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关于灌顶的开示(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P2

  ..续本文上一页的教义中,视为重要的学处。兹从菩提道次第科颂中,摘录数则,以说明此理。 颂云:“成悉地由师,是金刚持说;一切实了知,全赖师悦乐。戒初事师颂,应学应当作;总意乐加行,智者慎勿忽。”金刚持就是大日如来。事师颂,是说:在受戒之前,应当遵照事师法五十颂本行持。事师法五十颂,系印度马鸣菩萨所集,当我国宋代时,已有三藏宣梵大师日称的译本。〔佛教大藏经中,收有此译本,惟较西藏原本尚有简略处〕可见我国古代,早已流传,可惜後来无人重视弘扬。

  又颂云:“由密器铸成,後得无上师;戒体善取持,依止并如法。达解二藏理,三密事精能;附修诸要则,一一咸若命。次第复完全,稳速得现证;现身定成佛,经言非空论。”戒体,是说:弟子无谄诳心,从上师跟前受,才得戒体。

  二藏,是指: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三密,就是:身、口、意。三密精能,是说:精通生、圆二次第。附修法,如:“施食”等法。现证,意谓:见道。经言非空论,是说:依照金刚乘修法,现身决定成佛,绝非空言也。

  又颂云:“得师先共住,亲近经多旬;若不互观察,皆得越法罪。功德要求全,密乘无开许;师德若不全,悉地无堪能。若得真依怙,终身应依止;依止勿乖法,乖法地狱沦。当视之如佛,悉地现身证。”互观察,是说:上师观察弟子三个月,乃至六年後,始可传法。弟子观察上师,也应该如此,始往依止,否则,师徒俱堕也。功德求全,是说:学密宗的人选择上师,应该依止具十种功德者,不同於显教的择师,以密宗的择师并无开许之故。悉地,意即成就。若无具德之上师,则悉地无法出生也。终身依止,是说:既然得到具德的上师摄受,必须常常依止,以多依止上师,则悉地速成故。勿乖法,意指:密乘有依止上师之法,切勿相违也。

  以上诸颂,为菩提道显密次第中,指导修行密乘的人,终身所应奉行不渝之要道。密乘行者,可取原书〔法尊法师有译本〕研习,先要明了依止上师之理,以培植修密的基础。 卫藏、西康、蒙古、青海各地的密乘行者,承受宗喀巴大师的教法,择师最严。而上师传法收徒,也属不易,如果不是法器,不得轻传大法。但是一经发生师徒关系,则弟子对上师,恭敬承顺,与佛无异,与亲生父母无别。如果上师有所教诲,做弟子的无不信受奉行,如上师教弟子以身负重物,绕匝一周,弟子也必定依师言,负之而趋!况言其他乎?所以依师教而行,此为最要。

  徵之过去现在诸佛,均如是说、如是修、如是成;我们并可证之宗喀巴祖师、密勒日巴祖师,以及诸经藏中所说,若不如是,决不易成就。纵然自己看经修法,博通经论,也不易成就。所以能成就的根本,就在完全依止上师,所以西藏有“学本师即能成就”一语,上师成佛我也成佛,上师度众生,我也度众生。反而言之,上师入地狱,我也入地狱;必须具足如此坚固的信心,才算是密宗的弟子。

  多杰觉拔尊者开示录中说:“修法之要,当观想上师,能开发根本。对於上师,当至心归仰,为学道之根。道者,非世间道,乃佛道也。故自下而上,应有次第,三业恭敬,须次第而进。如修上乘,非躐等可登,上师能与十方佛等,倘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上师一毛孔,故佛法须在恭敬中求。恭敬上师之次第有三:

  一、对於上师尽力侍奉。

  二、上师开示教法,一心信仰。

  三、如说修行,此为恭敬中最。

  此上师修法时,十方诸佛,皆来右绕三匝,向之作礼,欢喜赞叹,以说此法者,修此法者,已与佛同故。供养上师一口食,其功德比一切功德为大,以上师能为众生功德无量故,施与上师之功德亦无量,以彼上师後必成菩提故。”

  以上所开示,关於恭敬上师之道,是至为切要之言。所以在蒙、藏、青、康等地,信修之士,甚至舍弃一切家财供养上师而不足为异者,比比皆是。诚以恭敬上师即是重传承,尊法统,实为进入密宗最根本之初步!况且在密乘中,诸法仪轨各各不同,在密宗修法上,有观想种子字等种种密义,必须经上师口授,牢记在心,照例不得笔录,否则必获殃咎。等修法达到相当程度,行者必会经过种种境界,这时,真伪邪正,最难判别,若不请求上师印证,势必著魔,蹈生危险,所以在藏密上有“上师合修”法,这也是密乘行者不可不知道的。

  这里所说的上,系指获得阿奢黎地位者而言,以别於僧众,所以位居四皈依之首。所谓阿奢黎者,兹就菩提道次第科颂择师法中,约分为十条,简述於後:

  一、住调伏。颂云:“动止要中律,不越显密戒。”住调伏者,意谓安住戒律也。

  二、具三慧。颂云:“二教闻思修,三慧具不缺。”二教是说显、密二教,三慧意指闻、思、修。

  三、有忍力。颂云:“於功德及证,修行诸方便;神通等甚深,秘藏不显现。”修行方便,就是:菩提道之次第。神通不现,是说:虽有神通不轻易显示也。

  四、性沉毅。颂云:“作业性坚忍,重诺事不掉。”意谓:赋性沉毅,能耐坚忍,凡所作业,务必有所成,总不使有始鲜终也。

  五、善传授。颂云:“於观机施教,具方便善巧;次第若登高,初中後不谬。”善传授者,观机次第施教,先令学者由菩提道次第中,下中上士修起,然後入密乘,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必使学者不落空,此即善巧方便也。

  六、具悲心。颂云:“为报酬佛恩,令正法不沦;不忍心摄受,非利养恭敬。”意谓:具大悲心之上师,为使正法不断故,以不忍之心摄受弟子也。

  七、善论议。颂云:“依显密法相,能遮表决择;开合不违量,傍通复中理。”

  论议中有“遮诠”,犹如现在论理学上所谓的“否定”。有“表诠”,犹如现在论理学上所谓的“肯定”。性宗度生时,多用“遮诠”,相宗度生时,多用“表诠”;决择时或开或合,均不违反因明之比量,即使触类傍通以为引申,也能符合正理,这即是善论议。

  八、精曼荼罗。颂云:“於密教事相,善精密了办。”曼荼罗意即坛城,密教修法中,应当自行建造坛城,此属工巧明,必须全部精通熟练;又密教中手印等等事相,皆以表理,必须事理均通达,且能善为了办,尤须精密也。

  九、解加行。颂云:“种种陀罗尼,修行助道等;一一皆具足,实习之修智。” 意谓:有实修的智慧,所以能了解诸陀罗尼,及助道等法也。

  十、根调寂。颂云:“虽不具相好,内德实充盈;外仪亦可表,慈威而调纯。言少言必当,见者生钦敬。”外仪可表,是指见外相。烦恼轻,是说示现诸根调寂,而知其内德充盈也。

  以上择师十德,若在显教但具其中一二即可。密乘〔密宗〕择师,非十德全具不可也。但是具此十德之上师,以严格论,固然不易寻得,然依宗喀巴大师菩提道修法次第,先从显教,进至密教,铸成密器以後,自易获得。或本尊等示现,或由他缘会合;必能寻获具足十德之上师而依止之。其所难者,是难得密器成就耳!或有“善知识障”不易寻得上师,如果密器成就,这种障碍也易排除。以上是择师十德,但是,另有四种应该拣除者:

  一、多忿恚而不具悲心者。〔慈悲、菩提心为福慧根本〕

  二、贪求名闻利养而无厌足者。〔不以修行为重〕

  三、持己傲慢而无防护者。〔自执我慢〕

  四、多谄曲而不正直者。〔欺诳众生〕

  以上四种,若有其一,即宜拣除而不可依止。

  又所谓金刚阿奢黎者,是指如量师而言〔程度极高的上师〕,必须性相显密,一切具足,五明悉通,上承法统,下化众生。颂云:“谓求如量师,则得流甘露。”滋养慧身,得其有形无形的摄护,不堕邪险,指示修行道途的曲直险易,无迂回迟缓,不入疑怖之林,稳可速抵家故;盖因密教系善起显教〔教理〕之用。法流甘露者,是指直承上师之法乳,有承传之加持力,一经灌顶,即可得法流甘露滋养慧身。又依止具德上师,常有护法神拥护加持,则弟子也蒙其加被矣!

  敬重上师之义,已如以上所述,反观内地行者,虽知敬重上师,唯对此中密义,尚鲜深切探求,因就所知,为造此论,就正於一般学密同道,愿共勉之。即幸甚!祷甚!

  

  

《关于灌顶的开示(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