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灌頂的開示(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教義中,視爲重要的學處。茲從菩提道次第科頌中,摘錄數則,以說明此理。 頌雲:“成悉地由師,是金剛持說;一切實了知,全賴師悅樂。戒初事師頌,應學應當作;總意樂加行,智者慎勿忽。”金剛持就是大日如來。事師頌,是說:在受戒之前,應當遵照事師法五十頌本行持。事師法五十頌,系印度馬鳴菩薩所集,當我國宋代時,已有叁藏宣梵大師日稱的譯本。〔佛教大藏經中,收有此譯本,惟較西藏原本尚有簡略處〕可見我國古代,早已流傳,可惜後來無人重視弘揚。

  又頌雲:“由密器鑄成,後得無上師;戒體善取持,依止並如法。達解二藏理,叁密事精能;附修諸要則,一一鹹若命。次第複完全,穩速得現證;現身定成佛,經言非空論。”戒體,是說:弟子無谄诳心,從上師跟前受,才得戒體。

  二藏,是指: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叁密,就是:身、口、意。叁密精能,是說:精通生、圓二次第。附修法,如:“施食”等法。現證,意謂:見道。經言非空論,是說:依照金剛乘修法,現身決定成佛,絕非空言也。

  又頌雲:“得師先共住,親近經多旬;若不互觀察,皆得越法罪。功德要求全,密乘無開許;師德若不全,悉地無堪能。若得真依怙,終身應依止;依止勿乖法,乖法地獄淪。當視之如佛,悉地現身證。”互觀察,是說:上師觀察弟子叁個月,乃至六年後,始可傳法。弟子觀察上師,也應該如此,始往依止,否則,師徒俱墮也。功德求全,是說:學密宗的人選擇上師,應該依止具十種功德者,不同於顯教的擇師,以密宗的擇師並無開許之故。悉地,意即成就。若無具德之上師,則悉地無法出生也。終身依止,是說:既然得到具德的上師攝受,必須常常依止,以多依止上師,則悉地速成故。勿乖法,意指:密乘有依止上師之法,切勿相違也。

  以上諸頌,爲菩提道顯密次第中,指導修行密乘的人,終身所應奉行不渝之要道。密乘行者,可取原書〔法尊法師有譯本〕研習,先要明了依止上師之理,以培植修密的基礎。 衛藏、西康、蒙古、青海各地的密乘行者,承受宗喀巴大師的教法,擇師最嚴。而上師傳法收徒,也屬不易,如果不是法器,不得輕傳大法。但是一經發生師徒關系,則弟子對上師,恭敬承順,與佛無異,與親生父母無別。如果上師有所教誨,做弟子的無不信受奉行,如上師教弟子以身負重物,繞匝一周,弟子也必定依師言,負之而趨!況言其他乎?所以依師教而行,此爲最要。

  徵之過去現在諸佛,均如是說、如是修、如是成;我們並可證之宗喀巴祖師、密勒日巴祖師,以及諸經藏中所說,若不如是,決不易成就。縱然自己看經修法,博通經論,也不易成就。所以能成就的根本,就在完全依止上師,所以西藏有“學本師即能成就”一語,上師成佛我也成佛,上師度衆生,我也度衆生。反而言之,上師入地獄,我也入地獄;必須具足如此堅固的信心,才算是密宗的弟子。

  多傑覺拔尊者開示錄中說:“修法之要,當觀想上師,能開發根本。對於上師,當至心歸仰,爲學道之根。道者,非世間道,乃佛道也。故自下而上,應有次第,叁業恭敬,須次第而進。如修上乘,非躐等可登,上師能與十方佛等,倘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上師一毛孔,故佛法須在恭敬中求。恭敬上師之次第有叁:

  一、對於上師盡力侍奉。

  二、上師開示教法,一心信仰。

  叁、如說修行,此爲恭敬中最。

  此上師修法時,十方諸佛,皆來右繞叁匝,向之作禮,歡喜贊歎,以說此法者,修此法者,已與佛同故。供養上師一口食,其功德比一切功德爲大,以上師能爲衆生功德無量故,施與上師之功德亦無量,以彼上師後必成菩提故。”

  以上所開示,關於恭敬上師之道,是至爲切要之言。所以在蒙、藏、青、康等地,信修之士,甚至舍棄一切家財供養上師而不足爲異者,比比皆是。誠以恭敬上師即是重傳承,尊法統,實爲進入密宗最根本之初步!況且在密乘中,諸法儀軌各各不同,在密宗修法上,有觀想種子字等種種密義,必須經上師口授,牢記在心,照例不得筆錄,否則必獲殃咎。等修法達到相當程度,行者必會經過種種境界,這時,真僞邪正,最難判別,若不請求上師印證,勢必著魔,蹈生危險,所以在藏密上有“上師合修”法,這也是密乘行者不可不知道的。

  這裏所說的上,系指獲得阿奢黎地位者而言,以別於僧衆,所以位居四皈依之首。所謂阿奢黎者,茲就菩提道次第科頌擇師法中,約分爲十條,簡述於後:

  一、住調伏。頌雲:“動止要中律,不越顯密戒。”住調伏者,意謂安住戒律也。

  二、具叁慧。頌雲:“二教聞思修,叁慧具不缺。”二教是說顯、密二教,叁慧意指聞、思、修。

  叁、有忍力。頌雲:“於功德及證,修行諸方便;神通等甚深,秘藏不顯現。”修行方便,就是:菩提道之次第。神通不現,是說:雖有神通不輕易顯示也。

  四、性沈毅。頌雲:“作業性堅忍,重諾事不掉。”意謂:賦性沈毅,能耐堅忍,凡所作業,務必有所成,總不使有始鮮終也。

  五、善傳授。頌雲:“於觀機施教,具方便善巧;次第若登高,初中後不謬。”善傳授者,觀機次第施教,先令學者由菩提道次第中,下中上士修起,然後入密乘,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必使學者不落空,此即善巧方便也。

  六、具悲心。頌雲:“爲報酬佛恩,令正法不淪;不忍心攝受,非利養恭敬。”意謂:具大悲心之上師,爲使正法不斷故,以不忍之心攝受弟子也。

  七、善論議。頌雲:“依顯密法相,能遮表決擇;開合不違量,傍通複中理。”

  論議中有“遮诠”,猶如現在論理學上所謂的“否定”。有“表诠”,猶如現在論理學上所謂的“肯定”。性宗度生時,多用“遮诠”,相宗度生時,多用“表诠”;決擇時或開或合,均不違反因明之比量,即使觸類傍通以爲引申,也能符合正理,這即是善論議。

  八、精曼荼羅。頌雲:“於密教事相,善精密了辦。”曼荼羅意即壇城,密教修法中,應當自行建造壇城,此屬工巧明,必須全部精通熟練;又密教中手印等等事相,皆以表理,必須事理均通達,且能善爲了辦,尤須精密也。

  九、解加行。頌雲:“種種陀羅尼,修行助道等;一一皆具足,實習之修智。” 意謂:有實修的智慧,所以能了解諸陀羅尼,及助道等法也。

  十、根調寂。頌雲:“雖不具相好,內德實充盈;外儀亦可表,慈威而調純。言少言必當,見者生欽敬。”外儀可表,是指見外相。煩惱輕,是說示現諸根調寂,而知其內德充盈也。

  以上擇師十德,若在顯教但具其中一二即可。密乘〔密宗〕擇師,非十德全具不可也。但是具此十德之上師,以嚴格論,固然不易尋得,然依宗喀巴大師菩提道修法次第,先從顯教,進至密教,鑄成密器以後,自易獲得。或本尊等示現,或由他緣會合;必能尋獲具足十德之上師而依止之。其所難者,是難得密器成就耳!或有“善知識障”不易尋得上師,如果密器成就,這種障礙也易排除。以上是擇師十德,但是,另有四種應該揀除者:

  一、多忿恚而不具悲心者。〔慈悲、菩提心爲福慧根本〕

  二、貪求名聞利養而無厭足者。〔不以修行爲重〕

  叁、持己傲慢而無防護者。〔自執我慢〕

  四、多谄曲而不正直者。〔欺诳衆生〕

  以上四種,若有其一,即宜揀除而不可依止。

  又所謂金剛阿奢黎者,是指如量師而言〔程度極高的上師〕,必須性相顯密,一切具足,五明悉通,上承法統,下化衆生。頌雲:“謂求如量師,則得流甘露。”滋養慧身,得其有形無形的攝護,不墮邪險,指示修行道途的曲直險易,無迂回遲緩,不入疑怖之林,穩可速抵家故;蓋因密教系善起顯教〔教理〕之用。法流甘露者,是指直承上師之法乳,有承傳之加持力,一經灌頂,即可得法流甘露滋養慧身。又依止具德上師,常有護法神擁護加持,則弟子也蒙其加被矣!

  敬重上師之義,已如以上所述,反觀內地行者,雖知敬重上師,唯對此中密義,尚鮮深切探求,因就所知,爲造此論,就正於一般學密同道,願共勉之。即幸甚!禱甚!

  

  

《關于灌頂的開示(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