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P3

  ..續本文上一頁楞嚴水難無畏,文雲:叁者觀聽旋複,令諸衆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以聞聽屬水,聞聽旋,則內水既息,外水不害,故令稱名遇難,不至沈溺,即得淺處。余丙午六月,雇一船裝載行李,過老虹橋,受潮汐急退,船觸浮橋,立時覆沒。余人在水中,手把船邊,口不能念,心中專切憶念,觀世音菩薩,能救衆生苦難,求爲救援,船流數百步,手仍不放,聞空中有人叫我,手莫放,手莫放,然我心中所念者觀世音,叫我非他也。後被救生船撈起,在此大江急流中,若非菩薩之力,安有不死耶。因感菩薩再生之德,故講此品之經,惟望衆人敬信奉事,稱念禮拜,此觀世音菩薩,自有感應道交之驗。

  “若有百千萬億衆生,爲求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刹之難。

  此能救羅刹難,即楞嚴羅刹無畏,世間衆生,多貪財寶,故入海求寶者,數以百千萬億計,亦非定數,極言其多也。大海爲衆寶所聚,有欲求寶,故多入海。假使不定之詞,設或遇之,風而曰黑,必是黑風。海邊有羅刹鬼國,羅刹,此譯可畏,能食人。不但其鬼可畏,其風亦可畏,能吹船舫,墮入其國,欲把衆生,以供其食。其衆生中,但能有一人,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衆人皆得脫離鬼難。楞嚴雲: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衆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印光法師曰:鬼神以陰隱爲想因,以殺害爲墮緣,菩薩于反聞時,內滅妄想,外絕殺害,全超鬼神心行,以此威力,能令稱名者,免于鬼害。傳雲:外國百余人,從師子國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欲盡食,合船皆稱觀世音菩薩名號,由是得免。二別示持名感應竟。

  (己)叁結答得名因緣。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以是二字,承上結歸之詞,菩薩得名因緣,不一而足,但如上所說,不外妙智觀照,尋聲救苦,以是爲得名因緣,就此結答,以釋無盡意之疑,疑斷信生,故向下更爲廣顯,正答得名所以竟。

  (戊)二廣顯稱名感應分四(己)一能脫四難,二能離叁毒,叁能應二求,四能得多福。

  初中二(庚)一別明脫離,二總結神力,今初。

  “若複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此能脫戮難。即楞嚴刀兵無畏。指掌疏雲:臨當被害者,或屈遭憲網,或誤入仇門,頃刻身首異處,須臾性命不保。當此之時,猶能稱名系念,則叁昧之熟于平日可知,由此所以感聖遮救,令彼刀杖,尋來尋壞,段段零落,而刮利無所施也。余意臨危被害,此時稱名,生死事大,一心不亂,故感大悲救護,解脫戮難。

  楞嚴雲: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複,同于聲聽,能令衆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熏聞成聞者,以反聞自性之工夫,念念入流,熏彼循塵之妄聞,轉成真聞,一根返源,六根同時,銷妄複真,同于聲塵聽聞之性,一一複歸元真,至此則塵亡根盡,親證不動不壞之體,菩薩下同悲仰,故令被害,刀段段壞,縱使刀不壞,亦如刀割流水,如風吹日光,了無痕迹,亦無損害也。

  傳雲:晉大元中,彭城一人,被枉爲賊,常供金觀音像,帶髻中。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叁斫不傷,解髻像有叁痕,由是得救。

  “若叁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刹,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複加害?

  此能脫鬼難,即楞嚴諸鬼無畏。問:前羅刹已是鬼難,何以此處複出?答:前約一類,此約諸類。楞嚴藥叉羅刹之外,尚有鸠槃荼鬼(此譯甕形其形似甕)、毗舍遮(此譯啖精氣鬼)、富單那(此譯熱病鬼),此雖不列,攝在諸鬼之內。叁千大千國土,爲一大世界,先由世界海中,有一須彌山,東西南北,有四大部洲,此土屬南閻浮提洲。須彌山半,有四天王宮,日月旋轉其間,照四天下,名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名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方名大千世界。爲一佛化土,佛佛出世,皆統叁千大千世界。其中國土,非算數之所能及。滿中夜叉(此雲輕捷)、羅刹(此雲可畏),極言其多,如世界善人少,惡人多,惟有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又無叁惡道,若能一心念佛,往生彼國,可免諸鬼之難。現未生彼國者,諸鬼欲來惱害。能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諸惡鬼聞之,尚不敢以惡眼視之,況敢加害耶。楞嚴雲: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衆生、藥叉、羅刹、鸠槃荼、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旁,目不能視。由聞熏精明,爍破癡暗,故鬼不能視,鬼神陰隱想習,向暗背明,反不堪于光耀,如枭鳥夜視晝盲,羅刹向日不見,是也。

  “設複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此能脫刑難,即楞嚴枷鎖無畏。若有罪者,則幹犯法律,若無罪者,則屈遭陷害,在手曰扭,在足曰械,在頸曰枷,練體曰鎖,四者皆治罪人之具。檢,即封檢。系,即系縛,閉之囹圄,不得自在。果能至心稱名,能令罪具,皆悉斷壞,得脫刑難。楞嚴雲: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衆生,禁系枷鎖,所不能著,因妄塵既離,妄身亦空,以此加被衆生,故枷鎖自脫。

  問:國家立法,原以懲惡,若救無辜,理之所宜。若釋有罪,豈不縱惡,而壞法紀乎?答:大士真慈平等,以衆生佛性亦本平等,雖一時犯罪,既能稱菩薩名,已有悔過求救之心,若令脫離,此後自可,感化爲善,改往修來矣。

  傳雲:蓋護山陰人,有罪判決系獄,應死。叁日叁夜稱名無閑,忽見觀世音菩薩,放光照之,鎖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裏,光乃息。

  “若叁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赍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衆生,汝等若稱名者,于此怨賊,當得解脫!”衆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此能脫賊難,即楞嚴賊難無畏。大千國土,處廣,滿中怨賊,難多。賊,乃劫財。怨,兼奪命,遇之,則身命財物,自難保全。商主者,善識貴賤,長于貿易,財富智深,能爲衆商之主。諸商人,即其件也。赍持重寶,易招劫害,經過危險之路途,或曠絕無人之境,或怨賊沖出之區,其危險更不待言。其中一人者,素奉佛法之人,知有能救,故唱言勿得恐怖,教其稱名,令知所歸也,能施無畏,示其必救也。聞言即稱,信敬勃發,異口同音多衆一心,感應道交,捷如影響,故即解脫。

  楞嚴雲: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衆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音聞對立,勢成相待,菩薩滅音,即入流亡所工夫,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也。所亡,則聞性遍周,故稱性遍生慈力,慈回惡念,所以遇賊不劫。

  傳雲:晉隆安年中,僧慧達,往北隴掘甘草,被羌人所獲,閉于柵中。肥者先食,唯剩達與一小兒,次日當食。達竟夜稱名,至旦,羌來取食,忽一虎跳吼,諸羌散走,虎咬柵作穴而去,達將小兒逃脫。一別明脫難竟。

  (庚)二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梵語摩诃,此雲大。佛告無盡意,觀世音菩薩,乃菩薩中之大菩薩也。威神之力,巍巍然如是,而不可思議。楞嚴中,按耳根圓通,各出力用,此則總結神力巍巍,文異義同也。一能脫四難竟。

  (己)二能離叁毒分二(庚),一別明叁毒,二總結神力。

  “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此能離貪毒,即楞嚴貪毒無畏。貪嗔癡叁者,名曰叁毒,以是一切煩惱之根本,能毒害衆生,法身慧命故,是以可畏,菩薩令衆生無畏者,非故犯叁毒無畏,乃有離毒之大威神力,得無畏也,叁者之中,貪毒爲首,諸貪之中,淫欲爲首,諺雲:萬惡淫爲首。淫欲,即財色名食睡,五欲中色欲,此專指貪愛女色而言,惟此淫欲,人最易犯,且最難斷,其爲害最大,多于者,夙生惑習深重,業習不忘,數數現起淫念,發爲淫行,輕則損身敗德,重則傾家喪命,害己害人,且招妻不貞良,女不清節之報,尤其甚者,淫欲屬火,佛說多淫人,成猛火聚,寶蓮香比丘尼,足爲明證,此華報也。果報則地獄中,銅柱鐵床,極苦自受,無能代者。由知因果,心生怖畏,常念恭敬觀世音,以念力對治淫心,仗威神消除業障。便得離欲。

  楞嚴雲: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衆生,遠離貪欲。正脈釋雲:反聞離塵,迥脫于色,而色豈能劫于家寶乎,能令衆生離欲,攝彼同己,空諸色故。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

  此能離嗔毒,即楞嚴經嗔恚無畏。嗔,是嗔恨,懷之于心。恚,是恚怒,形之于色。嗔恚俱屬于火,若多嗔恚,對境便熾,莫之能壓,心如油沸,面似火燒,輕則傷氣取辱,重則忘身及親,構怨結仇,爲害不少。經雲:一念嗔心起,焚燒功德林。此華報也。果報,則地獄中,刀山劍樹,極苦自受,無能代者。果能常念恭敬觀世音,以念力而伏嗔機,仗慈風掃除恚熱,便得離嗔。楞嚴雲: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衆生,離諸嗔恚釋義,音之純者,由于無分別之塵染也,分別既無,能所不立,無能對之根,與所對之塵互相對待,以嗔恚生于敵體對待,互相違拒,今既無能所對,則嗔恚無由起,以此攝受,常念恭敬之衆生,令離嗔毒。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此能離癡毒,即楞嚴經癡毒無畏,愚鈍成性,癡暗無智,迷正知見,起邪分別,小則事理錯亂,大則撥無因果,自誤誤人,生遭王難,此華報也。果報,則死入地獄,備嬰衆苦,果能常念恭敬觀世音,以正念而驅邪執,仗慧日而破昏迷,便得離癡。

  楞嚴雲: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

《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