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護國經講義▪P4

  ..續本文上一頁觀色少:若好若醜,不起貪嗔。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不起貪嗔。五青、六黃、七赤、八白,內無色,外觀青等四色照耀,勝于八背舍中青等四色,不起法愛,故名爲勝。八解脫者:解脫以背舍爲義,又名八背舍。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先觀自身不淨,以欲界貪欲難斷,複觀他色不淨。二、內無色相,外觀色:已滅內身色相,又爲欲界貪欲難斷,複觀外色不淨。此二背舍色貪心。叁、觀淨色光明:背舍外色不淨觀,樂漸增長,遍身怡悅。四、空處:舍色觀空,與空相應。五、識處:舍空緣識,與識相應。六、無所有處:舍識,而緣無所有,與無所有處相應。七、非想非非想:識想將盡未盡,非有想,非無想,如燈將殘,半明半滅。八、滅受想:受想即能緣之心,行人厭患此心散亂,入定滅盡。定力充足,受想滅而不行,亦雲滅盡定。此屬無漏,而得解脫。

  入此定能經多劫,色身不壞。迦葉尊者,受佛囑,傳衣彌勒,現在雞足山等彌勒下生,即是入此定。叁慧者:聞思修叁慧也。十六谛、四谛者:依四谛,各四觀,合爲十六谛。如前解。

  四叁二一品觀,得九十忍者:四即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也。叁即除暖位,二除暖頂,一除前叁,合成十忍。約叁界九地,成九十忍也。一切功德皆成就:總結也。

  複有萬萬億九梵、叁淨、叁光、叁梵,五喜樂天,天定,功德定,味,常樂神通,十八生處,功德皆成就。

  此列梵衆。首句舉數,以億積至萬萬也。九梵即第四禅本天:福愛、福生、廣果、無想,共四天,加寄居其中: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五不還天,合成九梵。叁淨:(第叁禅)少淨、無量淨、遍淨。叁光:(第二禅)少光、無量光、光音。叁梵:(初禅)梵衆、梵輔、大梵。亦合九梵,二九有十八梵天。

  五喜樂天者:即謂覺、觀、喜、樂、一心,五支禅境。有謂別指五淨居天,受喜樂故。

  天定功德定味下,歎德。天定者:報得定,一生禅天,自得其定。功德定者:修得定,即所修而得之淨定。味者:味著。以一字爲句。即是味著禅定也。

  常樂神通者:色界天中,有報得、修得,二種神通。常樂者:屬修得,揀非報得也。十八生處:即十八梵天。功德皆成就者:總結也。

  複有億億六欲諸大天。十善果報,神通功德,皆成就。

  此列欲界天衆:初二句舉數列名。六欲即欲界六天:一、四天天王,東持國,南增長,西廣目,北多聞。二、忉利天,此雲叁十叁,天主居中,四方各八天,合成叁十叁天。叁、夜摩天,此雲時分。四、兜率天,此雲知足;有內院外院。內院,是補處菩薩所居。五、化樂天,自化五塵欲境受樂。六、他化自在天,所有樂境,他所化作,自在受樂。六天之內,有男有女,皆未離欲,故名欲界。

  古德頌雲: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是則名爲六天欲。生天漸高,欲心漸輕。至第六天,若修離欲定,即能出離欲界,上生色界禅天。禅天之中,無有女人,亦非胞胎受生,乃自然化生。

  十善果報神通者:歎德也。十善,爲生天因。世人于身口意叁業,不作十惡行,即成十善。身不殺、不盜、不淫,居家之人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意不貪、不嗔、不癡。十善滿足,身後生天,得六天中依正果報,受種種樂。亦有報得有漏五通,于六通中,惟除漏盡通;此通是出離叁界聖人所得之無漏神通。未句總結。

  複有十六大國王。各各有一萬、二萬、乃至十萬眷屬。五戒、十善、叁歸功德、清信行具足。

  此列人王衆;初舉國數,次明眷屬。五戒下歎德。五戒十善,解見在前。叁歸功德者:佛未出世,世間無有真正叁寶,以諸天邪師爲佛寶;四圍陀典爲法寶;諸外道衆爲僧寶。如出世,如杲日麗天,群昏爍破。

  歸依佛:樹王得道,福慧兩足。歸依法:大小兩乘,離欲清淨。歸依僧:道高德重,人天師範。清信行具足者:即四信行,信佛法僧叁寶及戒,隨分具足也。

  複有五道,一切衆生。

  此列五道衆。叁界六道,今言五者,以阿修羅有胎卵濕化四生。化生修羅天趣攝,胎生修羅人趣攝,卵生修羅鬼趣攝,濕生修羅畜趣攝,故不別列。問:五道中有叁途,何故諸天有不聞法者,而叁途反有受道者?答:“大涅槃經”雲:于戒緩者,不名爲緩;于乘緩者,乃名爲緩。自有乘急而戒緩,戒急而乘緩,乘戒俱急,乘戒俱緩,四種之別。諸天以過去持戒修定,故生天;不修慧,故不得聞法。叁途以過去破戒,故致墮落;由修慧故,聲光所招,故得受道。俱急俱緩可知。

  複有他方,不可量衆。

  此列他方衆。文顯可知。

  複有變十方淨土,現百億高座,化百億須彌寶華,各各座前華上。複有無量化佛,無量菩薩,比丘,八部大衆,各各坐寶蓮華。華上普有無量國土,一一國土,佛及大衆,如今無異。一一國土中,一一佛及大衆,各各說“般若波羅密”。

  此列變化衆。初不思議,能變淨土,此非常寂光淨土,乃現華臺實報淨相也。現百億座華,且明應身大千之化相也。

  二不思議力,能現諸佛、菩薩、比丘、八部︹八部即:天、龍、夜叉(此雲輕捷)、乾闼婆(此雲尋香天帝樂神)、阿修羅(此雲非天無天德故)、迦樓羅(此雲金翅鳥)、緊那羅(此雲疑神頭有一角,天帝歌神其音最美)、摩呼羅迦(此雲蟒神)並及大衆︺。各各坐寶蓮華,華上皆有無量國土。佛及大衆,如今無異。

  叁不思議力,能說般若。從一一國土中,一一佛及大衆,聖凡一致,各說般若,以爲此經發起之端。

  他方大衆,及化衆,此叁界中衆,十二大衆,皆來集會。坐九級蓮華座。其會方廣九百五十裏。大衆佥然而坐。

  此結聽衆。他方大衆,結前第十一他方衆。及化衆,結第十二變化衆。叁界中衆,結前十種此土衆。九級蓮華,九層華座也。廣九百五十裏者:如維摩丈室,廣狹無礙。大衆佥然而坐,佥者皆也,同也,即同坐一處,同聆妙法也。以上通序,六種證信竟。

  爾時,十號、叁明、大滅谛、金剛智,釋迦牟尼佛,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叁昧思緣。

  此下別序,一經發起因緣。文有五段:一如來入定,二光華地動,叁大衆疑問,四音樂集衆,五如來出定。今初。爾時者:當爾六種成就之時。十號乃贊佛具足十號,名稱普聞,衆生歸信。一如來、二應供、叁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八調禦丈夫、九天人師、十佛。

  叁明者: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能知過去無量劫因緣,能見恒沙界外雨滴頭數,能盡一切結習無明。

  大滅谛金剛智者:大滅谛,即大寂滅海,無余涅槃,此贊佛斷德。金剛,非因中斷惑之金剛觀智,乃果地證理之一切種智。堅固不壞,喻如金剛,此贊佛智德。者字:即贊佛是智斷二德究竟之人。

  釋迦,此雲能仁,歎佛利他悲德。牟尼,此雲寂默,歎佛自利智德。佛是通號,釋迦牟尼是別號。以無量劫來,智悲並用,上求下化,故得是號。有二因緣:一、過去劫中,有佛出世,號釋迦牟尼。觀廣熾陶師,機緣已熟,特往化度。于傍晚時,率四大弟子,同至陶師窯所。廣熾見佛相好莊嚴,生大歡喜。問佛何往?佛雲:來借一宿。廣熾以草敷座,延佛及僧入窯,禮拜瞻仰,心中發願:願我將來成佛,名字相貌,皆同今佛;四大弟子,名相亦然。佛爲說法,發心修行,從因至果,果孚因願,故得是號。

  二、第二阿僧祇劫,燃燈佛出現于世。有善慧童子,買花供佛,布發掩泥,爲佛行過。佛與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今果如所記。

  初年月八日:此明時節。據吉藏法師疏雲:成道叁十六年,正月八日說此經,佛成道七年,方說余般若。按諸傳記,已二十九年,加前七年,應在成道後叁十六年,生年六十六,說此“仁王護國般若經”。

  方坐十地者:即正住十地也。非菩薩所曆十地,乃如來所住十地。一、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二、清淨身,不可思議地。叁、海藏地。四、神通智德地。五、明德地。六、無垢焰光開相地。七、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八、無礙智慧地。九、無邊億莊嚴回向,能照明地。十、毗盧那智藏地。此出“同性經”。

  入大寂室,叁昧思緣者:大寂室,即大寂滅定,梵語叁昧,此雲正定。思緣,乃思察衆生機緣。諸佛說法常儀,先須入定。如說法華,先入無量義處叁昧等。此正入定觀機,方授法藥。

  又如來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豈有入起定耶!然爲衆生作前,如來欲說般若,尚須入定思緣,況余人耶!思緣又作一解,思無相義,緣法性理,佛欲稱實而談。此乃發起之第一因緣。

  放大光明,照叁界中。複于頂上,出千寶蓮華,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光亦複爾。乃至他方恒河沙諸佛國土。時無色界,雨無量變大香華,香如車輪,花如須彌山王,如雲而下。十八梵天王,雨百變異色華。六欲諸天,雨無量色華。其佛座前,自然生九百萬億劫華,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是時世界,其地六種震動。

  此光華動地,乃發起之第二因緣。光明而雲大者,非日月燈之所能及,故能遍照十方叁界中也。放光是現希有事,令衆生信得益;亦表以智慧明,破煩惱暗也。光有二種:一、神通光:以有緣諸子,散在各方,今欲召集,令聞般若,故放神通光。二、智慧光:以靜極光通,寂照含虛,分別法相,稱機而說,故放智慧光。

  複于頂上,出生千寶蓮華,上至非想非非想,其光亦爾,此現華相瑞。以衆生根性不一,或損光而發機,或見華而得益,故現華也。不現余華,獨現蓮華者,以其方華即果,表因果同時也。

  千寶蓮華:即千葉寶蓮華。華表因行,蓮而曰寶者,具有叁義:一堅固義,二貴重義,叁離垢義。表般若妙行,堅固不退,貴重無比,離垢絕相。又華從頂生,表最勝頂法。

  上至非想非非想天者:窮叁界頂,其行可以度脫叁界有情也。此天,人定時,以非有想;生滅識心,伏而未斷,實非非想。…

《仁王護國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