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共內加行 皈依篇》大圓滿隆欽領體前行儀軌 遍智妙道 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自然照耀。佛陀是覺而不滅、自具渡衆的願力,是直而不邪、正知見的正覺者,渡衆功德圓滿。

  

  清淨體性,清淨是依體性上說,見地到道地以上菩薩的境界都是通達空性體性的,體性本來不墮有、無二邊,不住輪回、涅槃,是無怙清淨,因此法的功德是清淨的。

  

  光明,就是無偏私性。我們講佛光普照,所以它沒有偏私性、普照一切衆生,就如前面所提,諸佛菩薩不爲己利,發普遍大悲心利益一切有情,不會因有無供養或贊誦而不同,這就是任運的現象,密乘裏常提「體性是空、任運是明,空中有光明。」利益衆生的四種事業是此任運的現象,不是人爲,也不是從別處取得,是自然具此四事業的法力。

  

  對治性,佛說種種法門爲對治種種煩惱。

  

  滅谛,就是無邊之樂的解脫谛,也是大乘菩薩或佛陀的涅槃,是智慧彼岸,般若波羅蜜多,是大乘菩薩心續中的法,爲我們皈依處。

  

  道谛,爲見道以上的智慧,能見到滅谛的道,我們依道谛得滅谛。滅谛是煩惱障、所知障具除得二種智(如所有智、盡所有智)。

  

  

  具以上八種特點的〝法〞就是佛陀的〝意〞,爲我們的真實皈依處(理皈)。

  

  佛經、密續等是「隨從法部」,可爲我們皈依處但不是我們真正皈依的法,真實皈依的法寶是「我們依法行道而得到解脫」。

  

  我們依佛爲導師、以法爲道路,直證佛果。

  

  皈依僧

  

  一般的僧衆(比丘、比丘尼)爲「隨從僧」,爲事皈的僧寶,真實皈依處的僧寶是大乘的八大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或稱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還有小乘的羅漢(未具足完整菩提心,因此又稱外僧)。而我們真實皈依的是他們心續所有的法,不是外相,相可爲紀念,如看到佛像就不會忘記佛陀的種種功德、所修的法及所受戒律,由此隨時反思自己的錯誤,不忘記,智慧會增長、業障會慢慢消除。因此我們所皈依的僧,是大乘菩薩的〝意〞。

  

  僧寶有八種特點………………

  

  如理見,知萬物自性、人無我和法無我究竟空性的道理。佛和菩薩兩者都具此見,唯見地上有深淺、廣狹的差別。

  

  如量見,知因果、善惡報應等智慧的見。

  

  如錯認我們今天的病痛爲自己不小心等所造成,而不知是過去過失的因于今

  

  日成熟果。我們不知道什麼原因,但佛陀和菩薩的如量見會將此因緣看得清

  

  清楚楚。

  

  自我見,證悟自性(見到自己的真性者)的見,如禅宗所提的明心見性,但有深淺的差別。

  

  離礙見,爲無阻礙的智慧。我們的智慧是有障礙的,如無法見到自己背後的事物,但佛智無礙、知道萬法的真性。

  

  離貪見。

  

  一至叁地的菩薩仍具微貪的障礙,七地以下的菩薩亦微具傲慢心的障礙,因

  

  此稱爲不淨七地。

  

  八地以上菩薩已離貪、傲慢之心,故稱爲清淨叁地。皈依處的僧寶大乘菩薩即具此成就,這些菩薩有些亦早已成佛,爲渡化衆生乃示現菩薩身。

  

  離俗氣,已斷世俗的習氣。

  

  如行利衆事業,世俗習氣仍存偏私心,如先幫親人,再幫他人的心念,于大乘菩薩已無此分別或偏私念,面對任何人的痛苦時亦然,並可隨處同時化現無數,渡化很多衆生。

  

  悟德,已圓滿具足道谛的功德(即達人無我、法無我)。

  

  短德,已入滅谛,即涅槃。

  

  具此已不具任何障礙,無是與非、好與壞等行爲的分別。

  

  皈依處的僧寶應該就是具此八德的大乘菩薩,能救渡、指導我們,其他自己還沒有解脫者也無法救渡我們,所以也不是我們皈依的對象。以上是叁寶功德簡單的介紹。

  

  一般授戒的比丘、比丘尼等是我們行菩薩道的道友、善友,亦可爲善知識。授皈依戒者尤應對其尊重,此也是皈依戒之一。本來受別解脫戒的僧衆責任是重大的,釋尊將所有弘揚和修持佛法的責任交給他後代的僧衆,釋尊在涅槃經裏曾提及:「我的後代是不同的,一般人無法相比,因此居士或對佛法有信心者要護持或尊重僧衆。」因此我們皈依僧寶時,僧衆和八大菩薩都是我們的道友。我們法本裏所講的「真實善逝叁寶叁根本……….」的真實就是Sam、就是清淨的意思。

  

  

  叁根本皈依(就是內皈依,生起次第的皈依)

  

  叁根本爲上師、本尊、空行母

  

  乃以身口意叁業奉獻上師、依止本尊、以空行爲伴行皈依。

  

  上師

  

  是所有功德的來源,是加持的根本。阿底峽尊者曾說:「若無上師則無真實的佛法,無真實的解脫道。」上師指導我們解脫的道路,因此我們尋找功德圓滿的上師,叁門清淨的依止他、向他請教法益,馬雅鳴菩薩在他所寫《事師法五十誦》裏說:「侍奉十方諸佛菩薩的事情,就是侍奉上師。」因此沒有上師,佛法的道乃斷。

  

  若以叁藏論,律藏的上師即律師、經藏的上師即善知識,密宗裏有叁恩具德不變金剛上師(根本上師),爲給予我們傳承口訣、灌頂、佛法解釋而讓我們得到解脫者,上師的分類很多,給予我們四句佛法開示者也是上師,因此皈依前要先仔細觀察清楚,不可認錯,隆欽巴大師在所著《心性休息導引》裏也說:「末法時期,具德圓滿的上師難尋,因此具大悲心、傳承清淨、戒律清淨、佛法通達者也可以爲上師」。

  

  本尊(明空不二觀修之鑰 — 本尊與空行母)

  

  爲成就的根本,諸佛菩薩〝明〞的部分。

  

  是我們秘密專修的法門,是我們累世曾修、此生續修,或累世、今生曾接受灌頂而具善緣者,此生再續修便易成就,一般可請求上師爲我們明觀而出,或以

  

  接受灌頂的本尊爲我們的本尊。

  

  本尊不可太多,所有諸佛菩薩原爲同一體,專修其一則息增懷誅四種事業都會成就。本來觀想的本尊是要換,但心念未穩定前,先擇一修行,會比較容易觀想、容易相應,待修習成熟可一一觀想清楚、心性也穩定後,可換其他相,如觀音菩薩本身有無數化身,我們首先要有堅定的定力後,便可觀修其他不同的觀音化身,但如定力不夠,大多的觀想不但無助,反而有害自己的定力和修行,所以我們先觀想一個本尊。本來成就一個本尊就等于成就所有諸佛菩薩的法門,因此本尊是成就的根本,上師是加持的根本,空行母是事業的根本。

  

  空行母(明空不二觀修之鑰 — 本尊與空行母)

  

  是事業的根本,是諸佛菩薩〝空〞的部分,而本尊是諸佛菩薩〝明〞的部分,我們說明空不二,因此本尊和空行母雙修,很快即能成就。而要成就四種事業,應觀修空行母,即除事業諸種障,與其他佛菩薩相較,可更快速幫忙我們成就。

  

  脈、風、明點的皈依(密皈依,圓滿次第的皈依)

  

  乃依法、報、化叁身行皈依。

  

  圓滿次第裏有脈、風、明點的觀修法,就是一般俗稱的藏密氣功,此是依靠觀想,一般的氣功可以治病但無法解脫,氣、脈、明點的觀修法可以解脫,爲什麼呢?我們首先要發菩提心,然後觀想自己的身體是文武百尊的壇城,身內依叁脈五輪或四輪或七輪等作不同觀想時,依次觀想……..頂輪爲金剛部金剛薩埵的淨土,喉輪爲蓮花部阿彌陀佛淨土,心輪爲佛部毗盧遮那佛淨土,臍輪爲寶部寶生佛淨土,計爲四輪。加密輪爲事業部不空成就佛淨土,則爲五輪。若再加風輪和火輪,則爲七輪。身體幻化成五方佛淨土,上下氣配合時,能使色身內不淨的脈轉化爲清淨「化身」,不淨的風(氣)轉化爲清淨的「報身」,不淨的明點轉化爲清淨「法身」,脈、風、明點的自性本來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空性,我們常說悲空不二。如此的皈依就不是頂禮、供養或禮拜,而是依靠脈風明點的觀修法能于未來得到法、報、化叁身的功德。

  

  體性、自性、大悲壇城的皈依(密密皈依,大圓滿次第的皈依)

  

  體性即萬物的本性,也就是空性。 明空不二

  

  自性是空性的特點即〝明〞處,是任運、功德圓滿的。

  

  大悲爲空性裏〝用〞的部分。

  

  體性和自性本來是一樣,唯爲〝明〞和〝空〞的差別,大悲壇城中的大悲就是〝用〞,就是利益衆生的菩提心,爲勝義的菩提心。體性、自性、大悲本是同體不可分,于此叁者一體的壇城中,諸佛功德圓滿,明空不二,大悲渡衆。

  

  大悲壇城中的「壇城」乃爲勝義菩提心,而勝義菩提心就是佛陀的意、佛陀清淨的智慧。佛身雖入涅槃,但佛陀爲了利益衆生的事業分秒不停歇,此于大圓滿經續內也說:「佛陀智慧的遊戲是不會斷的」。

  

  「乃至勝義菩提恒皈依」法本此處所講的勝義菩提就是佛果,此句的意思爲:「我們由今天起直至證悟佛果,常常皈依叁寶佛和叁根本,依靠氣、脈、明點,而至通達體性、自性、大悲的壇城。」也就是以氣、脈、明點爲因,轉爲法報化叁身的話就是自性、體性、大悲,就是果,也可以說是「基」,衆生本初已具,但因無明業障乃沈于煩惱中而不彰,于此金剛修實相皈依及皈依境自相續中能爲所修,清淨任運而出,以至通達佛果。即業障未淨、叁身未現之前,于外 — 我們依靠叁寶佛的法力、叁根本的加持和脈、風、明點的修行,便能通達體性、自性、大悲的壇城中。

  

  以上爲皈依簡單的解釋!皈依叁寶後,要明了皈依的戒律即皈依學處,不懂則易犯戒,如有些影印失敗的儀軌或法本等是不可隨意棄置垃圾桶內,焚毀即好,否則也是破皈依戒。所舍學處、所取學處、通分學處在藏傳佛教裏乃較爲普遍………….。

  

  皈依學處(戒律)

  

  所舍學處 所取學處 通分學處

  

  所舍學處有叁

  

  皈依以後,首先要離開叁種……..。

  

  因皈依佛,故不可皈依諸種神祇。有急難時,可暫時請其…

《《不共內加行 皈依篇》大圓滿隆欽領體前行儀軌 遍智妙道 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