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護國經講義▪P3

  ..續本文上一頁,觀時無漏智;九、盡智:“智論”雲:我見苦已斷,集已盡,證已修,道已等;十、無生智:見苦已,不複更見等。諸經或雲十一智,智度爲如實智,知一切法總相別相,如實正知,無有挂礙,是爲如實。此獨在佛心中有,二乘無分,故但雲十智也。

  有學八智者:指第叁果,阿那含人。此修道位中,但有八智,無有盡智,及無生智,此二在無學得故。

  有學六智者:指初二果人。須陀洹,斯陀含,但有四谛,及法比二智,更除他心智及等智。

  叁根者:依大品經論,一、未知欲知根:在見道中,和合九無漏根,而作其體。九無漏根,謂信等五根,及喜、樂、舍、意等是也;二、知根:在修道中,增進九根,作知根體;叁、知已根:在無學道,增進九根,作知已根體。

  十六心行者:依修行次第,此與叁根,俱應在十智前說,今經乃先說果,而後明因也。心行者,智者大師雲:從心之所行,故名心行,非心即行也。行以往趣爲義,修此十六觀法,能趣四谛之理,故名行也。苦下四行:一無常觀,二苦觀,叁空觀,四無我觀;集下四行:一因,二集,叁緣,四生;滅下四行:一盡,二滅,叁妙,四離;道下四行:一道,二正,叁迹,四乘。又有雲八忍八智,合爲十六心行。

  法假虛實觀,受假虛實觀,名假虛實觀者:此歎叁假觀門。假者,自實無體,藉他方有故。法假,即五陰等法不實,爲法假。受假,即五陰成,衆生領受六塵,爲受假。法受二皆假名,爲名假。

  言虛實者:一虛二實,相形立稱。陰法是虛,衆生謂實,當起慧照觀察,如“智度論”雲:諸法非實,凡夫虛假,憶想分別,妄謂有人。如狗臨井,自吠其影;水中無狗,但有相影,而生惡心,投井而死。衆生亦爾:四大和合,名之爲身,因緣生義,動作語言。凡夫于中,妄執我相,此法假也;生愛憎,起苦樂,此受假也;一切法,但從名字和合,如頭足腹背和合,名之爲身,此名假也。

  叁空觀門者:謂空、無相、無作。言空門者,觀諸法無我我所,從緣和合而有,無有作者受者,是名空門。

  無相門者,觀身雖空,而有相在。人著此相,心無智慧,當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名無相門。無作門者,亦雲無願。既知無相,于二十五有,不作願求,是名無作門。此叁能到涅槃,得叁解脫,亦名叁解脫門。

  四谛者:苦、集、滅、道,界內外兩重因果,審實不虛,故名爲谛。有有作、無作二種分別。小乘之人,智照未窮,智稱有量,境不極妙,故稱有作。大乘之人,以無心之真智,照無相之虛宗,境窮智極,名爲無作。

  十二緣者:即十二因緣法。自無明起,至老死止,因果相續,循環不斷。過去二支因,無明及行;現在五支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叁支因,愛、取、有;未來二支果,生、老死。

  頌雲:無明愛取叁煩惱,行有二支爲業道,從識至受並生死,如是七事爲苦道。合之不出惑業苦叁,連環鈎鎖。依惑造業,依業受苦,于苦果中,再起惑造業,所以生死,相續長劫,此是流轉門。更有還滅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滅。緣覺人,因聞還滅門,于是志斷無明,而證無生。無量功德皆成就者:總結具德之多。上列聲聞衆竟。

  複有八百萬億大仙緣覺,非斷非常,四谛,十二緣,皆成就。

  此列緣覺衆。八百萬億者,舉數也。大仙緣覺者,標位。有叁差別:一者、獨覺:出無佛世,無師自悟。昔有國王,將諸彩女,入園遊觀,見樹林花果,美妙可愛;王食畢少臥,諸彩女競共采摘,毀壞林景。王時覺已,即悟一切諸法無常。以物況人,即成大辟支佛,亦稱大仙緣覺。

  二者、緣覺:秉佛所說十二因緣教,逆順觀察斷見思惑,更侵習氣,果證無生,名緣覺辟支佛。

  叁者、須陀洹人:藉前解脫分善根,人間天上,各七返受生,不受第八生,自然成道,爲小辟支佛。

  非斷非常者:歎德也。觀叁世因果相續,故非斷;因緣畢竟無性,故非常。四谛十二緣,解見前。皆成就者,總結也。列緣覺衆竟。

  複有九百萬億菩薩摩诃薩,皆阿羅漢。實智功德,方便智功德,行獨大乘,四眼五通,叁達十力,四無量心,四辯,四攝,金剛滅定,一切功德皆成就。

  此列菩薩衆。九百萬億者:舉數也。菩薩摩诃薩:標名也。應雲摩诃菩提薩埵,翻爲大道心衆生,有大根機,具大智慧,能發無上菩提心。梵語菩提,此翻爲道,能修廣大慈悲行,誓願度脫一切有情。又菩提薩埵,翻爲覺有情,乃上求佛覺,下度有情之士,亦稱大士。

  今依臺宗,菩薩,有四教之不同:若以生滅心,修六度行,經曆叁大阿僧祇劫,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勤修福慧者,此藏教菩薩也。

  若以無生心,斷見思惑,故留余習,扶願受生,往還叁界,度脫有情。十地行圓,當知如佛,此通教菩薩也。

  若以無量心,而修無量行。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大慈平等,大悲無限。華臺摩頂,成功德身,此別教菩薩也。

  若以無作心,觀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無二無別。上無佛道可成,下無衆生可度,此圓教菩薩也。

  皆阿羅漢者:顯位也。阿羅漢,名通大小,佛亦稱阿羅漢。“本行經”雲:世間有六羅漢,五是陳如等五人,一即是佛。“大品”雲:阿羅漢,若智若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大集”亦雲:大法菩薩,名阿羅漢。故雲皆阿羅漢也。

  實智功德,方便智功德者:歎德也。方便智,即權智。菩薩具權實二智,故能真俗等觀,圓融無礙。實智照理,理無不徹;權智照事,事無不窮。有實智,故不住生死;有權智,故不住涅槃。上顯位,雖雲羅漢,此歎德,即異二乘,故當別列。行獨大乘者:以不樂二乘,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修習大乘行,故曰行獨大乘。

  四眼者:以菩薩尚居因位,未得佛眼,故只具四。五通者:因無明未盡,于六通中,除漏盡通。叁達,即叁明:過去、宿命明;現在,天眼明;未來,漏盡明。

  十力者,智論雲:菩薩十力,一發心堅固力,二大慈力,叁大悲力,四精進力,五禅定力,六智慧力,七身不厭生死力,八無生法忍力,九解脫力,十無礙力。

  四無量心者:一慈,能與一切樂;二悲,能拔一切苦;叁喜,能隨喜一切功德;四舍,能舍離一切煩惱。

  四辯者:四無礙辯才也。一、法無礙辯:了知諸法,名相差別故;二、辭無礙辯:解一切衆生,殊方異類言音故;叁、樂說無礙辯:隨衆生樂聞何法,一一能說故;四、義無礙辯:了知一切諸法之義,如地大,以質礙爲義等。又解第一義谛,故得義無礙辯也。

  四攝者:一布施:結衆生緣,引令入信故;二愛語:好言勸勉,令起修行故;叁利行:凡有所作,令得利益故;四同事:與之同事,親近易度故。

  金剛滅定者,叁藏師雲:通十地皆名金剛,以觀智之力堅強,能破無明之惑,喻如金剛。又即金剛叁昧,即首楞嚴叁昧。一切功德皆成就者,總結也。上列叁乘聖衆竟,下列六凡聽衆。

  複有千萬億五戒賢者,皆行阿羅漢,十地回向,五分法身,具足無量功德皆成就。

  此列五戒賢者衆,首句列數,二句標名,五戒是所持法,賢者爲能持人。戒能止惡生善,殺盜淫叁戒,防身業;妄語戒,防口業;酒戒,通防身口意叁業。若能持之,則諸惡自止。而仁、義、禮、智、信,諸善生焉。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妄語信也,不飲酒智也。

  賢者:即清信士,能清心寡欲,信樂佛法,所以稱賢,耶優婆塞。翻爲近事男,受持五戒,堪以親近承事叁寶故。提謂波利等問佛:何不爲我說四戒六戒?佛答:五者,天下之大數也。在天爲五星,在地爲五嶽,在人爲五髒,在陰陽爲五行,乃至在法爲五戒。

  皆行阿羅漢,十地回向者:歎德也。以迹同凡夫,本皆羅漢。十地者,始從歡喜地,終至法雲地。迥向亦十,始從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乃至第十,法界無量回向。回向有二——一、回向衆生:所修功德,施與一切衆生;二、回向佛果:所作功德,回向薩婆若,皆內秘大心之行,外現清信之身。

  五分法身者: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凡夫惑業所感,以五陰爲身;聖賢清靜無爲,以五分法身爲體。無量功德皆成就:總結也。

  複有十千五戒清信女,皆行阿羅漢。十地皆成就,始生功德,住生功德,終生功德,叁十生功德皆成就。

  此列清信女衆。首二句舉數標名,叁句下歎德。清信女:梵語優婆夷,即近事女也。皆行阿羅漢十地,同上釋。始生功德下,約十地,各有入住出叁心。經雲:善入出住百千叁昧是也。始生:如十回向入地心。住生:即住初地心。終生:即出初地心。若入二地,即爲二地始生功德。地地叁生,合爲叁十生,功德皆成就也。

  複有十億七賢居士,德行具足,二十二品,十一切入,八除入,八解脫,叁慧,十六谛,四谛,四叁二一品觀,得九十忍,一切功德皆成就。

  此列七賢衆,首二句舉數標名。十億者:照本國數百萬也。七賢有二解——一、依小乘: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並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共爲七;此等調心順道,故名爲賢。

  二、依大乘:一初發心人,二名有相行人,叁名無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習種性,六名性種性,七名道種性。此七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爲七賢。

  居士者,居家學道之士,又清淨自居之士。有有位有德者,如蘇東坡、白居易之類;有有德無位者,如龐居士、傅大士之輩。

  德行具足下歎德。先歎所具道品,此人在見道之前,惟具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故只二十二品。

  十一切入:亦名十遍處,入者,處也。青黃赤白,地水風火,空處,識處,是爲十也。能廣能勝,境名遍處。

  八除入,亦名八勝處——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初修此觀;若觀多色,恐難攝持,故觀少色,若好若醜,不起貪嗔。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由觀道增進,雖觀多亦無妨礙;若好若醜,不起貪嗔。叁、內無色相,外…

《仁王護國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