。有的人想通过灌顶来消灾、增福,所以佛也就慈悲地设了结缘灌顶。但我们今天不是这种灌顶,而是金刚萨土垂简易修法的四灌顶(瓶、秘密、智慧、句灌顶)。受了这个灌顶一定要发大心,为了自他成佛而修持。
莲师曾经说过:密法中最主要是依靠上师的灌顶,你受到上师的灌顶之后,对上师有信心,就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灌顶之后一定要守护三昧耶戒。灌顶时,上师给你们甘露水,意思就是说:“你要守戒,这就是你成就四身的种子;不守戒,这就是地狱的种子!”而三昧耶戒,最主要一条就是对上师的信心、对法的信心,只要不退失对上师和法的信心,你到达果位就没什么可怀疑的!
皈依与灌顶 (丹京嘉措仁波切开示)
要修行这样殊胜、善巧的密续;如果要修持一位特定本尊,则必须由一位具资格的上师,带领我们进入本尊的坛城。如此,我们的修行才可能得到成功。每一位密续的本尊,都有一个不间断的传承,这个传承必须来自一位有圆满证悟体验的上师,才能够信任与依止。而且,这份体验必须由没有间断的修证者传达给我们,他们都成就了这位本尊的修持,而得到了证悟。「密续」的字面带有「继续的」与「连续」的意义。密续的力量在于透过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修行者传承,保存并传递证悟的体验。因此,如果我们希望转化自己,就必须与这个重要的传承接触,这项接触就是透过灌顶、加持。
接受灌顶能够唤醒我们心中的特别能量,让弟子与上师之间建立起一种沟通,它启发弟子内在的潜能,进入密续的道路,直到圆满成就。灌顶是种修行证悟的分享,它并不代表一个穿着奇异的西藏僧人,将要变戏法似的把不可思议的力量赐给你,使你法力无边。我们不应该把灌顶看成如此,我们也不应该被法会的外观,譬如祈祷、唱诵、摇铃等所据,我们必须了解法会包含着重要的内在意义。
灌顶不但倚靠上师的证悟,同时倚靠弟子的恭敬心与修行层次。这种双向沟通启发了内在的本质,使我们得到加持而不间断的修行,从修道中得到圆满的成就。
灌顶的态度
接受灌顶需要亲身参加,你在特定的时间,来到一个特定的地方,接受一样别人给予你的东西,而且,你的心也要专注。我们要能够放下,接受新的体验,不要不安又分神。因为,这仪式当中包含了很多观想、禅修,它是一种带领我们得到圆满体验的过程。
一个有效的灌顶,必须由上师与弟子共同参加,创造出适当的气氛。上师的责任是引导这个灌顶,使它真正接触到弟子的心灵。弟子必须抱着一种开放的、广阔的心胸,使自己的心处于包容的境界。如果你的心过度执着感官事物,或是紧抓住事物存在的外相,你将失去获得证悟的空间。但是,如果你已得到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慧的充分训练,将很容易在灌顶中去除错误观念的的负担,而能获得真加持。
当上师与弟子都具备了资格,灌顶就充满了喜悦与智慧。灌顶不但是进入密续必须完成的事项,它本身已具备了修行的超凡喜悦与体验。如果我们的观想起初只是停留在想像的阶段,而不是真实的体验,在广大的意识田里埋下种子,这些种子终将成熟,变成真实的证悟。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
因此,你应该永远保持开放与轻松,对发生的一切都感到满足。
密乘皈依(孙景风述)
南无咕噜贝、南无布达耶、南无达嘛耶、南无僧伽耶!
普通一般〔显教〕学佛者,莫不知道皈依佛、法、僧三宝,惟在密教〔密宗〕上,则於皈依三宝之上,加上“皈依上师”一句,就是“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等四句,称为四皈依,为修学佛教密宗的初步,也是西藏密宗四加行之一。所谓四加行法者,就是:一、四皈依。二、大礼拜。三、供曼达。四、百字明等四种,为修学密宗一定要各修满十万遍的基本要法。为什麽修学密宗的人,一定要从这些根本法学起呢?因为密宗首重师承,无师则一切密法不能安立,所以欲明法统之不容紊乱,故以上师居首,以上师能总摄三宝故。换句话说:就是上师为总相,佛法僧为别相。因为释迦世尊是已经灭度的过去佛,弥勒菩萨为将来成就佛道的未来佛,现在的佛教密法,所赖以传承不替者,就是上师。上师如此重要,怎麽可以不立为上首呢?法统怎麽可以不尊重呢?
在藏密的仪规上,每修一法,必先观想自己对面空中,有八狮子抬一高广莲花宝座,座上现出传法上师,居坐於中。本尊、佛、菩萨、缘觉、声闻、护法等一切圣众,於其座下周匝围绕。这是普通一定的轨则。其以上师居中者,即所以尊传承重法统之义也。
密法上所谓的法统者,犹如世法上所谓的血统也。在世法上,最重视一脉相承的嫡子,即古代所谓的宗子;若是宗子即可主宗庙,以序昭穆,可率其家人族属奉飨祭祀;若非宗子,虽祭之不享,以无血统关系,无法与自己渺不相涉者,直接沟通也。
由於显教必须经历多生始获灌顶,或於定中而臻圣位,所以显教有三大阿僧祗劫成佛的说法。若在密教〔密宗〕,可以凡夫身而获灌顶,是因上师嫡承法统血脉之关系;上师入本尊坛城〔曼荼罗〕,修法加持,由诸佛光明〔他力〕,循法系〔法界力〕而至上师,此时上师入本尊三昧,与本尊无二无别;弟子观上师,亦与本尊无二无别;上师乃遍灌学人〔加持力、定力〕,弟子入其心田开发各各本具的净菩提〔自心力〕种子,则弟子的心识,已初度与本尊的光明三智一身、口、意契合,结合为本尊的金刚种子矣!这个从他力、法界力、上师加持力、定力,并与自己心力所结成的种子,虽已粗具种性;而能使这种子相持不散者,即是咒力。若无此咒力,也不易开显,所以在显教上念佛曰念,而在密教〔密宗〕上持咒曰持,其理可想而知。
修密学人既承上师法统传承获受灌顶之後,已将成就佛道的金刚种子,纳入自己识田之内;依法修持,加以灌溉,继续不断,久而久之,与本尊一切相应;今生虽不想即身成佛,实没有这个道理的。譬如生於王家,初生已具太子资格,专待长大成人,即可嗣位为王,不过中间需要教养之功而已!又如电流,诸佛就是发电机,一切密法就是电线,上师乃是线端开关器,倘若不经开关,也难与电相触,而生感应效用。又如电流,开关虽已开启,若承接时,不使用电器,触之者必死;在密教中,各法有各法的仪轨,及种种修法的手续,譬如无上密宗部,有所谓“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就是承接电流的电器。学密宗的人如果不经上师口传心授,犹如发电机不经技师的传授学习,妄自启发。势必触电而死。所有人担心学密危险之处即在此也。若经上师传授,能遵守上师的一切指导,则运用自如,事理圆融无碍矣!密法所以殊胜可贵,有人比喻为乘飞机,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不是靠己力,是靠电力〔他力加持〕的作用;世法与佛法,若能善为了解,都是同样的道理。 重师之道,在宗喀巴大师…
《关于灌顶的开示(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