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内加行 皈依篇》大圆满隆钦领体前行仪轨 遍智妙道 开示(三)
前序
此为传承仁波切噶陀仁珍千宝‧贝玛旺晴,于八十七年十一月三十日起至十二月六日,连续于台北汐止中心开示,恭整而出与师兄弟分享,祈愿诸位佛业有成,早登究竟菩提!
我们首先发菩提心,祈愿众生能离苦得乐而于此听闻佛法……..!
四反感法的重要性
昨天我们简单解释了上师祈请文的含意,外前行的四反感法因时间有限而不在此详解,它是大、小乘共通的法门,虽归属于小乘但为进入大乘所必经的课程,因此为大、小乘行者需具备的条件,修此而产生出离心,尔后深入佛法。
四反感法是生起和培养出离心的方法,我们要常常细细的思维这些道理。当出离心生出,对轮回和世间诸法起反感时,即已具备接受别解脱戒(居士戒、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戒)的条件,此四法的重要由此而知,应常思维…..,并常阅读《地藏经》及《无常经》,对轮回真相及业力因果会加深了解、体受,对出离心的生起亦助益良多。今天我们要逐一解释的主题是不共内加行的「皈依」。
壹、皈依的因— 信心
皈依前要先了解皈依的因「信心」,若无信心就不具足条件皈依佛门和三宝。「信心为皈依的基本条件,皈依为佛教的入门,发菩提心为大乘的入门,灌顶为密乘的入门。」修密行者依照此次第接受戒律。进入佛门,接受皈依戒为佛子,皈依三宝为外道和佛教的分别,而皈依、发菩提心和回向三者为佛教特有的殊胜法!
信心细分为三:
净心
乐心(欲心)
胜解心(诚心) 计三,再加一
含不退转心 为四。
净心
具此心,每见佛像、僧众或佛塔等,心中自然生起恭敬、清净和欢喜心。一般人容易有此心却难有不退转心,而接受皈依一定要有不退转心,否则无法圆满持守戒律。
乐心(欲心)
见六道轮回图或地藏经所述地狱诸苦,听闻善知识开示或见三恶道的苦,生起想远离三恶道、轮回诸苦的心;听闻佛陀、佛法或净土诸功德生起欢喜心,欲得诸佛圆满功德,如此依一个目的而皈依佛法的心,就是乐心。
胜解心(诚心)
知道皈依佛门、祈求诸佛和学佛后不会堕入三恶道,对佛、法、僧三宝所具殊胜功德具有强烈的信心和决心,此即胜解心。具此心,遇到任何困难都只求三宝加被,不会他求,心也不为其他所动。
不退转心
即坚定的心。若具胜解心,碰到任何利诱、奖赏等,对佛法有时仍会心口不如一。但具不退转心,就算生命面临困境,也不会失去三宝和戒律,如以前大陆迫害蒙、藏、汉佛法时,胁迫僧众放弃佛法否则杀害,多人仍不舍弃,有被杀,有以颇瓦法往生,有些修行圆满生死自在者如巴帝东仁波切、美哇堪布‧财旺仁珍被抓后,半路飞空而去,形体声音消失,这些都是对佛法具不退转心者。他们不但言语上不会批评、毁谤佛法,临命终对佛法的心亦不退转心,此为最胜者。
贰、皈依心念的差别
依皈依心念或目的不同,粗分为三种:即下士道皈依、中士道皈依、上士道皈依。
下士道皈依
怕来世堕入三恶趣(畜牲、恶鬼、地狱道)而皈依三宝,希求天人果报,不求佛果。未具出离心,小小的心念贪图人间、天堂的享乐,只求自己暂时脱离痛苦,这是小乘下士道的皈依,不是大乘行者之法。
中士道皈依
知道三恶道、人、天人、人非人、阿修罗等三界六道一切轮回诸苦而生厌离心,为自己能解脱这些苦,精进于断烦恼的修行,祈得阿罗汉果位,无利他之心的皈依,为小乘中士道的皈依,也不是我们皈依的方法。
上士道皈依
为利他而皈依三宝………,知道自己、众生都在轮回诸苦里,知道追求阿罗汉果位的不足、知道众生为自己前世父母的因缘,希望众生能脱离痛苦、得到佛果、入寂静涅槃。这样追求脱离无边轮回大海以达智慧彼岸心念的皈依,就是大乘上士道的皈依,是我们皈依的方法。
其他的皈依方法,如三根本、脉风明点等,是次第不同的皈依,众生根基不同,皈依第也有差异,佛法是阶梯式的学习,慢慢而上,无法由第一阶即至末阶…………。
参、皈依次第的不同
皈依因次第的不同分为外皈依、内皈依、密皈依、密密皈依(密乘弟子的皈依具此四种)。我们首先看仪轨第二十四页内文:
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
脉风明点自性菩提心
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
直至菩提之间恒皈依
一.「三宝的皈依」是显密共通的皈依,次第上即外皈依。
二.「三根本的皈依」是不共通的皈依,即内皈依、生起次第的皈依。三根本为上师、本尊、空行母
三.「气、脉、明点的皈依」是密皈依、圆满次第的皈依。
四.「体性、自性、大悲的皈依」即密密皈依、大圆满次第的皈依。
接受皈依后即佛子,需时刻不忘三宝并持守皈依戒,初学者因习气太重或未除,心念无法立转于此,但至少晨、午、晚各念皈依文三遍,或时刻纪念三宝的恩德也是很好的方法。
三宝的皈依(显密共通的皈依)
皈依佛 以佛为指导者
皈依法 以法为道路 行皈依
皈依僧 以八大菩萨、僧众为修道伴侣
我们都知道佛、法、僧三宝的名字,佛子的皈依处,但对佛陀的诸种功德七地以下的菩萨都不易了解,一般的佛子就更难了解三宝真实的意义和功德,总意上或许对佛陀身、口、意的功德可稍微的了解,但因未登地,也无法一一体会佛三身的所有功德。
皈依佛
「佛」梵文为sambuddha。Sam意为清净、正净,《三宝经》内云:「sam意为殊胜、他教无有。」亦作贤人解。buddha意为觉悟。因此佛是正净觉悟、觉行圆满者。我们所皈依的「法」为佛的〝意〞,不是一般的经典。因此我们皈依三宝(佛法僧)其实就是诸佛,具下列四种条件为我们所皈依:
佛宝所具四条件
诸佛菩萨已解脱并离开一切畏惧。
一般神只对世间法虽具一点小神通但自身仍未解脱,不离畏惧,也不知如何离开畏惧,仍未寻获一个永远的安乐处,也不知正确的解脱道,所以我们不可皈依。
知道无穷尽帮忙他人解脱的方法。
自己若已离开恐惧,但不知帮忙他人的方法,便不具足皈依处的条件。释尊因众生根基的不同而衍释八万四千法门,用种种不同法门渡化种种不同众生,不是只知一种法门者。
大悲之力无远近。
一般神只可于近处帮忙,但佛是二智(成所有智、尽所有智)圆满者,知众生诸种想法、具大法力,故远近之众于剎那间同得渡,因此可为皈依处。
不为私利、五根清净、法力圆满者。
一般神祇因五毒(贪、瞋、痴、慢、疑)习性未离,给予一点供养、烟供、食子时则善待我们,不予供时便起瞋恨心反害吾,因此不是我们皈依之处。
佛陀不看己利,吾等行供养,则福德资粮自圆满,佛陀的净土本具五种圆满功德故亦不需我们的供养,只要皈依的佛子,随时念佛、持咒、诵经等,均得福无数,为佛加被。因我们所皈依的为五根清净、法力圆满者,故凡皈依三宝者世间神祇等不能害。
佛陀所具功德无可言尽,欲知,可看《现观庄严论》及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内有详细记载,经上亦提及小部分,如言佛身的功德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语的功德为六十四种妙音,意的功德就是舍利和十八不共法,简单的说,意的功德即具足二智(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或具足无缘大悲和平等智慧即悲智不分离,悲智分离将如印度教的「空」中无大悲,修行所达的究竟次第则不只未及佛果,亦不到菩萨位。阿底峡尊者曾说:「证悟空性时,胜义菩提心同时生出。」因此具足胜义菩提心时,自然证悟空性;空性通达时,胜义菩提心自然产生,此二者是一体、不会分开。这是佛〝意〞的功德,我们皈依的就是如此清净的佛陀。
皈依法
「法」是总名,一切万法都称之,如涅槃法、世间法、出世间法等等具十种义,欲详知,可细看世亲菩萨所著《俱舍论》。依世亲菩萨所提,我们所皈依的佛法,可简单的分为教法和证法。
佛法中的教、证二法
(一). 教法:闻、思、辩论、讲演、著作佛法都属教法。
闻、思佛法即…..听闻或见闻佛法后,要考虑思维佛经的意义。
辩论佛法以因明学(五明学之一)为准则,西藏喇嘛由小深入学习辩论,内容有不同宗派的思想、小乘讲法的对与错、大小乘的差异处、唯识和中观派、大中观和中观自续派等的异同,都须依据经典而不以自己认为的是非对错提出辩论。
讲演佛法即讲善恶的差别和佛法的一切道理,可助益喜欢听闻佛法者,自己也功德圆满,对不喜听闻者则不多语,否则有失对佛法的尊敬。
著作指整理法本及注解等。
(二).证法:就是修行证悟的法门。
戒定慧三学的修行属证法,依此而达灭谛,具有八种特点(弥勒菩萨的《无
着论》、《现观庄严论》内有详细记载)。
证法的八种特点
无思法,见道以上菩萨所证悟灭谛法的功德是不可思议,一般人是无法体会、思考得到的,是广大无边。
无二法,直证佛陀灭谛时,无轮回、涅槃,是平等。
无念法,佛心如如不动,无念而具大悲(空性中具大悲,即悲空不二),无念而自然渡众,直如阳光,不需祈求即…
《《不共内加行 皈依篇》大圆满隆钦领体前行仪轨 遍智妙道 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