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P7

  ..續本文上一頁體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性相一如,不分而分,二而不二也。○念叁寶亦有自他之分:念他者,念彌陀願力廣大,變化諸鳥,即念佛也。念恒令法音宣流,聞者生解,即念法也。念菩薩所修行門,無量差別,即念僧也。念自者,念真如本覺佛性,人人具足,即念佛也。念一真法界之心,能生萬法,即念法也。念心法雖有二名,和合不二,即念僧也。若但念他而不念自,猶是未悟真理;念念還歸自心,是名真念叁寶也。二聞音獲益竟。

  壬叁 別釋疑難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汝勿謂者:誡其不可作是說也。恐人疑雲:法藏第一大願,即雲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今有衆鳥,豈不相違耶?故誡其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此鳥非但不同世間之鳥,以愚癡爲因,不能說法;尚且不同諸天之鳥,雖能說法,未離業報也。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此征釋;首句征,以下釋。所以不可說此鳥實是罪報所生者,何也?因彼佛願力廣大,成就莊嚴,國中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此叁道,依五逆十惡,爲地獄因;悭貪嫉妒,爲餓鬼因;愚癡暗昧,爲畜生因。由惡因所感惡果,故名惡道。法藏願雲:我刹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何況有實,不得是願,終不作佛。故今成佛,其國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何況反顯意,顯其必無也。非唯目所未睹,亦複耳所不聞也。

  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此出其所以。彼國既無惡道,何以現有諸鳥?當知此鳥,皆是彌陀願力,欲令法音宣布流傳,以不思議之力,所化作耳。十六觀經雲: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爲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如意珠王,亦即彼佛不思議力之所化也。

  問:法藏願後偈雲: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刹中,何雲尚無惡道之名?答:彼偈次雲:一切來生者,修習清淨行,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則知未生之前,早植淨緣;既生彼國,皆成上善;相好同佛,豈複存惡道之形體耶?初有情法利竟。

  辛二 無情法利分二 壬初 各出其相 二 結由佛力 今初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行樹羅網,本依報無情之物,風吹出音,能令聞者皆念叁寶,是爲法利;同前鳥音說法無異。風而曰微者,風之美也。輕清醇和,令人可愛;非同此土之暴風猛作,飓風爲災,令人可厭可懼也。行樹羅網,既皆諸寶所成,則微風吹動,戛玉敲金,铿然出聲,如百千樂同時並作,宮商什奏,律呂克諧;又何止巍巍洋洋,志在高山流水也。其音亦宣根力覺道種鍾道品,人天之樂,所不能及。故令聞者,鹹念叁寶。經中不言說法者,文略也。但含在微妙音中。柔和幽雅曰微,音能說法曰妙。如大本所雲: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或作法音;即其證也。聞念叁寶,而曰自然,正由音中贊揚叁寶功德。或贊佛具一切智,能開衆生道眼;贊法如阿伽陀,能治衆生心病;贊僧修如實行,能作衆生標榜。故令一聞,自然興念。華嚴臺網,皆出頌言;雷音寶林,鹹宣妙偈;即其類也。

  此土情無情聲,亦皆說法。迷者茫然不知,達者豁然悟入;如聞莺聲擊竹聲而悟道者是也。頭頭顯露,物物全彰。鳥語莺鳴,總是深談般若;松聲竹韻,無非鹹演真诠;此土尚然,況清淨莊嚴之佛土乎。初各出其相竟。

  壬二 結由佛力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此結上化禽風樹,法音莊嚴,亦皆彼佛願行功德之所成就。願所成者,法藏第四十六願雲: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故化禽風樹,皆演法音,行所成者,大本所雲:願後修行,常以和言愛語,饒益衆生,是以得成微風吹動樹網,皆出妙音。又雲:于佛法僧,信重恭敬;是以得成衆生聞者鹹念叁寶。願行、爲能莊嚴之因,情無情之法音,爲所莊嚴之果。初依報竟。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卷下

  閩泉州大開元寺 沙門圓瑛 講

  戊二 正報分四 己初 征擇名號 二 成道時劫 叁 化伴二衆 四 結由佛力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上明依報之勝,此明正報之妙。正報有主有伴,先征釋化主名號,乃重呼當機舍利弗,問以在汝之意,以爲雲何?彼佛因何之故,建號爲阿彌陀?審其畢竟能解與否。以此經的示持名妙行,征釋名義,爲一經之宗要,欲人因名思義,深信萬德宏名,即不思議境,一心執持,無複疑異也。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

  先征此釋。彼佛名號,具足萬德;今本師釋迦特以光壽二義釋之,光則橫遍十方,壽則堅窮叁際。以二義橫豎該徹,即法界體,一切萬德,無所不攝,欲令持名衆生,由持名而悟入體性,了知心佛一體,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古德雲:“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即法界。”玆先約光明釋: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光。由彼佛光明無量,遍照十方國土,自他不隔,無所遮障留礙。以是之故,號爲阿彌陀。

  光明,有智光、身光之別。此二種光,皆約報身言。報身梵語曰盧舍那身,此雲光明遍照。自受用報身,照一真法界,是名智光。他受用報身,照衆生機宜,是名身光。○身光,複有常光、放光之別,此二種光,約應身言。常光者恒常如是,如佛圓光一尋,或一由旬,乃至無量由旬等。放光者,或于肉髻,或于白毫,或卍字臍輪等。此中言無量者,顯所照之廣也,不同他經但照幾世界。言十方者:顯所照之周也;不同他經但照于一方。無障礙者:顯所照之徹也;不同日光猶有障礙。日光雖明,不照覆盆;鐵圍山間,不睹日光。准彼佛光明,穿山透壁,通幽達冥,最爲遠著;故號無量光,亦稱無邊光、無礙光、乃至超日月光等,皆光明無量義也。

  觀經雲:彼佛圓光,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又雲: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問:彼佛光明遍照十方,何以衆生不見?答:日月雖光,瞽者不見;豈可因瞽者不見,而謂日月之無光耶?佛光無礙,本來遍照,若衆生不信念佛,宿障未除,皆不能見。果爾信心充足,精進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何況佛光耶!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此約壽命釋。梵語阿彌陀,亦雲無量壽,彼佛非獨光明無量,而壽命亦複無量也。蓋壽量之修短,必以身命之生滅爲標准。佛身有叁,佛壽亦叁。一、法身以理性爲命,法身離相,無終無始者,法身壽也。二、報身以智慧爲命,報身修成,有始無終者,報身壽也。叁、應身以因緣爲命,應機示現,有始有終者,應身壽也。彼佛壽命,若約應身,實有期限。觀音次補佛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名衆寶普集莊嚴;以是而知,但是有量之無量。若約法報二身,既是無終,即無期限,乃是無量之無量也。

  及其人民:者佛爲法王,義如君主;其國衆生,欽承佛教,例若人民。及之雲者,生壽皆同佛壽故。阿僧祇,十大數之首,從百洛叉百洛叉,爲一阿僧祇,譯雲無數。第二大數,從阿僧祇阿僧祇,爲一無量。以下皆倍倍積累:第叁無邊,第四無等,第五不可數,第六不可稱,第七不可思,第八不可量,第九不可說,第十不可說不可說。今佛生壽命,以阿僧祇劫計之,實明其數有無量無邊之阿僧祇劫也。又此數不定局執,乃極贊其多,故雲無複限量,無複邊際之無數劫也。

  劫者:梵語劫波,此雲時分。有大中小之別。按人壽從十歲,過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歲。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一增一滅,爲一小劫。二十番增減,爲一中劫,合成住壞空四中劫,爲一大劫。其國人民壽命同佛無量者,由自他二力故也。他力即彌陀願力,大本法藏願雲:我刹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其數者。自力即衆生念力。一心念佛,淨業成就,往生彼國,蓮華化生,離老病死,故得此壽。

  又複當知:光壽名號,稱性建立。佛性橫遍十方,故名無量光。佛性豎窮叁際,故名無量壽。佛性如是,生心亦然,即現前一念念佛之心,亦本豎窮橫遍;心佛一如,聖凡平等。以此建立名號,令持名衆生,易悟是心是佛之理。雖然彼佛智慧、功德、方便、神通,一一悉皆無量;舉此光壽二義,則攝無不盡矣。初征釋名號竟。

  己二 成道時劫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上征釋名號,已知得名之義。然猶未知成佛至今曾幾何時?故呼當機而告之!彼佛成佛以來,于今已經十劫。當依唐譯,是十大劫。此與別序中今現在說法句,遙遙相對。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十方衆生,應當至心念佛,求生彼國;常隨佛學。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

  成道時劫,有應論不應論之分。若據法身,自性清淨,離諸名相,無成不成,不可思議,豈複論劫?若據報身,因圓果滿,名得菩提,成等正覺,說法利生,乃可論劫。若據應身,觀察因緣,應機示現,八相成道,轉大*輪,亦可論劫。又離垢妙極法身,必依修德方顯;如金在礦,須假煆煉之功。修德者,即智德照理,斷德斷惑;智斷二德究竟,名證法身。若約修德,亦可論成論劫也。報身別無新得,理所本有;既屬本有,亦無成與不成。應身如水中月,應物現影,無別自體,亦無成與不成,皆不應論劫。今言十劫者,融會叁身,不著理事,以顯法門殊勝。下手最易,但念一句名號,收機最廣,上中下根,無不普益。故下聲聞、菩薩,及與補處,其數甚多;皆十劫中之所成就也。

  彼佛成佛之因,不一而足,廣如諸經中說。略舉八者:一、大本雲:定光佛前,五十叁佛,名世自在王佛時,有國王舍位出家,字曰法藏,對佛…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