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共內加行 皈依篇》大圓滿隆欽領體前行儀軌 遍智妙道 開示

  《不共內加行 皈依篇》大圓滿隆欽領體前行儀軌 遍智妙道 開示(叁)

  

  前序

  

  此爲傳承仁波切噶陀仁珍千寶‧貝瑪旺晴,于八十七年十一月叁十日起至十二月六日,連續于臺北汐止中心開示,恭整而出與師兄弟分享,祈願諸位佛業有成,早登究竟菩提!

  

  我們首先發菩提心,祈願衆生能離苦得樂而于此聽聞佛法……..!

  

  四反感法的重要性

  

  昨天我們簡單解釋了上師祈請文的含意,外前行的四反感法因時間有限而不在此詳解,它是大、小乘共通的法門,雖歸屬于小乘但爲進入大乘所必經的課程,因此爲大、小乘行者需具備的條件,修此而産生出離心,爾後深入佛法。

  

  四反感法是生起和培養出離心的方法,我們要常常細細的思維這些道理。當出離心生出,對輪回和世間諸法起反感時,即已具備接受別解脫戒(居士戒、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戒)的條件,此四法的重要由此而知,應常思維…..,並常閱讀《地藏經》及《無常經》,對輪回真相及業力因果會加深了解、體受,對出離心的生起亦助益良多。今天我們要逐一解釋的主題是不共內加行的「皈依」。

  

  壹、皈依的因— 信心

  

  皈依前要先了解皈依的因「信心」,若無信心就不具足條件皈依佛門和叁寶。「信心爲皈依的基本條件,皈依爲佛教的入門,發菩提心爲大乘的入門,灌頂爲密乘的入門。」修密行者依照此次第接受戒律。進入佛門,接受皈依戒爲佛子,皈依叁寶爲外道和佛教的分別,而皈依、發菩提心和回向叁者爲佛教特有的殊勝法!

  

  

  信心細分爲叁:

  

  淨心

  

  樂心(欲心)

  

  勝解心(誠心) 計叁,再加一

  

  含不退轉心 爲四。

  

  淨心

  

  具此心,每見佛像、僧衆或佛塔等,心中自然生起恭敬、清淨和歡喜心。一般人容易有此心卻難有不退轉心,而接受皈依一定要有不退轉心,否則無法圓滿持守戒律。

  

  樂心(欲心)

  

  見六道輪回圖或地藏經所述地獄諸苦,聽聞善知識開示或見叁惡道的苦,生起想遠離叁惡道、輪回諸苦的心;聽聞佛陀、佛法或淨土諸功德生起歡喜心,欲得諸佛圓滿功德,如此依一個目的而皈依佛法的心,就是樂心。

  

  勝解心(誠心)

  

  知道皈依佛門、祈求諸佛和學佛後不會墮入叁惡道,對佛、法、僧叁寶所具殊勝功德具有強烈的信心和決心,此即勝解心。具此心,遇到任何困難都只求叁寶加被,不會他求,心也不爲其他所動。

  

  不退轉心

  

  即堅定的心。若具勝解心,碰到任何利誘、獎賞等,對佛法有時仍會心口不如一。但具不退轉心,就算生命面臨困境,也不會失去叁寶和戒律,如以前大陸迫害蒙、藏、漢佛法時,脅迫僧衆放棄佛法否則殺害,多人仍不舍棄,有被殺,有以頗瓦法往生,有些修行圓滿生死自在者如巴帝東仁波切、美哇堪布‧財旺仁珍被抓後,半路飛空而去,形體聲音消失,這些都是對佛法具不退轉心者。他們不但言語上不會批評、毀謗佛法,臨命終對佛法的心亦不退轉心,此爲最勝者。

  

  

  貳、皈依心念的差別

  

  依皈依心念或目的不同,粗分爲叁種:即下士道皈依、中士道皈依、上士道皈依。

  

  下士道皈依

  

  怕來世墮入叁惡趣(畜牲、惡鬼、地獄道)而皈依叁寶,希求天人果報,不求佛果。未具出離心,小小的心念貪圖人間、天堂的享樂,只求自己暫時脫離痛苦,這是小乘下士道的皈依,不是大乘行者之法。

  

  中士道皈依

  

  知道叁惡道、人、天人、人非人、阿修羅等叁界六道一切輪回諸苦而生厭離心,爲自己能解脫這些苦,精進于斷煩惱的修行,祈得阿羅漢果位,無利他之心的皈依,爲小乘中士道的皈依,也不是我們皈依的方法。

  

  上士道皈依

  

  爲利他而皈依叁寶………,知道自己、衆生都在輪回諸苦裏,知道追求阿羅漢果位的不足、知道衆生爲自己前世父母的因緣,希望衆生能脫離痛苦、得到佛果、入寂靜涅槃。這樣追求脫離無邊輪回大海以達智慧彼岸心念的皈依,就是大乘上士道的皈依,是我們皈依的方法。

  

  其他的皈依方法,如叁根本、脈風明點等,是次第不同的皈依,衆生根基不同,皈依第也有差異,佛法是階梯式的學習,慢慢而上,無法由第一階即至末階…………。

  

  

  參、皈依次第的不同

  

  皈依因次第的不同分爲外皈依、內皈依、密皈依、密密皈依(密乘弟子的皈依具此四種)。我們首先看儀軌第二十四頁內文:

  

  真實善逝叁寶叁根本

  

  脈風明點自性菩提心

  

  體性自性大悲壇城中

  

  直至菩提之間恒皈依

  

  一.「叁寶的皈依」是顯密共通的皈依,次第上即外皈依。

  

  二.「叁根本的皈依」是不共通的皈依,即內皈依、生起次第的皈依。叁根本爲上師、本尊、空行母

  

  叁.「氣、脈、明點的皈依」是密皈依、圓滿次第的皈依。

  

  四.「體性、自性、大悲的皈依」即密密皈依、大圓滿次第的皈依。

  

  接受皈依後即佛子,需時刻不忘叁寶並持守皈依戒,初學者因習氣太重或未除,心念無法立轉于此,但至少晨、午、晚各念皈依文叁遍,或時刻紀念叁寶的恩德也是很好的方法。

  

  叁寶的皈依(顯密共通的皈依)

  

  皈依佛 以佛爲指導者

  

  皈依法 以法爲道路 行皈依

  

  皈依僧 以八大菩薩、僧衆爲修道伴侶

  

  我們都知道佛、法、僧叁寶的名字,佛子的皈依處,但對佛陀的諸種功德七地以下的菩薩都不易了解,一般的佛子就更難了解叁寶真實的意義和功德,總意上或許對佛陀身、口、意的功德可稍微的了解,但因未登地,也無法一一體會佛叁身的所有功德。

  

  皈依佛

  

  「佛」梵文爲sambuddha。Sam意爲清淨、正淨,《叁寶經》內雲:「sam意爲殊勝、他教無有。」亦作賢人解。buddha意爲覺悟。因此佛是正淨覺悟、覺行圓滿者。我們所皈依的「法」爲佛的〝意〞,不是一般的經典。因此我們皈依叁寶(佛法僧)其實就是諸佛,具下列四種條件爲我們所皈依:

  

  佛寶所具四條件

  

  諸佛菩薩已解脫並離開一切畏懼。

  

  一般神只對世間法雖具一點小神通但自身仍未解脫,不離畏懼,也不知如何離開畏懼,仍未尋獲一個永遠的安樂處,也不知正確的解脫道,所以我們不可皈依。

  

  知道無窮盡幫忙他人解脫的方法。

  

  自己若已離開恐懼,但不知幫忙他人的方法,便不具足皈依處的條件。釋尊因衆生根基的不同而衍釋八萬四千法門,用種種不同法門渡化種種不同衆生,不是只知一種法門者。

  

  大悲之力無遠近。

  

  一般神只可于近處幫忙,但佛是二智(成所有智、盡所有智)圓滿者,知衆生諸種想法、具大法力,故遠近之衆于剎那間同得渡,因此可爲皈依處。

  

  不爲私利、五根清淨、法力圓滿者。

  

  一般神祇因五毒(貪、瞋、癡、慢、疑)習性未離,給予一點供養、煙供、食子時則善待我們,不予供時便起瞋恨心反害吾,因此不是我們皈依之處。

  

  佛陀不看己利,吾等行供養,則福德資糧自圓滿,佛陀的淨土本具五種圓滿功德故亦不需我們的供養,只要皈依的佛子,隨時念佛、持咒、誦經等,均得福無數,爲佛加被。因我們所皈依的爲五根清淨、法力圓滿者,故凡皈依叁寶者世間神祇等不能害。

  

  佛陀所具功德無可言盡,欲知,可看《現觀莊嚴論》及彌勒菩薩的《寶性論》內有詳細記載,經上亦提及小部分,如言佛身的功德爲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語的功德爲六十四種妙音,意的功德就是舍利和十八不共法,簡單的說,意的功德即具足二智(如所有智、盡所有智),或具足無緣大悲和平等智慧即悲智不分離,悲智分離將如印度教的「空」中無大悲,修行所達的究竟次第則不只未及佛果,亦不到菩薩位。阿底峽尊者曾說:「證悟空性時,勝義菩提心同時生出。」因此具足勝義菩提心時,自然證悟空性;空性通達時,勝義菩提心自然産生,此二者是一體、不會分開。這是佛〝意〞的功德,我們皈依的就是如此清淨的佛陀。

  

  皈依法

  

  「法」是總名,一切萬法都稱之,如涅槃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等等具十種義,欲詳知,可細看世親菩薩所著《俱舍論》。依世親菩薩所提,我們所皈依的佛法,可簡單的分爲教法和證法。

  

  佛法中的教、證二法

  

  (一). 教法:聞、思、辯論、講演、著作佛法都屬教法。

  

  聞、思佛法即…..聽聞或見聞佛法後,要考慮思維佛經的意義。

  

  辯論佛法以因明學(五明學之一)爲准則,西藏喇嘛由小深入學習辯論,內容有不同宗派的思想、小乘講法的對與錯、大小乘的差異處、唯識和中觀派、大中觀和中觀自續派等的異同,都須依據經典而不以自己認爲的是非對錯提出辯論。

  

  講演佛法即講善惡的差別和佛法的一切道理,可助益喜歡聽聞佛法者,自己也功德圓滿,對不喜聽聞者則不多語,否則有失對佛法的尊敬。

  

  著作指整理法本及注解等。

  

  

  (二).證法:就是修行證悟的法門。

  

  戒定慧叁學的修行屬證法,依此而達滅谛,具有八種特點(彌勒菩薩的《無

  

  著論》、《現觀莊嚴論》內有詳細記載)。

  

  證法的八種特點

  

  無思法,見道以上菩薩所證悟滅谛法的功德是不可思議,一般人是無法體會、思考得到的,是廣大無邊。

  

  無二法,直證佛陀滅谛時,無輪回、涅槃,是平等。

  

  無念法,佛心如如不動,無念而具大悲(空性中具大悲,即悲空不二),無念而自然渡衆,直如陽光,不需祈求即…

《《不共內加行 皈依篇》大圓滿隆欽領體前行儀軌 遍智妙道 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