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幫忙,可爲友,但不可究竟的皈依他們。行煙供或修舍身法時,他們都是客,此時給予一點
供養是可以的,亦能教導他們佛法。
因皈依法,故不可傷害有情。不害衆生很難,如常于無意中傷害了微小不易見的動物,但明顯易見的大動物確不可因自己的習性再去傷害。
因皈依僧,故不與外道同居,也不跟隨其他宗派,因環境的不允許而難免與外道同居時,應常忏悔,也不跟隨即可。
所取學處有叁
因皈依佛,于見任何佛像、佛卡等,不論完整或破損,恒常頂禮恭敬,並安置于清淨處。
因皈依法,故見聞所有佛經或論典等必恭敬,一點也不可輕視。如上已提一般影印佛經或儀軌失敗時,不可隨意放入垃圾桶,爲恭敬不汙損故,應予焚燒。
因皈依僧,故恭敬僧衆。遇穿法衣者必予尊重,遇托缽者必予結緣。僧衣雖依地方風俗而有異,但知爲出家衆或每見僧服時,必置清淨處以表尊重。
通分學處(五通分學處)
密宗內的共通學處有五條(簡稱五通分學處),也有四種不同的版本,其他宗派並未如此細分。阿底峽尊者也因特別推薦五通分學處,他的學處乃流傳最廣,其他如阿哩巴趁所寫的《叁律儀論》內也載有詳細的五種共通學處,其他則較少。
通分學處分叁
因皈依佛,故視自己的上師如佛,恒常尊敬。
因皈依法,故視自己上師的語如法語,不可違背。
因皈依僧,故視金剛師兄或佛門皈依者如道友,叁門清淨恒恭敬。
阿底峽尊者所提五共通學處
爲尊者根據經典所載整理而出。西藏亦有其他高僧整理,只是並未發揚光大。
縱臨命危時,也不可失去皈依戒。
縱遇各種利惑、財誘時,亦不可失去皈依戒。
縱遇任何困難時,亦不可放棄叁寶的戒律。應祈求叁寶並深入觀察自己的命運、因果報應等,于任何狀況,都不可失卻皈依戒。
往任何處去時,均需頂禮去往方向所在的佛,以祈恒常不忘叁寶。比如往北行時,先頂禮不空成就佛。于平常不便時,頂禮本尊亦可。
每日恒念皈依文。除自己恒念皈依文外,亦勸或提醒他人念,以能反思、觀察自己戒律的持守。應注意,對能接受自己建議的熟人,我們給予規勸或提醒,對未熟識或不能接受自己建議者,則善巧的觀想他們與我們一起持念,如入菩薩行內提及:「自己若無能力以外在的方式幫忙他人時,也要用自己的心去幫忙他」。
以上是皈依的學處。除此之外,我們于四行爲間(行、住、食、臥)都以密乘的善巧方便法時刻不忘叁寶,即隨時觀想諸佛、或菩薩、或上師、或本尊等皈依處與我們同在,如行走時觀想坐于右肩上、自己繞著諸佛菩薩而行走,吃飯時觀想于喉輪上、所食全部供養諸佛菩薩等,坐時觀想于頂輪虛空上,睡覺時觀想于心輪、心止于上師而入睡,此時睡中無惡夢,心亦不散亂,慢慢即相應上師、諸佛菩薩等的心和智慧。其他如僧衆誦戒日或六齊日等亦應供養諸佛,如果不方便,就以叁餐作供養,並觀想這些食物都是諸佛菩薩所賜、爲他們所加持,食用後,我們身心已爲加持。
皈依境的觀想
首先觀想修法所在處爲珍寶所遍成的莊嚴淨土,此淨土如《阿彌陀經》所言般具足十方世界諸佛功德,淨土的中央、我們自身對面虛空中,有一顆生五枝葉的如意樹,葉果茂密廣遍東西南北一切空界,每枝葉上都挂滿各式稀珍奇寶等種種變化爲嚴飾。
(一)皈依境主尊
中間如意樹枝
在中間的枝上,有一八大師子所擁的寶座,寶座上有雜色的蓮花日、月輪墊,上面坐著體性爲一切佛總集體性、無等大悲寶藏的具德根本上師,身現蓮師相、身白色而現紅潤光彩,一面二足,以國王遊戲姿而坐,右手期克印持五钴黃金杵,左手結等引印、上有嘎巴拉寶瓶充滿無死甘露並覆以如意樹葉。身著法衣長袍,頭戴蓮冠,與右手持钺刀、左手持顱器(頭蓋骨)的白色智慧海生金剛佛母平等加行。
(二)前枝如意樹
主尊蓮師的對面虛空中,面相蓮師。
(叁)右枝如意樹上
大乘八大菩薩衆雙足平等立于蓮花日、月輪座上
(四) 左枝如意樹上
小乘聲聞、緣覺衆立足而住。
(五) 背後枝如意樹上
法寶經卷層疊而上
以上皈依境觀想清楚後,並觀想自己坐于如意樹前,自己今生的父親坐于我們的右側、母親坐于左側,冤親債主、怨敵、諸有仇者及魔障等皆坐于我們前方、面向皈依境,所有親朋至親、好友及叁界六道一切諸有情等,皆于我們兩側及後方合掌而坐,都與我們一起面相皈依境、念誦皈依文。爲何觀想敵人坐于我們前面呢?大乘菩薩道忍辱波羅蜜要圓滿時,一定要有敵人,敵人就是我們最好的親友,無敵人則我們的忍辱波羅蜜無法成就,若無敵人就觀想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與己曾有小恩怨者在前亦可。
修行結束前,觀想皈依境中諸尊衆的身中放無量光,照觸自、他一切有情衆,皆一一如飛鳥,融入蓮師及眷屬中,諸眷屬衆又一一融入蓮師及傳承上師衆,傳承上師衆又複由上而下融入蓮師(上師)身,蓮師融于光中消失,于此法身離戲中打坐。初學人不懂入空性時,則心裏想我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我們的心融合在一起,再發菩提心,所有衆生得到解脫,將心放在善念上即可。
起心動念時,可重複觀修或念誦皈依文或起坐,起坐前應念誦回向文,將所修諸功德回向一切有情。回向是每次不可忘記的法門,若無回向則我們于瞋念怒心起時,所有功德將馬上消失,有回向則我們起任何煩惱時,功德亦不會消失。皈依的功德依《五股經》上說:「皈依者,若有形色者,充滿虛空界。」皈依的功德如果有顔色的話能充滿虛空,所有情趣世界也容不下,皈依是所有佛教的入門,能消諸業障,如剛剛所提觀想諸佛菩薩發光,融入我們自身消除我們的業障,如此的觀想也會圓滿我們的智慧資糧。
以上是我們今天簡單所講的皈依,我們時間有限、我的國語也不是很標准,但希望你們都能聽得懂,若不懂,以後可找時間問,我們再詳細解釋。最後,我們一起將今天聽聞佛法善業的功德回向一切有情…………。
《《不共內加行 皈依篇》大圓滿隆欽領體前行儀軌 遍智妙道 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