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然照耀。佛陀是觉而不灭、自具渡众的愿力,是直而不邪、正知见的正觉者,渡众功德圆满。
清净体性,清净是依体性上说,见地到道地以上菩萨的境界都是通达空性体性的,体性本来不堕有、无二边,不住轮回、涅槃,是无怙清净,因此法的功德是清净的。
光明,就是无偏私性。我们讲佛光普照,所以它没有偏私性、普照一切众生,就如前面所提,诸佛菩萨不为己利,发普遍大悲心利益一切有情,不会因有无供养或赞诵而不同,这就是任运的现象,密乘里常提「体性是空、任运是明,空中有光明。」利益众生的四种事业是此任运的现象,不是人为,也不是从别处取得,是自然具此四事业的法力。
对治性,佛说种种法门为对治种种烦恼。
灭谛,就是无边之乐的解脱谛,也是大乘菩萨或佛陀的涅槃,是智慧彼岸,般若波罗蜜多,是大乘菩萨心续中的法,为我们皈依处。
道谛,为见道以上的智慧,能见到灭谛的道,我们依道谛得灭谛。灭谛是烦恼障、所知障具除得二种智(如所有智、尽所有智)。
具以上八种特点的〝法〞就是佛陀的〝意〞,为我们的真实皈依处(理皈)。
佛经、密续等是「随从法部」,可为我们皈依处但不是我们真正皈依的法,真实皈依的法宝是「我们依法行道而得到解脱」。
我们依佛为导师、以法为道路,直证佛果。
皈依僧
一般的僧众(比丘、比丘尼)为「随从僧」,为事皈的僧宝,真实皈依处的僧宝是大乘的八大菩萨 (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或称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还有小乘的罗汉(未具足完整菩提心,因此又称外僧)。而我们真实皈依的是他们心续所有的法,不是外相,相可为纪念,如看到佛像就不会忘记佛陀的种种功德、所修的法及所受戒律,由此随时反思自己的错误,不忘记,智慧会增长、业障会慢慢消除。因此我们所皈依的僧,是大乘菩萨的〝意〞。
僧宝有八种特点………………
如理见,知万物自性、人无我和法无我究竟空性的道理。佛和菩萨两者都具此见,唯见地上有深浅、广狭的差别。
如量见,知因果、善恶报应等智慧的见。
如错认我们今天的病痛为自己不小心等所造成,而不知是过去过失的因于今
日成熟果。我们不知道什么原因,但佛陀和菩萨的如量见会将此因缘看得清
清楚楚。
自我见,证悟自性(见到自己的真性者)的见,如禅宗所提的明心见性,但有深浅的差别。
离碍见,为无阻碍的智慧。我们的智慧是有障碍的,如无法见到自己背后的事物,但佛智无碍、知道万法的真性。
离贪见。
一至三地的菩萨仍具微贪的障碍,七地以下的菩萨亦微具傲慢心的障碍,因
此称为不净七地。
八地以上菩萨已离贪、傲慢之心,故称为清净三地。皈依处的僧宝大乘菩萨即具此成就,这些菩萨有些亦早已成佛,为渡化众生乃示现菩萨身。
离俗气,已断世俗的习气。
如行利众事业,世俗习气仍存偏私心,如先帮亲人,再帮他人的心念,于大乘菩萨已无此分别或偏私念,面对任何人的痛苦时亦然,并可随处同时化现无数,渡化很多众生。
悟德,已圆满具足道谛的功德(即达人无我、法无我)。
短德,已入灭谛,即涅槃。
具此已不具任何障碍,无是与非、好与坏等行为的分别。
皈依处的僧宝应该就是具此八德的大乘菩萨,能救渡、指导我们,其他自己还没有解脱者也无法救渡我们,所以也不是我们皈依的对象。以上是三宝功德简单的介绍。
一般授戒的比丘、比丘尼等是我们行菩萨道的道友、善友,亦可为善知识。授皈依戒者尤应对其尊重,此也是皈依戒之一。本来受别解脱戒的僧众责任是重大的,释尊将所有弘扬和修持佛法的责任交给他后代的僧众,释尊在涅槃经里曾提及:「我的后代是不同的,一般人无法相比,因此居士或对佛法有信心者要护持或尊重僧众。」因此我们皈依僧宝时,僧众和八大菩萨都是我们的道友。我们法本里所讲的「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的真实就是Sam、就是清净的意思。
三根本皈依(就是内皈依,生起次第的皈依)
三根本为上师、本尊、空行母
乃以身口意三业奉献上师、依止本尊、以空行为伴行皈依。
上师
是所有功德的来源,是加持的根本。阿底峡尊者曾说:「若无上师则无真实的佛法,无真实的解脱道。」上师指导我们解脱的道路,因此我们寻找功德圆满的上师,三门清净的依止他、向他请教法益,马雅鸣菩萨在他所写《事师法五十诵》里说:「侍奉十方诸佛菩萨的事情,就是侍奉上师。」因此没有上师,佛法的道乃断。
若以三藏论,律藏的上师即律师、经藏的上师即善知识,密宗里有三恩具德不变金刚上师(根本上师),为给予我们传承口诀、灌顶、佛法解释而让我们得到解脱者,上师的分类很多,给予我们四句佛法开示者也是上师,因此皈依前要先仔细观察清楚,不可认错,隆钦巴大师在所著《心性休息导引》里也说:「末法时期,具德圆满的上师难寻,因此具大悲心、传承清净、戒律清净、佛法通达者也可以为上师」。
本尊(明空不二观修之钥 — 本尊与空行母)
为成就的根本,诸佛菩萨〝明〞的部分。
是我们秘密专修的法门,是我们累世曾修、此生续修,或累世、今生曾接受灌顶而具善缘者,此生再续修便易成就,一般可请求上师为我们明观而出,或以
接受灌顶的本尊为我们的本尊。
本尊不可太多,所有诸佛菩萨原为同一体,专修其一则息增怀诛四种事业都会成就。本来观想的本尊是要换,但心念未稳定前,先择一修行,会比较容易观想、容易相应,待修习成熟可一一观想清楚、心性也稳定后,可换其他相,如观音菩萨本身有无数化身,我们首先要有坚定的定力后,便可观修其他不同的观音化身,但如定力不够,大多的观想不但无助,反而有害自己的定力和修行,所以我们先观想一个本尊。本来成就一个本尊就等于成就所有诸佛菩萨的法门,因此本尊是成就的根本,上师是加持的根本,空行母是事业的根本。
空行母(明空不二观修之钥 — 本尊与空行母)
是事业的根本,是诸佛菩萨〝空〞的部分,而本尊是诸佛菩萨〝明〞的部分,我们说明空不二,因此本尊和空行母双修,很快即能成就。而要成就四种事业,应观修空行母,即除事业诸种障,与其他佛菩萨相较,可更快速帮忙我们成就。
脉、风、明点的皈依(密皈依,圆满次第的皈依)
乃依法、报、化三身行皈依。
圆满次第里有脉、风、明点的观修法,就是一般俗称的藏密气功,此是依靠观想,一般的气功可以治病但无法解脱,气、脉、明点的观修法可以解脱,为什么呢?我们首先要发菩提心,然后观想自己的身体是文武百尊的坛城,身内依三脉五轮或四轮或七轮等作不同观想时,依次观想……..顶轮为金刚部金刚萨埵的净土,喉轮为莲花部阿弥陀佛净土,心轮为佛部毗卢遮那佛净土,脐轮为宝部宝生佛净土,计为四轮。加密轮为事业部不空成就佛净土,则为五轮。若再加风轮和火轮,则为七轮。身体幻化成五方佛净土,上下气配合时,能使色身内不净的脉转化为清净「化身」,不净的风(气)转化为清净的「报身」,不净的明点转化为清净「法身」,脉、风、明点的自性本来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空性,我们常说悲空不二。如此的皈依就不是顶礼、供养或礼拜,而是依靠脉风明点的观修法能于未来得到法、报、化三身的功德。
体性、自性、大悲坛城的皈依(密密皈依,大圆满次第的皈依)
体性即万物的本性,也就是空性。 明空不二
自性是空性的特点即〝明〞处,是任运、功德圆满的。
大悲为空性里〝用〞的部分。
体性和自性本来是一样,唯为〝明〞和〝空〞的差别,大悲坛城中的大悲就是〝用〞,就是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为胜义的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本是同体不可分,于此三者一体的坛城中,诸佛功德圆满,明空不二,大悲渡众。
大悲坛城中的「坛城」乃为胜义菩提心,而胜义菩提心就是佛陀的意、佛陀清净的智慧。佛身虽入涅槃,但佛陀为了利益众生的事业分秒不停歇,此于大圆满经续内也说:「佛陀智慧的游戏是不会断的」。
「乃至胜义菩提恒皈依」法本此处所讲的胜义菩提就是佛果,此句的意思为:「我们由今天起直至证悟佛果,常常皈依三宝佛和三根本,依靠气、脉、明点,而至通达体性、自性、大悲的坛城。」也就是以气、脉、明点为因,转为法报化三身的话就是自性、体性、大悲,就是果,也可以说是「基」,众生本初已具,但因无明业障乃沈于烦恼中而不彰,于此金刚修实相皈依及皈依境自相续中能为所修,清净任运而出,以至通达佛果。即业障未净、三身未现之前,于外 — 我们依靠三宝佛的法力、三根本的加持和脉、风、明点的修行,便能通达体性、自性、大悲的坛城中。
以上为皈依简单的解释!皈依三宝后,要明了皈依的戒律即皈依学处,不懂则易犯戒,如有些影印失败的仪轨或法本等是不可随意弃置垃圾桶内,焚毁即好,否则也是破皈依戒。所舍学处、所取学处、通分学处在藏传佛教里乃较为普遍………….。
皈依学处(戒律)
所舍学处 所取学处 通分学处
所舍学处有三
皈依以后,首先要离开三种……..。
因皈依佛,故不可皈依诸种神祇。有急难时,可暂时请其…
《《不共内加行 皈依篇》大圆满隆钦领体前行仪轨 遍智妙道 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